•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让“质疑”伴随着我们所有的学习过程

    时间:2019-01-06 03:23:3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如果说应试教育最大的弊端在于把传授知识当作教学工作的唯一目的,从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话,那么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可以说“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质疑”是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的“舵手”。那么,教师如何让“质疑”伴随着我们所有的学习过程呢?
      一、激励学生质疑的动力
      黄宗羲说:“读书始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在这个过程中,“有疑”是个关键环节。然而,要使学生“有疑”,首先必须令其愿疑、敢疑,而愿疑、敢疑是有疑的前提。而现在的学生,尤其是职中的学生已经习惯了教师的一言堂,懒于思考,很少主动发现问题,如何激励学生有疑呢?《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年第十二期刊登了方仁工老师的一次教学实录,我很受启发。在这次课中,方老师通过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产生过程,并举了钱钟书的研究例子,为学生做了个很好的质疑范例。老师的任务就是尽量地诱导学生,认同学生,赞美学生,欣赏学生,尊重学生,激励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体会到质疑的快感,让他们的个性得到有效的张扬。
      二、创设学生质疑的氛围
      要让学生愿意质疑,教师必须坚持教学民主的原则,打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宁鸿彬老师在教学中提出了“三不”、“三欢迎”和“三允许”的观点。所谓“三不”,一是不迷信古人,二是不迷信名家,三是不迷信老师;所谓“三欢迎”,一是欢迎质疑,二是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三是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所谓“三允许”,一是允许说错做错,二是允许改变观点,三是允许保留意见。
      我们要向宁老师学习,鼓励学生多质疑,努力创设一种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当学生踊跃地发表独立见解时,教师与同学们一起投去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大胆地对名篇提出不同的看法、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教师与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当学生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时,教师不仅组织讨论,而且大加赞扬。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学生期望越高,学生成功的机率就越大,教师的信任可以化作进步的动力。相反,冷嘲热讽、不恰当措辞则会扼杀学生的上进心。对学生提出的幼稚、古怪的问题,教师不能横加指责,一定要持宽容态度,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欢迎质疑。惟有如此,学生才愿意质疑,敢于质疑。
      三、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伽利略说:“你不能教人什么,你只能帮助他们去发现。”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善问”才是老师的根本任务。引导学生质疑,应在“问什么”和“如何问”上下功夫。
      举几种质疑的方法:类比生疑法:在同类的类比中找出其细微差别,探究原因,得出自己的结论;联想生疑法:紧扣课文的某一知识点或课文的某一触点,展开多方面的联想,从而发现问题,追溯根源;异同对比生疑法:对比能在异中求同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借助这一新问题,我们有可能找到理解事物本质的关键;借果推因生疑法:事物有果必有因,有些课文因行文的需要留果舍因,那么在学习中,就要激发学生借果推因,多问一个“为什么”。
      四、充分利用质疑的资源
      学生的疑点被激发出来之后,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会显得杂乱、琐碎,甚至离奇。这就像开挖出来的矿石,有金子也有杂质,如何处理呢?
      1.在课堂内处理和解答。
      这主要指学生的质疑问难与课堂教学有联系,老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探索答案。学生有质量的质疑问难会像金子埋在沙土中一样,需要师生共同去发现和挖掘。而一旦由学生的质疑问难引导出有质量的问题,引导出“文眼”,这个问题在教学中便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在课堂内处理和解答学生的质疑问难,由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差异,解疑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1)浅显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解答;(2)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归纳解答;(3)较难的问题老师引导学生理解,共同解答。
      2.在课堂内处理,课堂外解答。
      对学生的质疑,老师不可能也不必要在课堂内全部解答,但应该在课堂内处理,这就是有的教师提出的“存疑环节”。教师要将学生的质疑问难恰当地处理,善于选择一些问题留给学生课堂外去思考,这是为了进一步探索,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下去,并转移到下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去。学生的质疑问难未得到答案,便不满足,便会去探求答案,去发现、去创造性地思考,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有益的。
      这大致有两类情况:其一,老师能解疑,但课堂内由于各种原因(如时间不允许)不能解疑,老师可指明解答的方向或方法,鼓励学生课后去查找资料,探求答案;其二,教师对学生的质疑问难防不胜防,解答不清楚或解答不了时,切忌生拉硬扯,不懂装懂,给学生以错误的信息,应坦然相告,待下课后再研究,并及时将研究的结果反馈给学生。
      总之,学生学会了质疑,犹如掌握了一把自主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就会由被动接受的“容器”变成主动获取的“探索者”,获得终身受用的自学能力,这就为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教学境界开辟了道路,提供了可能。

    推荐访问:质疑 过程 伴随着 学习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