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西方发达国家治理失业的理论实践及启示

    时间:2021-07-10 08:00:4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发达国家政府的就业政策经历了从自由放任到政府积极干预的转变过程。探讨西方就业理论的基本思想和原理,总结其他国家就业实践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对于我国解决目前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的就业问题,将会有十分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失业理论 实践 启示
      
      西方发达国家关于治理失业问题的理论及实践
      
      从工业革命到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发展史中,就业问题没有被先行工业化的各国政府纳入自己的工作范围。当时流行萨伊的“供给创造需求”、马歇尔的“市场供求决定论”等古典经济学观点,认为劳动力市场与商品市场没有什么区别,商业周期中的供给过剩会自动恢复,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任何干预都是有害的。而事实上,失业已成为这些国家长期存在的一种社会不稳定因素。1929年开始的全球经济大萧条,导致了空前的高失业率,动摇了人们对古典经济学的信任,要求政府出面干预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这种形势下,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应运而生。1933年,美国罗斯福政府出台“新政”,从此拉开了政府干预市场,特别是劳动力市场的序幕。二战以来西方治理失业的政策,依其理论依据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的失业理论及实践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了大规模失业。在这种情况下凯恩斯对古典失业理论进行了重大修正,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失业理论和以政府干预为基础的就业政策。有效需求就是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时的社会总需求,也就是预期能为资本家带来最大利润的社会总需求。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是决定社会总就业量的关键性因素。在一般情况下,有效需求不足,就是缺乏足够的需求来吸收全部劳动力就业。因而,要实现充分就业,政府必须对经济实施干预,大力刺激需求,即进行需求管理。需求管理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对外贸易政策。政府应通过反周期的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来提高有效需求,主要就是增加消费和投资,以此促进就业。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凯恩斯主义就业理论及政策主张在西方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的总需求管理实践中得到广泛而充分的运用。典型代表是美国,20世纪50年代艾森豪威尔政府增加公共工程投资,60年代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实行的减税,通过刺激需求,促成了60年代美国经济的繁荣,使美国的失业率控制在4%的范围内。
      (二)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注社会总供给的结构性失业理论及实践
      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石油危机冲击下,西方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出现“滞胀”。“滞胀”的产生实际上宣布了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失灵以及需求管理政策的失效。治理“滞胀”的多种经济理论因此而产生。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供给学派、货币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与有效需求不足理论相反,供给学派认为就业问题是由于供给不足造成的,根源于过高的边际税率扼杀对工作和投资的积极性,造成闲暇对工作、消费对储蓄的替代。摆脱滞胀的出路在于降低边际税率,以减少这种替代效应,促进个人和企业增加储蓄和投资,刺激人们增加劳动供给。里根政府奉行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推行以减税为核心内容的“里根经济学”。于1981年和1986年曾两度大幅度降低个人所得税率和企业所得税率;英国在1984年取消了对固定装置和设备投资的税收支出,用由此增加的收入支持将公司税税率从50%降至35%。此外,加拿大、法国、日本、荷兰、印度、秘鲁、委内瑞拉等国也不同程度的降低了公司所得税税率。减税客观上给企业松了绑,减轻了负担,增强了激励和活力,特别是鼓励和刺激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就业的增加。
      新古典综合派的萨缪尔森、托宾等人面对菲利蒲斯曲线对通胀和失业间此消彼长交替关系的解释无力,提出了“结构性失业”问题,可通过对劳动力进行再培训,发展职业介绍所,提供劳动市场信息等政策减少结构性失业。货币学派经济学家将失业问题归结为“自然失业率”假说,提出供给管理政策。指出政府可以通过改善劳动力市场降低自然失业率。理性预期学派深化了弗里德曼的自然失业率假说分析,把理性预期引入了经济理论。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劳动力市场具有不完全竞争性,工资与价格也是完全浮动的。在价格机制的灵敏调节下,劳动力市场随时可以出清,反对政府的不适当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美国政府为了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完善,在信息服务方面建立相当完善的服务网络,建立了专门就业信息服务机构,而且改革原有就业体制,加强政府对就业的管理服务职能。
      (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供求”结合的就业政策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面临着全球化、知识化浪潮的冲击,西方发达国家在不断的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经济的同时,失业问题成为阻碍其经济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问题。失业率居高不下,失业规模庞大、范围广,失业具有明显的非周期性。在这种情况下,西方治理失业问题的政策出现了供给政策与需求政策的有机结合的方式。因为西方国家失业情况,既不是单纯的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也非纯粹供给结构不合理导致的,而是需求和供给共同影响的。克林顿政府的增支减税,小布什政府的减税增支都是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欧盟各国十分注意将劳动力市场的外在灵活性和内在的灵活性机制相结合,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对就业问题的调节作用,使劳动力市场经常处于不饱和状态,存在吸纳就业的空间。
      总之,自失业现象产生以来,西方经济学家就对导致失业的原因进行研究,各个流派也都在研究失业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有所侧重的失业理论,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具体的措施包括:如何提高宏观经济的活动水平,增加某一经济的活动水平,从而增加对劳动的总需求;从劳动力的供给角度做文章,如何使劳动力的供给在总量上、结构上、质量上符合市场对劳动力需求;如何修复劳动力市场的调节功能,完善就业服务政策,对劳动供求进行调节。
      
      我国政府促进就业的政策选择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失业问题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既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带来的失业,又存在劳动力的供求结构不合理引起的结构性失业,还有体制改革导致的失业和隐蔽性失业等。在借鉴国外就业管理政策的基础上,考虑到我国就业的实际,我国也需要采取“供求”结合的管理政策,促进社会的再就业。
      (一)通过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我国与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有较大的差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至今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宏观经济存在高增长和高失业的局面。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就业问题是从属于经济增长的,只要提高经济增长率,失业就会自动消除,事实上,“就业从属于经济增长”这一命题是以资本-劳动比率不变为前提的。而如果资本-劳动比迅速提高了,经济增长就不能带来就业扩张。为此,需要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在确定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结构时,使这两个因素朝着有利于实现就业战略目标的方向发展,以就业推动型经济增长方式代替投资推动型增长方式,把降低失业率和增加就业机会作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出发点。为此,要正确处理发展经济和扩大就业的关系,通过发展经济促进就业,通过扩大就业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推荐访问:发达国家 失业 治理 启示 实践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