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民族地区旅游业文化生态保护利用研究

    时间:2021-06-10 04:01:1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我国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各少数民族文化,大多植根于秀美的自然环境与悠久的社会历史之中,蕴合丰厚价值。在开发这些旅游资源时,需充分保护其文化生态,这也是发展民族旅游业的关键所在。坚持生态旅游观念,不但要保护利用好自然资源,更要保护好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利用好文化旅游资源,发掘文化生态的市场价值。
      [关键词]民族地区;旅游业开发;文化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0)01-0098-03
      [作者简介]关倩,贵州财经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旅游规划与管理;曹安勇,贵州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旅游经济。(贵州贵阳550004)
      
      一、文化生态保护在民族地区旅游业中的价值体现
      
      (一)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具有独特价值特性。首先,民族文化生态资源具有完整性。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差异吸引旅游者,是民族旅游开发的切入点。对于游客而言,他们的目光始终聚焦在通过民族差异寻求“真实感”,追寻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如艺术品、节庆、仪式、饮食、服饰、建筑等等。正是游客的这种心理需求,使得民族地区日益关注并维护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其次,民族文化生态资源具有高品位性。他们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艺术品位高,这是确保旅游开发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民族文化仅是生活的一种常态,而没有相应的艺术成就或品位,就很难在旅游开发上有所挖掘和提炼。如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映像》、新疆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表演是民族文化高品位的體现。
      再次,民族文化生态资源具有可展示性。发掘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为游人参观欣赏提供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其对外可展示性和参与性就非常重要,如蒙古族的“那达慕”、新疆哈萨克族的“姑娘追”、四川彝族的“火把节”等。
      
      (二)民族文化生态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互动关系。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目的在于传承文化,这是文化发展的需要。而对民族传统艺术进行旅游开发,目的是通过开发促进旅游经济发展,这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旅游既是一项经济活动,又是一种文化行为,旅游业若缺少了民族传统艺术的底蕴,便失去了特色和吸引力。因而,民族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与经济的互动。
      对民族传统艺术的旅游开发,不仅能提高旅游产品的档次,而且也能实现旅游经济效益。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不仅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可以促进民族地区资源的开发和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此外,旅游业可以支持旅游资源和产品创新,强化地域文化特色,发挥地域优势,产生更多经济效益。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大有裨益,可以增强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艺术的能力,促进文化交流。
      
      (三)文化生态保护体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有形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语言文化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民族文化的核心是本民族认同的价值观,它包括习俗、道德、法律、礼仪、制度、宗教等。
      民族文化旅游不仅为向外界展示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提供了有利的平台,也为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地先进的文化,促进我国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情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亲和力的载体,保护民族文化就是保护民族的记忆和根脉。通过建立民族文化旅游村寨,有利于发掘、整理和提炼那些最具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民间艺术、舞蹈戏曲、音乐美术、服饰饮食。接待礼仪、图腾崇拜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提升民族文化价值内涵,使这些民族文化的瑰宝得以保存下来。
      而这种被保护的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唯其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才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区别开来,而也才具有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不同的特点,才更具有世界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就是对世界文化、对人类文明遗产的保护。
      
      (四)文化生态保护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如前,民族文化旅游业高度融合了经济与文化,使这种寓文化于经济的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这种前景在国民经济和国家政治两大方面都有深刻的体现。
      民族地区千百年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而这种文化的多样性,成为吸引游客观光旅游、扩大旅游收入的首要因素。由于民族文化旅游涉及到民族建筑、民族服饰、民族饮食、民族宗教等多方面,这就使得在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同时,促进了与民族文化旅游业相关的其他产业的配套发展。
      此外,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人类社会文化传播交流中,充分发挥了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功能,其价值远远超出自身范围,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积极抢救和开发民族文化,对提商民族地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推进民族思想文化交流,加强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民族地区旅游业文化生态保护与开发现状
      
      (一)民族地区文化呈现同化、退化趋向。民族文化同化是指原来的民族文化特征在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消失并被异族文化所取代的现象(或过程)。
      传统民族文化本来具有真实性、古朴性、神秘性和有别于他族文化的独特性。众所周知,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老、少、边、穷”地区,与外界接触不多,生活相对封闭,使独特的民族文化得以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然而,随着民族旅游的开发,异族异地文化的引入,一些地区政府和一些旅游开发商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为了满足游客的需要,任意包装民族文化,从而丢掉了民族文化真实的内容。
      此外,应当看到,在民族文化同化的过程中,其退化的现象则更令人担忧。所谓“退化”,就是民族文化特色的消失。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村民与外界交流增多,语言在不断汉化,民族服饰也越来越汉化,建筑风格不断洋化,民俗民风正面临逐渐丧失的危机,许多文化符号在慢慢退化,如芦笙词、苗族古歌等,即便存在于民族民间的歌舞,由于缺乏传承和弘扬、缺乏专业文艺人才的培训和指导,也慢慢退化,有些文化符号已经消失。
      
      (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与居民生活变异的风险。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工业生产很难形成规模优势,所以,经过几十年的开发,民族地区仍只是自然资源输出地,除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自然资源的耗竭以外,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
      从目前旅游的发展趋势来看,在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如旅游开发起步晚、基础差、资金严重短缺;离主要客源市场远、景区间距大、运输成本高;交通、通讯设施落后等。由于相关部门无视这些制约因素,盲目追求快速发展,不免“拔苗助长”,这不仅无益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而且会为区域经济发展制造新的障碍。

    推荐访问:旅游业 生态保护 民族地区 利用 研究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