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

    时间:2021-07-11 20:03:3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从抗战的背景和边区实际出发,坚持文化启蒙同抗战、同社会、同生产相结合的方针,消除了群众中的文盲和迷信思想,解决了民众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抗战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社会教育提高了边区民众素质,有力地配合了前方抗战,促进了边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民众
      中图分类号:K269.5;G40-05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09.01.019
      
      抗战时期,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大力进行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同时,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尤其在教育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建设中,中共坚持把教育摆在突出位置。边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发展教育。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教育经费占边区经费的1/7,这个比例,在整个教育史上都是罕见的。
      社会教育,是中共宣传、动员、组织、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意识与政治文化水平最有效的办法。是当时争取抗战胜利的一项战略措施。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经历了曲折的探索历程,从旧教育模式到创立自己的新型模式,由强制教育到尊重群众自愿,由包办到民办公助,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体制。边区社会教育,成为全国其他根据地的榜样和模范,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研究和总结这一时期社会教育的经验,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的目的
      
      社会教育是中共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一项重要政策。这项政策有两层涵义,一方面“给‘文盲’和‘半文盲’以获取知识的工具,使能运用文字获取知识,发表思想意见”;另一方面“提高群众政治水平,给群众以民族意识,抗战知能,动员群众参见救国实际行动”。毛泽东曾在陕甘宁边区文教工作者会议上说过:“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日本帝国主义和希特勒一样,快要灭亡了。……我们的工作首先是战争,其次是生产,其次是文化。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毛泽东把战争与生产、文化并列,作为争取抗战胜利的三个基本环节,特别强调了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及突出作用。
      
      (一)消灭文盲,提高民众抗战知识能力
      战争不仅是政治和军事的较量,同时也是经济、文化的比拼。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战胜敌人,不仅要有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对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当然,并不是说日本帝国主义是不可战胜的。这一点,毛泽东在他的《论持久战》一文中已作了精辟的论述。他指出:“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一切克服困难的前提。要胜利,就要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然而一切这些,离不开动员老百姓。”而动员、组织群众最好的办法就是教育群众,提高群众的民族意识和革命自觉性,激发革命热忱,使其自觉投入到革命洪流中来。尤其是对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土地基础上进行民主革命的无产阶级来说,教育民众问题更为重要。
      陕甘宁边区,原有的文化教育基础极端落后,可说是文化教育的荒漠。陕甘宁边区成立以前,边区范围内的150万人口中有100多万文盲,旧的小学不过120所,农民子女大多无条件入学读书,农村方圆几十里找不到一所学校,儿童失学率达95%以上。能够上学的只是地主阶级的子弟。中学生更是沧海之一粟,屈指可数了。有些教员文化低得惊人,连一般常识都不懂。林伯渠同志在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上所作的政府报告中明确提出:“学校稀少,知识分子凤毛麟角,识字者亦极稀少,在某些县如盐池一百人中识字者有两人,如在华池等县则两百人中仅有一人。平均起来,识字人口只占全人口的百分之一。”
      边区社会教育既是配合军事抗战和政治抗战的重要内容,又是反对帝国主义文化奴役的有力武器。抗日战争时期,抗战是陕甘宁边区一切工作的中心。而“战争的伟力之最深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没有广大农民的觉悟和积极参加,就无法取得战争的胜利;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就不懂得政治,因此一般的民众都必须施以基本的政治文化教育。革命的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在革命前,它是思想的准备,在革命中它是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广大青壮年是八路军、新四军的后备力量。是配合主力军作战和参加游击战争的骨干兵力,广大劳动群众又是生产上的主力军。
      劳苦大众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只有“乞讨之乡风,而无求学之村俗”。“土地革命前实行强迫教育,学龄儿童不入学者处五元罚金。但最多数的家庭,愿缴罚金。不愿使儿童入学……革命时期农民怕儿子识字而变成公家人,使家庭减一生产者,所以受教育成为人们的一种负担。非强迫就学不可。人民对于教育毫无权利,只有义务,于是旧识教育就名为义务教育。贫苦的农民靠儿童帮助生产,所以愿缴五元罚金,以免除受教育的义务”。由于文盲众多,文化落后,必然会影响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方针、政策的正确理解和执行,不会用科学的方法发展工农业生产,从而影响了人民群众在边区建设与抗战工作的革命热情。从长远看,更制约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边区政府成立以后,党的社会教育的第一要务就是扫盲。
      
      (二)破除封建迷信,提高民众政治觉悟
      文化教育极端落后,造就的乡村民众自然是文盲、思想愚昧和保守。愚昧和保守势必促使他们在遇到困境时转而信奉巫神等封建迷信活动。同时,反动统治者又利用人民的迷信心理进一步愚弄人民。“边区人民从旧社会承继过来的经济遗产是落后的,其所承继过来的文化遗产则更为落后,封建文化残余还在多数人民的脑子里存在者”。全边区巫神多达2 000余人,远多于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人数,致使边区婴儿的死亡率高达60%。这种情形,与边区当时的政治、经济、生活完全不对称,并且对其继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历代统治阶级不仅对人民群众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而且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一味地推行愚民政策,剥夺了人们受教育的权利,造成广大人民群众在经济上的极端贫困和在政治上、文化上的极端愚昧落后。抗战爆发后,随着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动摇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根基,实行了民主政治,人民翻身当家作主,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改善,激发了广大群众的革命热忱。但是,在文化思想领域里,就边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来说,还未摆脱封建迷信的精神枷锁,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封建迷信还占统治地位。如在生产方式上,因循守旧,习惯于

    推荐访问:陕甘宁边区 抗战时期 社会教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