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浅论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的普遍性及其启示

    时间:2021-07-03 20:01:4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各种不同的政治思想先后登上中国历史舞台,这些政治思想在其特殊性的背后又存在普遍性。它们具有失败根源的普遍性、终极追求的普遍性、变更精神的普遍性,这启示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宽容吸收的精神和不懈探索的精神对待中国近现代的政治思想。这对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思想建设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政治思想;普遍性;马克思主义
      
      从1840年到1949年,百余年的中国近现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争史。在中国从一个古老的封建王朝跌跌撞撞向现代化社会迈进的征程中,随着社会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嬗变,各种政治思想竞相登上历史舞台。在证明与被证明的过程中和上台与下台的循环往复中,马克思主义最终成为主角。虽然其他政治思想各有差异或错误,但是它们至少和马克思主义一起形成了一种推动近现代中国一步步走向现实、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合力,而这种合力的本质就是各种政治思想的相通之处或相似点,即近现代各种不同政治思想背后所普遍存在的共有的或相同本质性的东西,它们既具有规律性也具有积极性。正是它们的存在,才促使各种政治思想能够存在并不断演进,不断催促适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的诞生,不断推动中国社会前进。从这种意义上讲,它们既是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发展的精神结晶,也是我们需要学习掌握并可以指导中国未来社会主义政治思想建设实践的规律。因此,笔者认为从矛盾的普遍性这个全新的视角出发,求同存异,挖掘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的普遍性,寻求对待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的科学态度,对于进一步推动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失败根源的普遍性,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对待中国的政治思想:近现代政治思想的前途命运证明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的正确性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在为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出谋划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它们从各自的阶级属性和对时局的基本认识出发,提出了一系列不同的政治思想。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涌现的政治思想主要有: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政治思想、太平天国农民反清革命思想、洋务派的政治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思想、辛亥革命后的社会政治思潮、联省自治和好人政府主义、新三民主义、戴季陶主义和国家主义、第三党及其他资产阶级中间派别的政治思想、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各党派在建国问题上的主张以及人民民主专政思想等。其中各派别的政治思想又包含了大大小小的思想分支,当然,也有一些政治思想具有一定的兼容性。虽然这些政治思想的具体内容不同,在产生和发展的时间上不同,其科学程度也不尽相同,但是除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有关政治思想以外,其余的政治思想在前途命运上都是相同的,即最终被历史所抛弃。也就是说,这些近现代政治思想都具有前途命运的普遍性,而普遍性的前途命运源于普遍性的失败根源。
      绝大多数近现代政治思想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原因多种多样,但失败的根源却是相同的,即不能正确、彻底地认识中国国情,没能找到适合中国国情和世情的发展道路,无法适合中国的根本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地主阶级的改革思想、太平天国的农民革命思想以及洋务运动的政治思想都没能真正指出封建制度的腐朽性;而资产阶级各派别的政治思想虽然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国情和世情,但都是片面或扭曲的,不能真正彻底地反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需求。而其后来的命运也证明了这一点。可见,无政府主义的失败源于它在本质上的虚无缥缈、毫无根据,脱离国情世情,脱离了时代的步伐,因而它是片面的,它不是真理,无法得到群众的支持。因此,这些理论也不能充分满足国家的需要。
      而相比之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则使中国的政治思想迈出了理性的征程,“马克思主义代表真理,它不仅能够满足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革命理论的需要,而且能够在同各种各样的反动思想的斗争中,在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辩论中,证明自己具有战无不胜的强大的生命力”。可见,中国的政治思想必须与国情同步,与时代同步,与中国的需要同步,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对待中国的政治思想。这里需要坚定三点:第一,在当今改革开放的中国,坚持科学的政治思想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思想;第二,虽然现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是变化发展着的,但并不是无限变化的,不是无法认知的;第三,不断演进着的政治思想的实质是一致的,即都是无产阶级对国家政权的态度和主张,都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来认识国家、组织国家和管理国家的。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思想在20世纪20年代是适应国情的,那么坚持以上三点,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思想在以后的发展历程中仍然能够适应国情、世情的根本原因,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以,当今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是对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失败根源的规律性总结所得出的启示,也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对待中国政治思想的具体典范。
      
      二、终极追求的普遍性,要求我们以宽容吸收的精神对待中国政治思想:近现代政治思想的最终趋向证明了坚持振兴中华民族伟大理想的正确性
      
      从地主阶级的改革主张到太平天国运动农民的平等要求,到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直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些政治思想中,既有值得研究的思想,如太平天国的反清革命思想;又有值得肯定的思想,如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思想;还有需要批判的错误或走向反动的思想,如中国托派的政治主张、国家主义派的政治主张等,但是它们提出的根本目的都是要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地主阶级的改革主张是为了抵御外敌,维护国家统治的稳定;太平天国的《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御辱强国思想,其他大多数政治思想在这些方面也基本相同,就连最后走向反动的国家主义派也曾经举过“内除国贼,外抗强权”的旗号。因此,这些主张在不同之中还存在第二个普遍性,即它们具有相同的终极追求——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每个时代的思想都有它自己的中心环节和时代主题。在近现代的中国,这中心的一环就是如何救亡图存,如何救国救民,如何建立一个独立、自主、富强的新中国。”而正是基于这一终极追求,各种各样的政治思想在中国近现代舞台上层出不穷,“政治本由理想产生。理想者为事实所感召,立之以纲维时会之迁流者也。必有新理想导之于先,乃有新政治实施于后”。很显然,这一新理想的最深厚根源即是振兴中华这一终极理想,所以,一种思想被证明无法挽救中华民族,另一种思想立即被这一终极追求推上舞台。可以明确地说,中国近现代的各种政治思想在其自身具有终极追求的普遍性的同时,也在以其普遍性不断推动着更多的政治思想一步步靠近真理,不断向更高阶段迈进,最终走向科学;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正是振兴中华这一终极追求的最终使然。
      可见,坚持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具有无可争辩的正确性,而这要求我们必须以宽容吸收的态度对待中国近现代的政治思想。第一,需要客观看待中国近现代的政治思想,即需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不同的政治思想主张,在批判非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思想的同时,也要承认它们为实现终极追求所付出的努力。第二,在当今中国,必须坚持振兴中华民族这一伟大理想的正确性,积极寻求在中华民族最高利益的共同框架内妥善处理各种分歧,尤其是政治思想上的分歧,而这对于解决台湾问题无疑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第三,以宽容吸收的精神对待中国近现代的政治思想是有条件限制的,宽容吸收并不是盲目地宽容和吸收,而是宽容它出于追求民族复兴的善意动机而付出的实践,尽管它可能是错误的;同时,吸收它的终极追求的精神实质。宽容吸收也并不等同于被替代,即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政治思想是不可能被其他政治思想所替代的,我们容忍其他政治思想的存在,但是不能容忍破坏性的反动思想的存在,而这一切都应建立在所有的政治思想都具有振兴中华民族的共同追求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我们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思想的主导性是宽容吸收的前提。

    推荐访问:普遍性 中国 政治思想 近现代 启示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