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影响世界历史的中苏大论战的前前后后

    时间:2021-07-11 20:01:4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党。两党曾有过亲密的联盟关系,苏联共产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给予过很大的支持。然而,在20世纪60年代,中苏两党之间却开展了一场激烈论战。这场论战几乎席卷了世界上所有的共产党和工人党,涉及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许多重大问题。论战规模之大、内容之广、争论之激烈,都是前所未有的。这场论战不仅使中苏两党从昔日的盟友变成势不两立的对手,导致了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而且对两国的内政外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中苏两党裂缝的产生
      
      20世纪50年代初,中苏两党和两国关系是很好的。这一时期,《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正式签定,苏联派遣大批专家帮助中国建设了156个重点工程项目,同时接受大量中国留学生和实习生去苏联学习,还帮助中国建设海军、空军,卖给中国大批陆、海、空军的装备。1954年,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访华,双方会谈商定,苏联从旅顺口海军基地撤退,基地设备无偿交给中国,并将在新疆等地两国合办的四个公司中的苏联股份也交还给中国:双方还签订了科学技术合作的协定和苏联给予中国5.2亿卢布长期贷款的协定。这时期中苏关系处于蜜月期。
      中苏两党关系的变化始于1956年召开的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在这次大会上提出了有名的“三和路线”,即和平过渡、和平共处与和平竞赛。在秘密会议上,赫鲁晓夫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揭露出许多斯大林滥杀无辜的事实。苏共二十大后不久,美国中央情报局从波兰获取到了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文本。1956年6月4日,《华盛顿邮报》将之全文刊登出来,在西方世界引起巨大轰动,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引发极大的思想混乱,西方趁机在全世界掀起了反共、反苏的浪潮。
      当时,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其他领导人都认为,苏共二十大有积极意义,它揭开了斯大林的盖子,表明苏共及斯大林并不是一切都正确,破除了中国共产党对苏联的迷信。但是,中国领导人认为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无论在内容上,还是方法上都有严重错误。1956年《人民日报》先后发表《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两篇文章,认为正确评价斯大林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斯大林的一生,既有严重的错误,也有伟大的功绩,他犯错误的主要原因在于他思想方法上的主观主义和片面性,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违背群众路线和集体领导,但应该以历史的观点看待斯大林,对他的正确方面和错误方面作全面的分析。
      很明显,中苏两党对斯大林的错误及其产生原因的认识存在着明显分歧。苏方强调斯大林的主要错误是破坏法制、镇压无辜,产生错误的主要原因在于斯大林个人性格的多疑;中方不赞同这种分析,认为应从思想方法和理论认识等方面来分析其错误。
      、
      1956年波匈事件发生后,毛泽东立即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毛谈到苏共二十大时说:我看有两把刀子,一把是列宁,另一把是斯大林,现在,斯大林这把刀子,赫鲁晓夫这些人丢掉了。除了斯大林这把刀子之外,列宁这把刀子也丢得差不多了。赫鲁晓夫在二十大报告上说,可以通过议会道路去取得政权,这个门一开,列宁主义基本上就丢掉了。可以看出,苏共二十大埋下了中苏两党理论分歧和关系恶化的种子。
      1957年11月,世界64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团齐聚莫斯科,参加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活动,并在这里召开了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参加了这次会议。根据事先协商,会议将发表一个宣言,赫鲁晓夫企图把苏共二十大关于资本主义可以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的观点写进会议宣言中,而且把“和平过渡”仅说成是“在议会中争取多数,并把议会从资本主义专政的工具变为真正的人民政权的工具”。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代表团明确反对这一观点,通过与苏共领导进行充分的协商和与其他兄弟党领导人交换意见,包括同苏共领导人进行了必要的和适当的斗争,对宣言草案进行了重大的修改:一是在指出和平过渡的可能性的同时也指出了非和平过渡道路;二是在讲议会斗争时,也强调议会外的群众斗争。与此同时,为了顾全和维护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团结的大局,照顾当时苏共领导的困难处境,中共在某些方面也作了一定的让步,使宣言最终得以通过。尽管如此,中苏两党和两国的分歧与矛盾在这次莫斯科会议上却逐渐加深而且公开化了,在以后的大论战中,“和平过渡”的问题依然是双方争论的焦点。
      
      二、中苏两国矛盾的深化
      
      中苏两党与两国之间的矛盾一直是既有理论原则的分歧和冲突,又有国家利益的争端和博弈。自1958年起,中苏之间发生了一系列涉及国家主权和利益之争的事件,这些事件激起新中国领导人对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极大愤慨,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也使中苏两党理论上的分歧日益加深,使中苏关系全面陷入僵局。
      1958年4月,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致函中国国防部长彭德怀,为了便于指挥苏联在太平洋地区活动的潜艇,建议由中苏共同建设一座长波电台,其中大部分资金由苏联承担,建成后两国共同使用,苏联企图在电台的主权上做文章。6月,中国给予明确答复,表示不同意苏联的建议。中国同意建设该项设施,但一切费用均由中国承担,所有权属于中国,中苏共同使用。
      然而,苏方仍然坚持电台两国共建,费用可以各负担一半。为此,毛泽东后来在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特别强讽在军事上搞“合作社”是不适当的。直到赫鲁晓夫7月访华,这个问题才按照中方意见解决。不过后来,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长波电台实际并没有建立起来。
      长波电台风波后,又出现了“共同舰队事件”。1958年7月,苏联驻华大使尤金在会见毛泽东主席时,转达了苏共中央关于“中苏建立一支共同潜艇舰队”的建议。尤金说,大型军舰容易被击中,与其今后发展航空母舰,不如多发展核潜艇舰队,但苏联的自然条件不可能充分发挥核潜艇舰队的作用,而中国海岸线很长,条件很好,同时考虑到今后打仗的话,双方共同的敌人是美国,因此希望两国建立~支共同舰队。
      毛泽东认为,同合资建立长波电台一样,建立共同潜艇舰队也是涉及中国主权的政治问题。他表示:首先要明确方针,是我们办,你们帮助;还是只能合办,不合办你们就不给帮助。“要讲政治条件,连半个指头都不行。”中国主动撤销了关于苏联为中国新型海军舰艇提供技术援助的要求,并明确拒绝了苏联的这个建议。
      长波电台风波和共同舰队事件使在国家主权问题上极为敏感的毛泽东马上把两件事联系起来,认为赫鲁晓夫在搞大国沙文主义。之后,赫鲁晓夫在访华期间就这两个事件进行了掩饰和

    推荐访问:前前后后 世界历史 中苏 影响 大论战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