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西方宪政思想的流变以及对中国政治改革的影响

    时间:2021-07-06 00:02:5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宪政是近代西方社会的基本政治体制,也是近代欧洲大陆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在这种政治体制下,欧美社会经济运行良好、人民福利待遇高。然而,宪政在欧洲的发展绝非一蹴而就的,而是几千年古老思想的积淀。相对于欧洲大陆风风火火的宪政运动,中国却是态度冷漠。直到19世纪中叶,宪政思想才真正被介绍到中国。由于宪政在中国没有思想根基,且当时的宪政运动更是照搬西方现成的政体模式,最后以失败告终。在当代中国,我们应该看到西方社会宪政制度的变迁,学习西方宪政的一系列成功的改革措施,来调整我国政府的结构、变革一些陈旧的观念,以便于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政治文明。
      关键词宪政 政治文明 政体改革 政府改革
      作者简介:宋皓,郑州大学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D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3-278-02
      
      一、宪政的概说
      关于宪政的定义是众说纷纭。有些人定义为:宪政是以宪法为中心,将民主和法治完善的结合起来的民主政治。豍所谓宪政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中运行的各种基本政治制度。它即表现为一系列的成文的宪法规范,也表现为行动中的各种约定俗成的宪法惯例。宪政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制度形式,它的重要功能之一在于设计和建设一个尽可能妥当的国家构架,使国家权力既保持有效运行,又能够有所节制而安全地运行。豎宪政是“人”的政治,它对人的品提出要求;宪政是怀疑的政治,它从人的不可靠性出发,无情地制约防备人性的罪恶;宪政是富有人情味的政治,是保障和促进爱的政治,它慈爱的关怀呵护个人的脆弱,尽全力为人类建设幸福的生活。豏
      二、宪政思想在西方社会的发展与实践
      宪政思想来源于西方,是因为在欧洲是由于从古希腊就买下宪政思想之根,然后“宪政”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思想家的理想国里,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后,欧美各国纷纷根据宪政学说建立宪政国家,20世纪的宪政国家也对本国的宪政制度进行了调整,使其更加的完善。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
      古希腊宪政思想是建立在柏拉图的“理想政体的等级构成”和“哲学家治国思想”以及亚里士多德的良法法治观下的,其治下的城邦各自都有宪法,在各自的宪法下实行宪政是宪政最早的实践雏形。在罗马帝国时期,波利阿比提出了分权制衡的思想,不仅包括希腊人常说的各种社会集团和力量之间的混合与平衡,还包括各种社会组成部分的制约与平衡。西塞罗的观念深受斯多葛学派的影响,他的理论贡献是巨大的:是对罗马共和制度从理论上给予总结。他提出了“和平政体”的观点,这种政体的具有多种优越性:首先,它具有一定的公平性;其次,它具有稳定性。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之上建立的罗马公法中的宪政制度为古往今来的各国学者所称道。在罗马,宪法的原则是由政府实践、政治斗争和先例所创立的。
      (二)近代个人主义宪政思想
      当黑暗的中世纪随着历史的车轮缓缓走过,沉睡了将近千年的宪政回到了人们身边,人们迎来了近代社会。在这一时期,更是思想家辈出的年代,正是他们的思想将宪政这一多少年来的政治构想推向了实践之路。以休谟为代表的苏格兰派学者代表了英国宪政思想,其主要观点是以传统来联系整体和个体,采用改良的手段来扩大个人的自由,限制政府的权利。继英国革命之后,革命的风暴刮向了法国。这一时期的宪政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德斯鸠和伏尔泰推崇英国的宪政思想。而在卢梭看来,英国的宪政思想并非十全十美,他提出了自己的社会契约论,以意志来代替洛克理论中的理性,用公意为纽带来协调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当欧洲大陆在进行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时候,处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也并不宁静,杰弗逊派和汉密尔顿派的政治理论为当时美国宪法理论的代表。虽然,美国无论在宪法思想还是在革命时间上都算是后来者,但是它却并没有落后于英法,甚至后来居上的成为了全世界立宪主义的楷模。当然,这和美国宪法思想融合了先前的英法思想是分不开的。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几代思想家们的努力,到了19世纪,近代宪政才算的上真正意义上的成熟。
      (三)20世纪以来西方宪政思想的变迁
      18、19世纪成熟的近代宪政思想有其固有的缺点,即过分的强调了自由而忽略了政府的功效,片面的强调“有限”政府,却不期待一个“有为”政府。因此,在个人主义的思想下所谓的自由大部分是失业的自由、饥饿的自由和被压迫的自由。这种思想的弊端在1929年的经济危机中暴露无疑。面对着一蹶不振的经济,人们开始思考宪政观念应该进行的转变。
      20世纪,西方世界选择了社会民主主义宪政思想。这种思想将福利国家之引入也社会权利之保障豐;而且更加注重人权,人权的种类不断增加;不再执行严格的三权分立,行政权力有所扩张。而社会民主主义宪政的标志就是1933年罗斯福新政,他的新政也称积极宪政。采取政府干预的手段,有效的使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大力兴建公共设施,解决了就业问题;关闭规模小的银行,扶植实力较强的银行,使人民重拾对金融业信心。也正是由此原因,令美国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中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影。可见,在这种宪政思想的指导下的宪政体系还是具有相当的优越性的。
      三、近代西方宪政思想对中国政体改革的影响
      在1904年日俄战争之后,晚清政府迫于各方面的压力,拟定出的宪法大纲与十九信条。宪法大纲是一个纯官僚的产物,起草之时并没有人民代表的参与。这套宪法大纲不过是照搬日本宪法,即使制定出来,也未必能发挥宪法应有之功效。而十九条信条则是由于辛亥革命那发生后,清政府为了收买人心、挽救局面所颁布的,其性质也是大纲性质的,不是完全的法律。只是一个托生于旧有专制集权思想的政府,根本无法彻底的接受西方的宪政思想,更不可能以和平的方式对自己的政体进行改革;也不可能以不流血的方法削弱自己的权利从而高尚的赋予人民民主和自由。
      在1913年,即民国元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近代宪法性质的临时宪法。这部临时约法规定了人民的权利义务,并且采用了责任内阁制。与西方近代充满热情的宪法和宣言不同,在这部约法中让人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当时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袁世凯窃取大总统的位置后,一而再的对宪法进行干涉。刚刚就任大总统就为了摆脱临时约法的束缚,乃咨请国会于宪法成立以前立即增修临时约法,还要求宪法的公布权,为要求派遣委员列席宪法会议及宪法起草委员会陈述意见,最后的杀手锏还是取消国民党议员与取消议会,这一时期也是中华民国制宪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可见,在中国宪政之路是何等的曲折与艰难。
      而在中国国民党执政时期的宪政思想是以孙中山先生的宪政的思想为基础的,孙中山先生早年在香港读书,学习到了西方先进的思想并深受启发。孙先生对于宪政的思想主要有以下的主张:首先是兴民权。其次是五权分立的思想,所谓的五权,即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再次就是国民大会是民选的。孙中山先生认为实行此种宪政之前,会经过两个时期。一个是军政时期,在此期间内,革命政府的工作在用兵力扫除国内的障碍;一面进行宣传以开化人心。而在军政时期结束之后就是训政时期,训政时期就是分县自治,以县为单位实行民生主义和民权主义。然而,这套理论听起来民主科学,但是却没有真正让宪政在中国生根发芽,最终也并未按照孙先生的构想来进行实践。至此,宪政在近代中国以失败告终,这种先进的政治观念最终没有深入人心。
      19世纪以来,西方的宪政观点一直影响着中国,中国社会也一直在不停的探索着一条属于中国的宪政之路,从照搬西方的宪政思想到根据中国国情制定一套宪政构想。只可惜,这个尊孔孟之道的国家并没有什么宪政思想的根基,使得远渡重洋而来的宪政并未在中国社会造成巨大的影响。

    推荐访问:流变 宪政 中国 思想 政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