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有序性原则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初三化学实验视频大全

    时间:2018-12-30 03:22:4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近年来,高考化学实验试题非常灵活,为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本文作者认为在实验教学中应用有序性原则,对提高学生的实验实验能力起到了明显作用。   关键词: 化学实验教学 有序性原则 实验能力 “读―做―察―思”
      
      李政道说过:“实验,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能说过分。”《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中学生应具备的实验能力指的是具有科学严谨的态度,良好的实验习惯,勇于创新和探索,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并树立安全、环保和节俭的实验意识。高考化学实验试题对学生双基和能力的考查并重,答好实验题,既是影响学生化学成绩的关键因素,又是学生实验能力的最好反映。近年来,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显著特点是源于教材上典型实验的重现、改装、重组或创新。因此,教师在平时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把握教材上的实验,是至关重要的。中学化学教材实验由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实验习题、家庭小实验和课后练习中部分内容(如第三册教材第六单元课后练习)几部分组成,其中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读――养成阅读实验的习惯
      
      无论是学生实验还是教师演示实验,都要求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根据教学需要,阅读可以在课前,也可以在课堂上。在培养阅读习惯的起始阶段,教师最好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阅读时一定要逐字逐句,要求学生勾划出重要的词语。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并引导学生设问,多问几个为什么。如在学习乙醛发生银镜反应时,在学生阅读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洁净的试管”、“沉淀恰好溶解”等词语,引导学生提出下列问题:把硝酸银溶液滴加到稀氨水中可以吗?换成浓氨水可以吗?加入乙醛后能否振荡?能否直接用酒精灯加热?……当然,教材中的实验插图也不能忽视,如甲烷与氯气光照实验,要思考为什么用量筒收集,能否换为其它仪器?为什么要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为什么先收集甲烷后收集氯气?学生在阅读实验的过程中形成注重细节和积极提问的条件反射后,会非常主动地提出很多值得师生一起探索的好问题。会提出问题,才会为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做――手脑并用做实验
      
      有的教师因为教学时间紧,往往不开展学生实验,其实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的收获是教师讲实验所不能代替的。教师演示实验如能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当然很好。但是,由于受场地、经费等条件限制,且考虑到实验教师的工作量,把每个演示实验甚至大多数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是不现实的。该如何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呢?其实,教师演示实验很多,每个实验让两个学生演示,完全可以在一个不长的周期内就让所有学生过上一把实验瘾。课堂实验的演示,可以是在预习的基础上在课堂上临时找学生,也可以将全班学生排序轮流。当然,让学生演示实验,教师不能只是一个观众,而要具有教学机智,及时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成功关键或反思失败之处,以提高学生实验评价能力。如氢氧化亚铁的制备,学生演示时得不到白色沉淀,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该实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得出该实验必须在无氧的环境中进行,再对如何创造无氧环境进行讨论,得出一系列方法,如加热煮沸溶液赶走氧气,胶头滴管伸入液面下,液面上加苯或汽油等。这个实验反而会因演示失败让学生收获更大。
      由于教材上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因此,让学生动手实验的主要目的就是落实双基。高考很重视对实验双基的考查,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没有基础知识的载体作用,就谈不上能力的培养。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双基做到正确理解、归纳总结、有序贮,存进而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要坚决杜绝学生做实验时照单抓药,按教材把药品混在一起,只动手不动脑的现象。即使学生在做教师曾演示过的实验时,也要让他们明白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差别。如2006年全国卷26题就考查了乙酸乙酯制取实验中浓硫酸、醋酸、乙醇三种药品的加入顺序问题。在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中三种药品的加入顺序不一样,为什么可以这样?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细节,总结出加液体药品的原则,同时归纳出混合固体与液体药品的方法。
      
      三、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
      
      仅仅是在阅读中提出问题还不够,因为最终要解决问题。所以,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只有认真抓住每一个细节,细心观察,并积极思考,才能解决问题。如在演示铜锌原电池的实验中,教材上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是“铜片表面出现气泡”,而学生却会明显观察到锌片表面也出现大量气泡。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而迷信教材,学生肯定是不会接受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最后分析出由于锌片是粗锌,它本身又形成若干细小的原电池,故产生大量气泡。又如在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试管中溶液变蓝,同时出现白色固体,分析为什么会出现白色固体,思考如将反应后的混合物与水混合时应如何操作,为什么要这样操作?我相信经过细心的观察和积极的思考,学生都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起到重要作用。
      四、思――积极思考,拓展创新
      实验设计及评价和评价后的再设计,是高考中考查学生化学能力的一种较难的考查方式。通常考查的实验设计和评价都可以从教材安排的演示实验中找到它们的影子,既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学生要熟练操作教材中的各实验,还要对这些实验进行评价和改进。实验方案的设计往往有很多途径,为了适应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中学课本中的某些实验可能不是最优的方案。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实验原理来设计实验步骤和装置,掌握一些装置和仪器药品的替代方法,力求使设计的实验仪器简单、操作便捷、节省试剂、现象明显、安全防污等,培养和增强实验设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将教材实验进行改进、完善、拓展,增强实验的探索性、综合性(学科内综合和学科间综合),是师生共同追求的最高境界。如教材演示实验铜与稀硝酸反应,存在现象不清、浪费药品、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对该实验装置进行评价,然后自行设计装置,再进行评价修改。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归纳出该实验操作的三个关键点:①创造无氧环境,防止NO的氧化;②能让反应随有了这样的创新,学生对于类似问题(如2008年北京卷实验题(右图))自然会应付自如。
      实践表明,根据有序性原则,通过“读―做―察―思”的训练,学生在解实验题时,能快速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步骤,找到教材实验原型进行分解分析,判断考查目的,进而准确答题。
      
      参考文献:
      [1]人教版中学化学教材.
      [2]刘怀乐.中学化学实验与教学研究.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有序性 则在 化学实验 教学中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