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规范教化:道德教育的应然状态

    时间:2021-06-23 00:02:2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道德教育就是传播道德知识、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质,使受教育者能够正确地认识道德和道德对于(好)生活的意义,掌握如何成为道德之人的路径和方法。应然状态的规范教化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直接保障和基本目标。但由于规范教化存在方式封闭僵化、内容泛政治化、环境严重缺失等主要问题,使得当前本来就不容乐观的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更加不尽理想。当前道德教育唯有遵循“人性化”的教化本位,回归“生活化”的教化方式,创建“系统化”的教化环境,才能使受教育者习得和内化代表群体意志的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则,从而形成一种稳定的道德品质,并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真正的道德行为。
      关键词:道德教育;规范教化;应然状态;教化本位;教化方式;教化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9)02-0043-05
      收稿日期:2018-11-1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当代西方德性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论争及其意义研究”(17CZX054)。
      作者简介:方熹(1982-),男,湖北通山人,哲学博士,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道德教育和伦理学研究;潘梦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读博士生,云南师范大学讲师;昆明,650500。
      规范教化即道德规范教育,主要通过“说教”的方法,使受教育者把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信念,并在日常生活中遵守道德规范,表现为道德之人。就道德教育的本体而言,规范教化建基于规范伦理学,讨论受教育者行为的正当或对错与否;就道德教育的价值本位而言,规范教化蕴含实践主体的伦理道德精神,凸显社会规范秩序的整体价值取向;就道德教育的目标而言,规范教化理性引导属人的社会行为规范,通过回答“我们应该怎么做”提供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规范;就道德教育的过程而言,规范教化在于指引受教育者的生活实践,核心是教之“上施下效”,化之“使作善”。作为道德教育的应然状态,规范教化具有现实具体性、社会取向性和行为指向性等优势。唯有强化规范教化的重要作用,使受教育者遵守规范并把道德的价值承载于规范之上,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規范教化于道德教育不可或缺
      对于个人、国家或民族来说,道德有着深远的影响作用,道德教育则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繁荣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意义。作为一种应然状态,规范教化就是道德教育的外核。我们只有把规范教化落到实处,道德教育最终才能生产真正的道德之人、智慧之人。
      (一)规范教化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直以来,规范教化属于道德教育中最为常见、最为普遍的一种基本范式,或者说是人们司空见惯的道德教育活动方式,更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试想一下,如果社会道德建设中道德教育之应然状态的规范教化缺位,那么,我们如何得知社会推行哪些道德规范或道德要求?其中的道理或根据又在哪儿?如此一来,我们又该如何谈及遵从和信服哪些道德规范?从而社会道德建设又该如何得以实现?[1]更所谓人无完人,从古至今的道德圣人屈指可数,甚至只是一种神话或传说。举例而言,对于正值青春、精力旺盛的高校大学生来说,规范教化就起着不可或缺的关键性作用,因为大学生个体的道德品性和思想素质参差不齐,面对日益纷繁多样的社会诱惑,一味地强调大学生个体的自律显然不太符合现实客观情况。而规范教化就重在提供普遍的、具体的、现实的道德规范内容,明确规定大学生行为主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并且这也是评价大学生行为的基本标准,可操作性强。每一个行为主体追求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与和谐,但现实条件下的差异和冲突是绝对的,统一与和谐往往是相对的。这也就是说,置身于一定的现实情景之中,受教育者总是面临着个体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之间的差异和冲突,那么,在确保受教育者个体生命存在的独立性和完整性的过程中,如何做到个体性和社会性之间冲突和断裂的承负、弥合,很好地保持两者之间的适度张力,毫无疑问,规范教化是完成道德教育这一任务的主要途径。
      (二)规范教化是道德教育的直接保障
      规范教化不只是展示道德教育的指引作用,而是充分体现道德教育指导受教育者行为活动的一种普世价值。“道德问题并不能简单地通过高尚人格加以处理,只是依靠良知和品性是万万行不通的,道德问题的解决唯有凭借道德法则才行,虽然道德自律更具深层性,但自律远不如他律对人更具有强制性,对于维护道德秩序与社会稳定则更具有稳定性。”[2]也就是说,规范教化直指受教育者的普遍化、社会化,将受教育者践行道德规范的操作方法明细化和具体化,从日常点点滴滴的平凡小事做起,不只是简单地停留在提出高尚的道德理想和自律目标,从而忽略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其结果无疑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社会价值和道德践履的德性之人。比如,高校大学生正值人生观、价值观等形成的关键阶段,在道德意志和理性方面不断成熟,道德社会化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动态过程,还没有完全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各种误导,规范教化则在一定程度上指引他们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固化。也即培育规范执行意识和道德行为习惯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相对于强调个体道德自觉的德性涵养来说,规范教化中的遵守道德要求就显得更具操作性、普遍性和广泛性等。一言以蔽之,一个能够充分地实现自身价值之人一定是其社会价值充分得以实现之人,道德教育通过受教育者个体存在之自我实现从而找到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效统一的最佳路径,而规范教化正是实现这一路径最为直接、最为根本的重要保障。
      (三)规范教化是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标
      从情意、认知和行为这三个方面来说,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标由三点构成:一是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需要和伦理诉求;二是培养受教育者理性的、自主性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三是帮助受教育者形成普遍化的道德。作为一种先在性的道德诉求,规范教化在面对诸如道德冲突或知行矛盾时,对受教育者的行为具有严格的评判标准和明确的指向性。或者说,当代社会诱惑无处不在,只有规范教化中的各种规章制度体现出来的硬性规诫,对受教育者的道德行为才能起到明显的约束作用。这是因为,应然状态的规范教化理念面向所有受教育者提供普遍化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任何受教育者超越或违反将受到责备或惩罚。这对于建立整个公共社会的伦理秩序和伦理精神有着一种特殊的把握和承诺,和上述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标相一致。也即规范教化产生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体现社会公共道义、公共责任和公共伦理精神,主要旨趣在于一种最基本的道德义务,也就是罗尔斯所说的“底线要求”的最终诉求的道德教育形式。概言之,我们很难捕捉任何个体内心的真实想法,只有通过具体的行为规范才能影响受教育者的道德状况,引导受教育者的思维与德性习惯养成,使受教育者逐步走向自我完满的德性之路,实现全人类共同繁荣发展和幸福生活。进一步地说,规范教化反映人们精神生活需求的多样化,体现社会的道德价值和群体意志,提出和倡导优良的道德准则,这些正是上述道德教育基本目标的主要体现。

    推荐访问:道德教育 教化 状态 规范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