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试析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经济和谐思想

    时间:2021-07-11 20:01:0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毛泽东在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以及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理想模式的探索中蕴涵了丰富的经济和谐思想。这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毛泽东 社会主义建设 经济和谐
      
      毛泽东很早就树立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并为实现这一理想而探索。作为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无处不闪烁着和谐思想的光芒。本文试从毛泽东在如何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以及社会主义理想模式的探索中蕴涵的经济和谐思想作一初步的探究,以期对我们现在进行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一、在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探索中和谐思想的表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根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经济文化落后的现状,在如何使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平稳、成功地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道路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平改造的道路,处处彰显出毛泽东追求社会和谐的思想。
      1.关于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设想。
      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日,就是公正实现之时。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剥削,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只有在由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情况下,社会才是公平、平等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结束后,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逐步建立了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和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领导作用,是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经济方面的社会主义因素。在这个历史时期里“社会主义因素不论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已经占据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因此,我国过渡时期的思想就是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和小商品经济为社会主义经济,扩大现有的社会主义经济,使社会主义经济基本上成为我国唯一的经济基础。为了奠定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毛泽东在1953年10月和11月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中都明确指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就是解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1953年12月28日毛泽东审阅和修改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宜传提纲》,正式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公布了党在过渡时期“一化三改”的总路线。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逐步地改变生产关系,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毛泽东在1953年2月27日曾对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过一个解释。他说,什么叫过渡时期?过渡时期的步骤是走向社会主义……类似过桥,走一步算是过渡一年,两步两年,三步三年,10年到15年走完。……在10年到15年或更多一点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及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要水到渠成,防止急躁情绪。[1]p215毛泽东的论述表明,他认为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需要采取逐渐推进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和政策,逐步地向前过渡,使社会主义因素逐年增加。这是完全正确的,也将取得更好的效果。然而1955年夏季以后,社会主义改造的步子急剧加快,在3至4年的时间里便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由此而带来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
      2.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和谐思想。
      首先,在农业改造中实行自愿和互利的原则。所谓“自愿”,主要是指入社自愿和退社自由;所谓“互利”,是指参加互助合作组织的农民相互有利,主要的是指贫下中农和富裕中农之间的相互有利。毛泽东认为:“只有在互利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自愿”,[2]p177不能在合作社内部损害某一个阶层农民的利益,更不能实行无偿剥夺和强迫命令的办法。如果违反了农民的意愿,必然会遭到农民群众随时随地的反抗,造成对农业生产的破坏,造成粮食的大量减产和牲畜、大农具的大批损坏。因此,要有与自愿互利原则并行的一套办法,那就是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办法,给加入合作社的农民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从而吸引绝大部分农民群众自愿走上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
      其次,对富农的改造通过和平的手段。富农是农民中的一个阶层,被称为“农村的资产阶级”。我们党从建党伊始,在农民运动中就面临着怎样对待富农的问题。民主革命时期,党对富农的政策发生过多次变化,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尽管在这一时期的各个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和土改想法曾有所不同,但实际上都是打击或消灭富农的。建国以后,我党在新区土改中又逐渐形成了保存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但到了社会主义改造阶段,由于农村两极分化加剧,随着新富农的出现,农村这种自发的资本主义趋势将破坏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并严重损害工农联盟,为此,党对富农采取由限制富农剥削到逐渐消灭富农阶级的政策。党通过发展互助合作运动、对粮食和其它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等来限制富农经济的发展。我党对富农的政策与苏联当年主要通过镇压手段来消灭富农的政策要温和的多。具体的做法是:待合作社得到巩固发展了,根据富农的表现,分批吸收他们入社,在贫下中农的监督下进行同工同酬的劳动,自食其力,并对其进行“做社会主义新人”的思想改造。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阶级对抗,使农业集体化得以通过和平方式在全国推行。
      最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利用各种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通过和平赎买的办法逐步实现的。国家资本主义有初级和高级两种形式。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仍由资本家经营;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公私合营。在这种形式的企业中,社会主义经济已经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全行业公私合营之前,对资本家实行支付工缴费、“四马分肥”的政策;之后,则实行定息政策。这时企业基本上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同国营企业已没有原则的区别。用和平的方法、赎买的方法变革资本主义私有制,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改造带来的社会震荡,一定程度上确保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使我国生产不仅没有遭到破坏,而且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里毛泽东创造性地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把对抗性矛盾当作非对抗性矛盾来处理。把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当作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这是我党一项独创性的政策,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也是一个创举。这样,有利于对付帝国主义的侵略,有利于发展生产、稳定市场,有利于争取和改造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确保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的同时,保证了社会的安定和谐。
      
      二、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中的和谐思想
      
      1.经济结构和布局的和谐。
      1956年毛泽东就强调:“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决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2]p268根据当时我国的实际情况,毛泽东提出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关系,指出:“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这样,“一可以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二可以更快地增加资金的积累,因而可以更多更好地发展重工业。”为此,毛泽东从农业、轻工业同重工业关系的角度,进一步强调了加强农业、轻工业投资的重要性。他指出:“要注重农业、轻工业,使粮食和轻工业原料更多些,积累更多些,投到重工业方面的资金将来也会更多些。”[2]p269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又提出了工业和农业并举的思想。他指出,以重工业为中心,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条毫无问题,毫不动摇。但是在这个条件下,必须实行工业与农业同时并举,逐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和现代化的农业。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调整三大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推荐访问:社会主义建设 探索 和谐 思想 经济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