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对新一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的科学审视] 新一代电力系统特征

    时间:2020-04-02 07:25:0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自从“90后”大学生以特有的方式进入舆论关注的视野之后,社会对这新一代的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进行了广泛解读,面对这种情况,要树立对新一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的正确认识,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科学的坐标系,展开深层的审视和科学的解读,才能为研究制订教育对策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和依据。   [关键词]新一代大学生;特征;审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1)09-047-02      新一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反映了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的思想、心理、个性成长、行为活动的影响,也从一个侧面映射了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趋势,为增强思高等教育科学性、针对性、时效性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今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当前对新一代大学生认识与评价的误区      (一)把个别现象作为判定整体的标准   目前社会对新一代大学生的关注,多是见于新闻报道有关其行为特征的描述,重心大多放在了衣着、消费等显性层面,鲜有理论层面的深入解读。许多媒体的报道,往往借助以少数的细节、个体的行为,特别是缺乏科学设计的随机或抽样调查,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概括,上升为对一个群体的判断。譬如看到有的“90后”大学生入学支出不菲,各类名牌榜身,就武断地作出结论说这个群体“拜金”、“盲目攀比”、“物欲意识强烈”,而事实是现在的许多家庭已有经济能力供孩子消费,社会的发展与开放也允许人们有更好的物质追求,不仅“90后”大学生如此,就连许多经历过困难时期、思想相对保守的成年人也开始追求科技、时尚与潮流;此外,舆论在分析新一代大学生的消费特点时,往往会忽视他们的规划意识与理财能力也在增强的一面。当一批“90后”登上北京奥运会冠军领奖台时,有人就感慨说“90后”大学生并非某些报道所称的“垮掉的一代”,他们同样能吃苦、能担当,同样具有国家荣誉感,其时并没有去想那些奥运冠军们还不是大学生。这种以偏概全的方法,极易导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导致对新一代大学生认识的偏差,如果这种误会发生在高校管理者身上,则可能使教育缺位、错位或失效。只有以辨证唯物论为指导,坚持全面的、发展的、客观的观点,经过深入、科学的调查,并结合时代和社会背景进行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带强迫性地贴上标定身份的标签   社会标签理论认为,标签的张贴是依人、依事、依地、依情况而有所差异的。同样的行为或事件在一些社会中被视为正当的,而在另一些社会中则被视为问题;就是在同一社会中,对于同样的现象,人们也会贴上不同的标签。对于“90后”大学生,舆论早已给他们贴上了个性、自私、另类、叛逆、没有责任感等标签,在许多人的思维里,当提到其中的关键词时,就会同当代的大学生划上等号。这无疑带有浓厚的强制性意味,有“欲加之名,何患无辞”的嫌疑。譬如现在的大学生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被说成是“太自我”的表现,而其他人的类似行为就可能评价为“有原则”并受到鼓励;对当前大学生个性十足的穿着,用“火星文”与别人交流,而事实上从“80后”自身早已融入潮流的大军,火星文也恰恰是从“80后”发明的第一代网络语言“演化”来的。对这一问题,有关注人士也表示了“反省”,武汉大学在公布的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中就鲜明地表示“‘90后’的大学生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   利用标签建立评价的目标系,固然有可取的一面,但消极意义同样明显。根据标签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标签不一定能从客观上反映出被贴标签者是什么(因为有些标签是社会错误地加给某人的),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将“变成”什么。因为标签改变了别人对被贴标签者的认识,也可能改变被贴标签者本人对自己的认识,并使之最终成为标签所标定的身份。这告诉我们:如果把标签直接同当代大学生划等号,不去加以纠正,一味带着“有色眼镜”以“怀疑”的目光认识和对待当前的大学生,只会招致他们的反感与对立,影响他们的自我认知与改进,迷失成长的方向,造成消极的后果。      (三)传统观念和成人思维的习惯性误读   传统观念习惯将年龄作为判断人生阶段的标志,古时有“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等涵盖各个年龄段的说法,而十八岁被作为成熟和自立的标准线。“90后”大学生”这个群体性称谓,纵然是以出生的年龄界定,但在他们十八岁这个所谓成人的年龄(2008年)才能普遍地使用,毫无疑问隐喻着人们的传统观念,也映射着人们以出生年代认识和评价一个群体的思维定式。   根据人们的传统观念和思维习惯,“代沟”不仅仅意味着年龄差距带来的沟通障碍,更意味着因成长时代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当代的大学生没有经受过物质生活匮乏的时期,作为独生子女一直备受家长和社会的宠爱,他们的要求一般都能得到满足,因而必然不能吃苦,自立意识差,只会关注自己的感受,不懂得关心别人和感恩;改革开放的环境使他们的视野更加开拓,多元文化的冲击也会使得心态不稳定,好高骛远等等。然而,现实生活中,出生在各个不同年代的人的表现,并不完全像有些人预见的那样。一些当过知青、吃过苦的人,有时也会做出让人汗颜的事;相反,一些家境优裕的新一代大学生,能自觉、热情地加入到志愿者队伍,对繁重的工作毫无怨言,默默无闻地作出自己的奉献。因此,对生活在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简单地用出生年代进行划分,是不科学的。人的存在毕竟是复杂的,必定要经历不同的阶段,也会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现象。只要主流是积极的,趋势是向上的,就不必为某种社会现象过分的担忧,而是在肯定的同时加以引导。      二、对新一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的正确解读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应强认为,当前社会对“90后”大学生的评价的确存在着一定误读,往往是根据个别现象来评价整体,没有做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他认为,相比以往学生,这新一代的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更多样化,自我意识更强,也更自信,喜欢尝试新事物。总的来说,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对人们思想行为的影响日益增强。新一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可以说打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无论从哪个侧面或角度来看,都体现了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      (一)独立性: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身倡导和鼓励依法、有序、合理竞争,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通过竞争实现的,竞争是社会发展的常态,而独立是通过竞争得以生存的法则。“90后”大学生从小到大一直处于竞争的状态,这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家庭和社会提供的相对宽松、充裕的环境,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更大的自信,可以不完全依赖外界的帮助,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尝试,即使失败也会得到宽容。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看,与新一代大学生休戚相关的教育改革、高校招生改革、就业改革等会继续推进,全新的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性,也鼓励他们具有更强的独立性。      (二)选择性:个人社会化的实现路径   社会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形式,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社会化的过程。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为新一代大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可支配资源,也创造了更为开放的社会环境,使得他们的选择意识、选择机会、选择能力大大增强;而网络等信息化媒体的发达,使得当代的大学生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传统载体之外,有了实现个人社会化的更广泛的途径。获得什么样的信息、接受什么样的观念、走什么样的路,都是可以选择的。每一次的选择都影响着自身的个性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而他们的个性和价值观反过来又决定了他们选择什么,可以说,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正是自身选择的结果。      (三)多变性:多元价值的冲突与融合   社会开放使得各种观念、思潮、舆论、信息等竞相涌入,本土与外来、传统与现代、高雅与低俗等多元的价值观念相互激荡,理想主义的教育内容和现实主义的社会生活,高尚人格的高成本和道德弱化的低成本,主流信息的单一和非主流信息的开放,充满矛盾与对立的社会生活造成了新一代大学生复杂的价值观。集体和个人、规则和自由、理想与现实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于价值判断过程,新一代大学生在坚守主流价值的过程中,观念不断地经受着冲击,即便微弱的变化也会通过多种途径表现出来。   总之,新一代大学生总体上不仅仅具备令人担忧的问题,还有很多令人可喜的优点,他们个性张扬、乐于表现,而且目标明确、意识客观。他们善于释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参与社会事务的期待和需要;憧憬校园生活,期待发展突破;职业发展目标明确。由此可以看出,“80后”到“90后”的变化不是个体刻意选择的结果,而是社会变化的一个印记,不能简单地用“70后”甚至“80后”的品性和惯性思维来理解、审视和评判“90后”这新一代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崔景贵.9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2008年第35期   [2]首份90后大学生调查报告:他们没那么可怕[N].中国青年报,2008-11―12   [3]杨雄.当前须关注的青少年四大问题[J].当代青年研究,2008,(1):9-14

    推荐访问: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