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河之南》:用影像“写意”文化河南

    时间:2021-07-03 20:00:5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文化是纪录片的灵魂,这在十集人文电视纪录片《河之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河之南》通过电视这一现代化传媒手段,用丰富的史料和精致的影像片段,讲述了中原地区涌现的众多历史文化名人,及他们创造的文明成果,全方位地剖析了中原即河南地区在中华文明演进中的核心地位,凸显了中原文化的原创力及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片子中,既有史料及文物的原貌,也有诗化的语言朗诵,又有色彩浓淡相宜的影像穿插,更有河南本土历史文化名士如二月河、张宇等的解读和中国其他知名学者、学术泰斗的点评,娓娓道来,波澜不惊,用影像代笔“写意”出一个文化的河南。
      
      文化之自信
      
      从夏代到清代长达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其中有3200年,河南一直居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域,有2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炎帝黄帝的传说、盘古女娲的神话、殷商的甲骨文开启了中华文明的源头。南召猿人、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等考古发现,赋予了中国远古历史更多的细节与佐证。郑州、安阳、洛阳、开封等古都,见证了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制度的变迁。甲骨文与小篆等书法遗迹,诉说着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延续。中原大地儒道佛三家的会聚,也见证了这一过程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建构。著名作家、学者余秋雨来河南讲学时说:“河南是全中华民族的家乡。”因此,作为中华民族文明、文化发源地的河南有理由自信。而《河之南》通过电视这一功能强大的媒介手段,用精致的影像把这种自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首先,《河之南》摈弃了以往惯常的断裂解读方法,即朝代划分、地域分割等,换以相关性串联、大跨度、宏观和微观并重的历史解读方法,以政治、文化、社会变迁的横截面串联题材,而不受时间先后顺序的拘泥,从政治、思想、科技、艺术等方面把河南的灿烂文化自信地展现出来。第一,政治文化。在《河之南》第一集《大河之源》和第三集《大河之都》中,我们知道了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到公元11世纪的宋代,历时3500多年,其间有2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在河南建都。全国八大古都,河南就占其四:安阳、洛阳、开封、郑州。安阳有“中华第一古都”之称,洛阳是“九朝古都”,开封是“七朝古都”,郑州是商代早中期的国都。这些朝代,建都中原某地,颁行法律、制定政策、形成制度,从而形成厚重的中原政治文化。第二,思想文化。一个没有思想家的民族,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在《河之南》第四集《大河之魂》中,我们见到了众多曾经生活在中原大地上的中华民族之魂。出生于中原的老子、庄子,祖籍中原的孔子,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雏形。他们在中原大地所引领的百家争鸣,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的辉煌时代,也成为中国2000多年文化思想变迁的源头。而第五集《大河之光》中,我们更看到了东汉洛阳太学的兴盛,儒学在河南人程颐、程颢、杨震等人手中逐渐成了“国之正统”。西行求法的汉使也用白马把佛经、佛像驮到了洛阳白马寺,而印度高僧菩提达摩也将禅的种子移植到中国嵩山少林寺,并在这里开花、结果。第三,科技文化。在第八集《大河之学》中,我们又找到了天文、医学等科技文化的自信。濮阳“45号墓”的龙虎成为四象中的青龙、白虎,是中国6400年天文学历史的起源见证。东汉张衡、元代郭守敬分别在中原大地上创造出了浑天仪、地动仪与观星台等天文学奇迹。医圣张仲景以医济世,明朝朱载堉创造了音乐上的十二平均律,以及墨子在物理科学上的发现探索,都闪现出中原文明在浪漫之外的理性。第四,艺术文化。《河之南》中对中原艺术上的成就表现更让人叹为观止。中原的诗歌传统源远流长。《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诗集,其中《国风》的半数以上出自中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李商隐、李贺、苏东坡、柳永等,在中原大地上发出迷人的光芒。春秋时代的莲鹤方壶,其理性写实的艺术风格,折射出中原大地的美丽变迁。南阳汉代石画像和龙门石窟,流传下的是汉唐时期的绮丽与大气雄浑。吴道子和颜真卿,以书画演绎了中原艺术的磅礴与风骨。黄庭坚和张择端的书画与以汝窑为代表的瓷器,构成了一种文雅到了极致的艺术景观。
      其次,《河之南》大胆地运用了多种“真实再现”手段,用生动、逼真的动态影像把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自信地再现在人们面前。第一,采用人物扮演等“搬演”手段,用动态的影像再现中原文化的辉煌。第八集《大河之学》中,采用人物扮演的手段,再现了东汉末年大瘟疫在中原肆虐,医圣张仲景为了解救疾苦,潜心医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终写成《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中医学的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并在“搬演”中,穿插了壁画、文物静态的镜头,一张一弛,动静结合,把张仲景的“济世良医”形象塑造得更加逼真、生动,人们对张仲景在中医学发展中的地位也有了更感性的认识。第二,采用了一切可以使静物、静止画面活动起来的手段,尽可能通过镜头的外部运动,使静态的壁画、绘画、历史文物给人以动感,让中原文化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如第一集《大河之源》中讲到甲骨文的发现时,用动画表现了几片破碎甲骨聚合成一个整片甲骨的过程,让静态的甲骨文物“自己”动起来,让人们对甲骨文有了直观的认识,并更能深刻地体会到甲骨文中包含的文化内涵。
      最后,《河之南》的解说词采用历史大散文的形式,语言优美动听,娓娓道来,而又不失大气,加上央视著名主持人任志宏极具感染力的解说,声音带动着画面,自信之感油然而生。如《河之南》开篇任志宏用他那庄重大方、成熟内敛、具有思辨内涵的声音解说道:“这是黄河中下游交汇处的一段河流,曾经奔腾喧嚣的波涛,在这里变得舒缓而温情,河南屹立着我们的先祖炎帝和黄帝,他们用深邃而坚毅的目光,凝视着东向的黄河,也凝视着中原大地和他们的后人们。”配合着炎黄二帝雄伟的塑像和黄河静静流淌的画面,中原文化的自信表露无遗。
      
      文化之朝圣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说的是中华文明源流九曲黄河水的壮阔。在黄河之南,有一片热土,它的名字叫河南。盘古在这里开天辟地,女娲在这里创造人类,炎黄二帝在这里带领中华民族走出了洪荒时代,夏、商、周三代,中原先民的文化创造,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从夏代到清代的4000多年间,这片热土有3200年居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中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与黄土所孕育的文明,不仅滋润了这片厚重的土地,并由此远播到整个中华大地,进而辐射到整个华人世界。正如《河之南》的策划、总撰稿杨晓民谈到他策划《河之南》的初衷时所说的:“《河之南》就是河南这个地区。中华文明的主体部分其实是在河南完成的,如果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它的演变和它的衰落,包括它的思想的演变轨迹,我感觉河南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对它进行一种个案化的探讨和思考,对全面认识中国文化是有启发的,因为河南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当时我们的口号就是‘启动我们的文化朝圣之旅’。”①中华文明的母体在中原,中原文化很多是中华文明源头性的东西,电视纪录片《河之南》就是借用影像把这些中原文化的源头部分形象地再现出来。
      首先,《河之南》叙事结构独特,打破了惯常的时间顺序,而把叙述重点分为十个主题,分别从十个方面对中华文明的源头部分虔诚追寻,启动文化朝圣之旅。《河之南》共分十集,分别以大河之源、大河之民、大河之都、大河之魂、大河之光、大河之歌、大河之艺、大河之学、大河之风、大河之南为主题,十个主题就是中华文明的十个源头。《大河之源》中,我们知道了中华民族的先祖炎黄二帝在中原诞生,并在这里带领中华民族走出了蒙昧,“仰韶文化”的发现彻底澄清了西方学者当年的一些模糊、混乱认识,有力地佐证了我国存在着非常发达而且富有自己特色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是世界新石器时代文化家族的重要一员。安阳小屯村甲骨文字的出现和之后青铜大鼎的出土,更显现了殷商王国政权的演化过程。文字和王权的出现,是中华文明进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中华文明从此由史前文化进入真正的历史时代。《大河之民》告诉我们中华文明远播的过程、移民的过程。河南是中国姓氏的源头,中国的姓氏,来自河南省的占了38%,但是人口却占了80%到85%,根植于中原大地的中华姓氏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发生的动乱,都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在历次中原移民大迁徙中,河南先民走向了中国乃至世界各地,还开出了客家文化这朵奇葩。《大河之都》讲城市,河南还是中国帝王之都,中原的古都作为中国历史文明的盛器,浓缩和固化了几千年的辉煌与沧桑。夏都二里头,被史学家誉为“中国第一王都”;商都郑州、安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经历各不相同,却都记录了中华文明在光辉与黯淡、彷徨与失落之间的艰难历程。而《大河之魂》、《大河之光》、《大河之歌》、《大河之艺》、《大河之学》、《大河之风》分别从思想、科技、艺术等方面用动态的影像带领着我们对中华文明的朝圣之旅。

    推荐访问:河南 写意 之南 影像 文化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