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论清末政治转型失败的原因及当代启示

    时间:2021-07-03 20:02:4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清末政治转型失败是各种“合力”作用的结果。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导致其失败的关键原因有三个:(1)传统政治文化的惰性致使转型缺乏社会动力与活力;(2)传统士人阶层气象的丕变导致组织制度的缺失;(3)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意识形态的崩溃使转型缺乏精神基石。研究总结这一历史实践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历史,更可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清末政治转型;失败原因;启示
      中图分类号:D0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9(2011)01-0098-05
      
      19世纪60年代后,近代中国经历了设立总理衙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三次政府主导型的政治体制改革,但最终都不可避免地以悲剧的形式而宣告失败,清王朝也因此走向终结。从宏观上分析,导致晚清转型失败的原因是当时各种内外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一、传统政治文化的惰性致使转型缺乏社会动力与活力
      
      众所周知,政治制度的变革必须以思想文化的变革为先导。由于不同的文明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基础不同,它们应对变化的适应能力也就有很大的差异。一般来说,一个基于相对开放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文化主体往往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反之亦然。中西文化冲突是晚清政治改革动机产生的主要原因,但晚清中国要改变传统观念,冲破古老的文化大国情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小农社会,在与其他先进文明相对隔绝的特殊条件下,没有广泛吸收其他古代异质文化信息和营养,以独创的方式萌发并发展成熟,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它不仅支配着统治者的文化心理结构、情感态度、观念意识和价值体系,而且成为庶民百姓的价值信仰中心,浸透到他们的理想和民间习俗中,甚至影响着整个民族的生存选择和实践精神”,最终经过两千多年的沉淀,其文化心理的惰性日益彰显,成为阻碍政治转型的结构性缺陷。
      首先,长期以自我中心意识单向性的文化传播方式导致“中国的思想文化史,两千年中始终没有摆脱古圣先贤的价值观念的藩篱,一直未能培育出一个自觉认识外部世界的方法论”。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最可悲的就在于面对复杂而险恶的国际环境丧失对周围世界的判断能力和自我意识。不可否认,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主体,不但维系了中国历史几千年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而且还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中华古代文明,却始终没有提出和发展出一套系统的“变”的理论或“历史的进化观”。到了近代,当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开放和交流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时,自周秦以来形成以保守性与崇古心理为特征的文化传统不但再不能为社会机体注入新的活力反而成为社会进步的沉重历史负担和强大阻力,而且这种阻力又往往与既得利益扭结在一起,沉积为一种保守的历史惰性和习惯势力,拖住历史前进的脚步,形成一种强大的抗改革因素。千百年来,传统中国人只知有“天下”不知有“世界”,把建立在传统儒家纲常伦理基础上的华夷等级秩序作为划分天下文明的标准,这就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价值体系的多元性的现实产生严重对立和冲突,这就要求其能对“异质文化因素有较大的容受力和吸收融合能力”。正如梁漱溟所言,中国的政治转型不是社会矛盾带来的,而是文明危机带来的。在近代以前,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经典地位在社会转型到来之前从未受到人们的怀疑和动摇,而且它在历史上曾经成功地吸收和融合过外来文化,并有效地整合过许多少数民族的思想文化,由此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文化心理优越感,使得传统文化自我更新的潜势很弱,最终导致对外来文化的强烈排斥,成为晚清政治转型的“绊脚石”。当一个沉湎在自我中心的文化心理中的古老民族不得不进入国际化竞争时代的时候,它将不得不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其次,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大一统文化形成的高度同质化的价值体系导致自我更新机制缺失。自西汉以来儒学定于一尊统一全国思想,排斥其他文化使社会文化价值的高度一统化,导致中国失去了多元文化相互竞争促进的文化机制,士绅内部阶层缺乏最起码的多元化,泯灭了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导致社会文化缺乏活力与生气。正如一位西方思想家所说的,只有当无数微观个人将其获得的知识与所处的特定环境进行调适,文明才能得以累积性地进化,一个社会才能在应对机遇偶然的事件中,获得文明发展的更多的动力。由于在长期封闭的、大一统的体制下的中国人,从士绅、官僚到一般下层民众,基本上受的是同样的文化训练,经受的是同样的文化冲击,视野、态度也大多雷同,社会分化的水平很低,价值与观念态度的多元化程度很低,各种观念、价值与政治主张之间缺乏制衡与缓冲。正因如此,传统的儒家文明在应付外部文化冲击时所表现的麻木愚钝或不知所措的反应态度就不难理解了。“巨大的变革不是由观念单独引起的,但是没有观念就不会发生变革。”当古老的中华文明不得不与另一种强大的西方文明相碰撞与冲突时,由于缺乏一种对变化了的环境做出能动的综合反应的能力,它就会陷入持续不断的被动与挫折,最终导致转型的失败。
      
      二、传统士人阶层气象的丕变导致转型缺乏可担当的主体力量
      
      历史实践证明,政治转型的成功必须要有一个有能力的担当主体。这个能担当的主体阶级或社会力量必须拥有坚定的代表当代和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理念,而且在保持内部高度政治团结的同时还得注意协调社会各主要利益集团的利益冲突。千百年来,儒学精英中的士大夫群体通过科举制度得以晋升,与封建王权一起一直担当社会稳定和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但到了晚清,随着一系列政策的推行,使传统士大夫阶层的气象发生重大丕变。
      首先,清王朝高度的思想钳制政策,导致官僚阶层内部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士大夫阶层无法为政治变革提供智力支持。尽管儒学崇尚“忠君”,但儒学精神中也有“正君”的一面,即知识分子能够批评帝王,规范君权。从历史上看,儒学精英一直执守自孔孟相传的济世之心,秉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一直与君权一起成为社会发展和稳定的担当主体。从孔子以来,史学曾培育灌溉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意识,并以兴亡、安危、利病使他们与国家社会相维系。有经世之心的知识分子,经常通过读史阐发议论,从前人的行迹中讨求是非成败之理。所以儒学中的优秀人物常常有一种自觉的师道意识,到宋明时期更是以主流文化的方式传承了600多年。虽然很少有君临天下的帝王喜欢知识分子的师道意识,明代君主更是用廷杖来对付言路,但敢于“任斯道之南面”的儒学中人却后继不绝。
      清政府作为封建专制主义政权,不仅具有历代王朝集权政治的特点,更由于是一个由满人统治的独裁政权,使集权政治更加强化,统治者们运用所拥有的一切手段,甚至把“控制效率(利用诱惑和恐吓)提高到了窒息官僚阶层内部发挥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地步”,导致传统士人阶层气象发生蜕变,明哲保身成为士大夫的主流。清王朝不能容忍知识分子的批评精神,专门划出读书人的思考范围,剥夺了

    推荐访问:清末 转型 启示 当代 失败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