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观众成本说:五四运动的一种政治传播学释读框架

    时间:2021-07-02 00:03:4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rwzz/rwzz201505/rwzz20150513-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rwzz/rwzz201505/rwzz20150513-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rwzz/rwzz201505/rwzz20150513-3-l.jpg
      内容提要 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是一个有着广泛动员和群众基础的集体行动。作为一场由外交引发而最终影响政府决策的社会运动,观众成本理论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分析框架。观众成本的构成不仅包括公众参与的数量、媒介与舆论的强度,也包括权力阶层内部的异质力量和国际受众的态度等。国家政体及国际体系是影响观众成本的两个重要变量。五四运动之所以能够影响政府的外交决策,在于它面临极高的观众成本。
      关键词 五四运动 集体行动 观众成本说 政治传播学
      〔中图分类号〕K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5)05-0090-12
      90多年来,对五四运动的分析与评价见仁见智,在政治家和政治史家看来,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也是一场“空前的民主运动”;在思想史家看来,五四运动被视作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或者说“启蒙运动”;在文化史家看来,五四运动则是伴随着新文化运动出现的一场革故鼎新、狂飙突进的“文艺复兴”或 “文化革命”。张雪萍:《2000年以来国内五四运动研究热点述评》,《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年第3期。在笔者看来,“五四运动”可以视作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声势浩大的集体行动。所谓集体行动是指“有许多个体参加的、具有很大自发性的制度外的政治行为”,参见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2~4页。首先,它有大量的群众参与,参与规模大,范围广;其次,它有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等抗议行为及广泛的社会动员和信息宣传;第三,它是反对政府的“制度外政治行为”。如果对照社会学家邱泽奇对“群体性事件”的定义,即“为达成某种目的而聚集有一定数量的人群所构成的社会性事件,包括了针对政府或政府代理机构的、有明确诉求的集会、游行、示威、罢工、罢课、请愿、上访、占领交通路线或公共场所等。”邱泽奇:《群体性事件与法治发展的社会基础》,《云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我们会发现,“五四运动”也是一起典型的“群体性事件”。
      作为近代史上著名的“群体性事件”,五四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成功的标志是影响了政府的外交决策,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正如朱一鹗所说:“这是吾国政府屈服于民众势力第一回,而国民表示政治运动的能力第一幕了。”朱一颚:《五四运动之回顾》,《中央副刊》第41号,1927年5月4日。那么,在五四运动中,为何政府会屈服于民意?五四运动的成功是一种偶然还是有其历史必然性?哪些中介因素促成了运动的成功?国内的集体行动何以又是如何影响政府外交决策的?为了更好地阐述这些问题,本文尝试引入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观众成本理论”对此加以解释。
      一、“观众成本理论”是理解“五四运动”的一把钥匙
      观众成本理论(theory of audience cost)是国际关系领域中研究国内政治与国际外交和国际合作之间互动关系的一种新的理论视角,被称为“理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最新发展”。有的学者如唐小松将audience cost 翻译为“公众成本”,也有的翻译成“听众成本”,林民旺教授则译为“观众成本”。他认为audience cost 能够产生的其中一个首要前提假定是,国际事件首先是一个公开的公共事件,因此有很多的政治观众和看客。audience cost 理论将领导人看作是舞台上的演员,而台下是诸多的政治观众,他们能够观察领导人的一举一动。因此他认为将audience cost翻译为“观众成本”或“受众成本”更能够表达该词的内在涵义,本文采用林民旺的译法。参见林民旺:《国内观众成本理论与国际合作》,《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2期。这种视角关注国内的政治力量和舆论对国际交往中的政治家的影响。这一理论认为:由于国际事件具有公开性,领导人的行为就会受到国内外公众(也即政治观众)的注视和评判,在国际交往与互动中因此存在着观众成本。观众成本的存在能够影响国家间的互动,在国际外交和国际合作中发挥着影响力。④James D.Fearon, “Domestic Political Audiences and The Escalation of International Dispute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88, no.3, 1994, pp.577-592. 在笔者看来,观众成本理论凸显了国际外交的几个特性:一是国际外交的“公共性”,在这一理论看来,国际危机也好,国际外交也好,首先它是公开的,可视的,因此会受到“可视性”及其范围的影响;二是外交与内政有着密切关联,这一理论宣布了以往国际关系研究中将国家视为“单一行为体”的假设是错误的。观众成本理论让我们看到,不论什么国家,它的外交总会受到内政的影响,总有观众成本的存在。虽然不同政体的国家其外交决策受到国内政治的影响会有不同。因此,观众成本理论成为我们理解国际关系的一把钥匙。我们也可以用这把钥匙来解开五四运动的成功之谜。
      在笔者看来,五四运动是一个典型的“国内-国际”互动事件。五四运动源于巴黎和会的不平等协议,本质是一场针对列强和中国政府外交行动发起的抗议。作为一场国内社会运动,它因国际外交事件而引起,最后又对中国政府的外交决策产生了影响。我们因此可以用观众成本理论来分析五四运动中的集体行动与政府外交决策之间的关系。五四运动成功地迫使政府拒绝了列强的不平等协议。政府决策发生这样的“逆转”和当时政府面临巨大的观众成本是直接相关的。换句话说,正是五四运动所造就的巨大的观众成本,影响了政府的外交决策,改写了历史。
      值得注意的是,在对五四运动的研究中,也有不少研究者注意到了舆论对运动走向的影响。但需要指出的是,“观众成本”和民意或舆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观众成本”是一个联接国际与国内的关系概念,它旨在从内政外交的互动关系中挖掘出影响政府决策的中介变量,对于我们理解集体行动与政府决策的关系比单纯地强调“舆论因素”更为全面和准确。再者,“观众成本”并不等于民意或舆论。第一,就集体行动而言,观众成本包括了一切可视性的信息,既包括言论信息,也包括公众参与,如游行示威等社会行动。而舆论仅仅是以媒体为中介的言论性信息的总和,并不是观众成本的全部内容。第二,除了公共舆论,政治场域中的反对党或利益集团的主张和行动等一些非舆论信息也是观众成本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三,就政府的外交政策而言,舆论有支持性的,也有反对性的。而只有那种让政府或政治家感受到压力的舆论才构成观众成本。在笔者看来,观众成本的大小可以用如下公式来表示:“观众成本=反对政府的舆论或力量-支持政府的舆论或力量+围观者的力量”。对于政府的外交决策而言,反对性的舆论或力量是观众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在某些情况下,如政府的“秘密外交”或秘密决策,一旦信息“公开”本身会引致围观,围观因此也是一种观众成本。如同“曝光”及“示众”会带给个人压力一样,“众目睽睽”本身也会给政府决策带来压力,影响政治领导人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很多时候关注本身也是一种观众成本。因此,理解观众成本的构成和影响,对于理解五四运动十分重要。

    推荐访问:释读 传播学 框架 观众 成本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