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少数民族传统德育探析

    时间:2021-06-17 00:01:3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少数民族传统德育包括宗教伦理道德、劳动伦理道德、生态伦理道德、家庭伦理道德及社会伦理道德等五方面。口头文学、文体活动、家庭教育、头人言传身教、宗教教化是少数民族传统德育的主要方式。少数民族传统德育具有可信度高、实用性强、生动多样、震慑力强、效果显著的特点。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德育;内容;方式;特点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1)08-0136-02
      
      一、少数民族传统德育的内容
      
      少数民族传统德育的内容分散在各民族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格言箴言、习俗礼仪、宗教禁忌等方面以及整个民族精神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领域中,涉及到宗教伦理、劳动伦理、生态伦理、婚姻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等方面。
      1 宗教伦理道德。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各少数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都把现实生活中的世俗道德同各自所崇拜、信仰的宗教融合在一起,交互作用。有些宗教戒条、律令成为人们世俗生活的道德准则,宗教伦理成为这些民族德育的重要内容。如信仰佛教的民族,向民众灌输的是一心向佛、摒弃各种欲念和烦恼、潜心修行、崇善行善、舍身舍财以达佛界的思想;信仰基督教的民族,教导众人不滥杀牲,不祭鬼,不搞巫术活动,过节俭生活,禁止酗酒、吸毒、赌博,用基督教律约束自己;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号召人们成为有道德、有追求、遵纪守法的穆斯林,相信“今世是后世的田园”,积极劳作,创美好生活,要做好事,要关心他人和社会,要终身学习。
      2 劳动伦理道德。劳动是人类进行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爱劳动、恶懒惰是世界上所有民族认同的道德观念。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生存环境恶劣,人们必须格外勤劳才能生存和发展,所以,他们对劳动有自己特殊的感受,劳动伦理成为这些民族教化人的重要内容。壮族《传扬诗》提出:“说千言万语,勤劳是头条”,“勤劳是元价宝”,“勤不富也饱,懒不死也饿”,青年男女把勤劳而不是外貌作为找对象的准则:“妹妹爱我我爱她,妹妹爱我会种地,我爱妹妹会纺纱。”瑶族教育人“勤劳能使肚子饱,刀利不怕没柴烧,双手种下摇钱树,金山银岭靠人造”,“生不做赌,宁可卖柴过生涯;一生不做盗,宁可卖水把日度”。侗族教育年轻人要勤劳,不要懒惰,指出“世上哪有现成饭,哪有仙果天上落”。
      3 生态伦理道德。少数民族一般生活在自然资源极为有限、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的区域,因此,十分重视用生态伦理道德教化人。如纳西族强调“人与自然是兄弟”,用各种禁忌、习俗和道德规范去引领人们积极履行保护森林、水源、动物等自然资源的生态道德义务。壮族是稻作民族,对-田地、水、林特别珍惜,教育人们给土地做生日,造风水林,砍柴要舍近求远,不得滥用水。云南傣族教育人们:“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人”,“大象跟着森林走,气候跟着竹子走,傣族跟着流水走”,严格保护树和水,不允许有任何玷污的行为发生。
      4 家庭伦理道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它的文明和谐,事关社会的文明与和谐。因此,婚姻家庭伦理道德是少数民族传统德育的重要内容。夫妻恩爱、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等,是少数民族家庭伦理教化的内容。如壮族教育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互敬互让,《传扬歌》提出“有子能当家,父母不操心,老人他服侍,全家乐融融……”、“夫妻一条心,勤俭持家忙,苦楝变甜果,家贫变小康,小事多相让,大事好商量,相爱两不厌,和睦把家当”的道德要求。
      5 社会伦理道德。社会伦理道德教化是保持社会安定、维护公德良俗的重要手段。少数民族社会伦理道德的内容广泛,主要有:
      (1)团结互助。少数民族非常强调要“一人有事,众人相帮;一家有难,众邻相帮”。如壮族把互相帮忙当做是天经地义的事,“打背工”(互相帮工,不计报酬)、带米帮建房是常事。哈尼族要求人们记住,无论走到哪里,“一个哈尼遭了灾难,七个哈尼都要相帮”。
      (2)热心公益。少数民族教育人们要把热心公益、出力为他作为光荣而快乐的事情,视为自己应尽的义务。壮族的凉亭、阴功桥、阴功井和将军箭,侗族的风雨桥,藏族的寺院,瑶族的石牌等,都是少数民族热心公益事业的具体表现。
      (3)重礼守信。少数民族要求人们对待上门来访的人,不论是否亲友,都要热情相迎,用最好的食物款待。如壮族人十分好客,明代的邝露在《赤雅》卷上说:“人至其家,不问饭否,辄具牲醴,饮啖,久敬不衰。”有的民族把守信用当做是神灵的要求,不守信用是十分缺德的事,是会遭报应的。
      (4)群体意识。群体意识是指一定的人群所结成的共同体的共同意识,是为了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而形成的。为了生存,少数民族教育人们要崇尚集体、依靠集体、服务集体,要重视血缘关系,重视嗣继,以延续群体的生命;在生产生活上要团结互助;严惩吃里爬外、勾结外人、不利于“群”的人。
      
      二、少数民族进行传统德育的方式
      
      由于社会历史原因,我国少数民族文字发展落后于汉语言文字,有的还缺乏本民族文字。因此,少数民族做事做人的道理,主要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由老一辈向青年一代传授。
      1 口头文学。少数民族有大量的民歌、故事、谚语、传说、神话等口头文学,它们包含着丰富的伦理观念和思想,成为各族人民进行教化的重要方式。
      (1)民歌。民歌具有传授知识、教化和解决纠纷的功能。如壮族劝农歌“泥鳅不能怕泥土巴头,做人不要嫌弃屎脏身”,告诫人们劳动要不怕脏累;时政歌“夫妇一胎办法全,生男育女是平权;若还个个生男仔,结婚哪处找姻缘?”提倡计划生育、男女平等;丧事仪式歌《目连经》传授孝顺父母的道理;壮族人“稀讼狱”,“以歌代斗”,用对歌的输赢来解决纠纷。
      (2)故事、神话、传说。少数民族的长辈们会利用空闲时间,以讲故事、神话、传说的形式向儿孙们传授伦理道德。壮族故事“两姐妹”、“两兄弟”、“贪心的朋友”、“贪心变蛤蟆”、“兄弟分猫”等,批判人们之间那种自私、欺诈和贪心的行为,教人要互助、互让和互敬;瑶族的“盘王的传说”和纳西族“创世纪”的故事,教育人们要有艰苦奋斗、不怕困难、开拓进取的精神。
      (3)谚语。乌兹别克族谚语“一年种桑树,百年采珍珠”,教人植树造林;壮族谚语“夫勤妻勤,仓里满是金银”、“俭是富锁,奢是穷根”,提倡勤俭持家,反对奢侈浪费;布依族谚语“困难怕硬汉”、“好马在力气,好汉在志气”,教人要不怕困难、要有志气;哈萨克族谚语“如果你在太阳落山之前放走客人,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教人热情待客。
      2 文体活动。少数民族文体活动丰富而有教化意义。如壮族的板鞋舞,它要求三名选手同穿一副木板鞋齐步跑,其诞生目的是为了培养士兵和谐、团结协作的精神;傣族的“泼水节”是为纪念七个勇敢的姑娘战胜恶魔胜利归来而设的节日,人们泼水洗涤她们身上的血迹,欢庆胜利的节日。

    推荐访问:探析 德育 民族传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