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论“亲情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时间:2021-06-16 12:00:3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与时俱进”地创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是每位教育者的光荣使命。笔者根据近几年的研究和实践,认为推行“亲情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与突破口,是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一个行之有效的良好载体。
      
      一、“亲情”教育的特性
      1.“亲情”具有民族性。中华民族是重情尚义的民族,亲情是一种民族文化的标志,体现了中国家庭重亲情,重人伦的传统,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孝敬父母、赡养老人是中华文明中最核心的内容,作为一项基本的伦理标准从古至今一直被人们所认可,从而成为一项优良的传统,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文资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注重家庭道德教育,稳定家庭结构及人伦关系,对于治国安邦具有重要基础性的作用。亲情文化讲“友爱”,在中国家庭中,长辈与晚辈之间、兄弟姐妹之间都是一个“爱”字,“爱”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纽带,它是与生俱来的、纯洁的、无私的。是不索取任何回报的天然情感,它体现为爱、关心、温暧、支持等。亲情是善良、美好人性的体现。亲情文化讲“和谐”在中国文化中,评价一个家庭的幸福与否,就是看它是不是和睦。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睦睦是完美家庭的标志。大的要照顾小的,晚辈要尊敬长辈,彼此之间相互理解,互相支持,心心相印,团结一心,肝胆相照。《三兄弟折筷》的故事就是讲的这个道理。所以,家就成了每个成员的幸福“港湾”。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亲情文化讲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亲情文化的重要内容。子女对父母的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出于内心的真情实感。孔子十分重视“孝”,认为孝是由父母对子女的爱引起的子女对父母的爱,在这种爱的基础上的赡养、体贴父母是纯真的,而他自己开始朦胧地意识到将“孝”的观念扩展到爱国爱民。感恩是一种文明,感恩是一种品德,感恩更是一种责任,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人性和人的高贵之所在。人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
      2.“亲情”具有普遍性。当我们把“亲情”作为一种教育内容时,它可以覆盖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所有对象。不会因为他们所处学校的不同,文化程度的不同,个人素质的不同,而不便展开。更不会空洞无味,谈到亲情每个人都会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感,有所悟。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亲情教育内容,确定不同的教育目标。选择不同活动形式,这一点是其它任何形式的教育所不能具备的。
      3.“亲情”具有特殊性。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是伟大的人类之爱的一种特殊形式,这种爱是任何他人不能剥夺和代替的。它必须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积累,在实践中升华,在实践中表达。同时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亲情经历各不相同。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不同经历,不同的特点。当我们在开展亲情教育的时候,就很容易形成相得益彰,各有特色,精彩纷呈的局面。使同学们在不同故事里受到感染,不同的经历中受到教育。
      4.“亲情”具有时代性。因为亲情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要与社会大系统,学校小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环境对亲情的理解不同,要求也不一样,我们不能脱离时代的要求来评价亲情,理解亲情,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下树立新时代的亲情观。
      
      二、推行“亲情教育”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世界将会一片孤独和黑暗。这些都是浅显的道理,但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感恩似乎渐渐被疏远和淡忘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某些学生与其父母之间的亲情已日渐淡薄。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不少学生稍不如意就顶撞父母、离家出走。目前部分大学生的亲情缺失现象主要表现为:专业文化知识越来越丰富,子女与父母的情义却越来越淡化;个人志向逐步远大,对父母的关怀逐渐减少;向父母要求、索取的多,对家庭给予、照顾的少;抱怨父母“吝啬”、“抠门”,忘记父母“宽容”、“无私”;嫌弃父母“落后”、“土气”,鄙视父母“朴实”、“真诚”等等诸如此类的现象不仅让大学生的父母们感到迷茫和困惑,而且也使教育者感到难以理解。中华民族是个尊老爱幼的民族,无论哪个朝代的统治者对忠孝都很看重,自人类社会进入文明历史以来,善待亲情一直被视作做人根本,想不到几千年后的今天却成了社会问题。亲情在大学生身上的缺失、荒漠化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亲情淡化倾向己开始威胁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
      我们曾在学生中进行了有关亲情的问卷调查,调查统计显示,只有6%的同学母亲节问候过妈妈,只有9%的学生记得父母的生日,只有21%的学生会在节假日给父母送礼物,只有28%的学生把父母列为自已的倾诉对象等等。这种“亲情打折”的现象在大学里很常见,并非限于本校,前几年媒体报道的“辛酸父亲的来信”也折射出大学生对亲情的冷漠。
      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又怎么会爱别人?这不能不引起每一位教育者的关注,究其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比如:趋利趋势,科教至上,腐败影响,文化多元,生存竞争,应试压力,流动状态。但其主要原因有:
      1.社会分工改变了以家为本的传统模式,亲情淡化正是伴随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中国的家庭目前处在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时期,人们的自我意识增强,更多地注重个人利益的追求。而计划生育的实施,形成了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们过着“疏于心宽于物”的生活。家庭只注意为他们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却忽视了造就他们美好的心灵,加速了亲情淡化。
      2.文化多元化。在经济基础多元化的今天,道德的价值取向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多元化的局面,亲情淡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随着互联网的普用,一些凶杀游戏,暴力影视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不能低估,孩子外面的空间越来越大,心灵的空间越来越小,一些孩子就会慢慢养成淡漠,冷酷甚至残忍的病态心理。
      3.社会婚姻自由度的提高,使人的个性能够充分地展现,但离婚率的不断增长,出现了许多再婚式家庭、单亲式家庭、夫妻分居式家庭。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进程。打工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父母们外出打工。出现了千万计的留守学生,请人代养,隔代抚养等现象彼彼皆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对父母的“依恋期”突然中断,由于缺少父母的关怀和心里上的有效沟通,使他们形成冷漠自私的性格。
      4.对下一代的教育普遍重智育,轻德育,亲情往往是家长对孩子的单向作为,却得不到孩子的反馈和回报。在我们现行的应试教育下,家长和学校,甚至整个社会都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在学生的成绩上,而淡化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使学生对外界人和事的情感越来越淡漠,出现了许多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大学生。这种教育方式已落伍于世界教育趋势,对教育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5.对孩子感恩教育的缺失。受“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理念的影响。学校的德育失衡,感恩教育要么束之高阁,要么轻描淡写,鲜有成效。这样孩子只知受恩不懂报恩。“辛酸父亲”的来信和大学生亲情缺失不仅是家长教育的单个原因造成的,从某种程度上也暴露了我们当今教育制度的缺陷,是我们许多教育方式失败的表现。
      亲情是维系家庭的纽带,又是社会人际交往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期基说过:“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因此,亲情是一切美好情感的基石。如果亲情这一纽带松驰了、折断了,势必瓦解社会的人性基础,道德风尚。阻碍社会的健康发展。高校政治教育应把以人为本的亲情教育融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总体工程。发扬尚人伦,重亲情的民族传统,不断提升公民素质的道德保障;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合的教育网络,营造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彼此相亲相爱的社会氛围,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亲情关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张跃年、周慧磊: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推荐访问:重要作用 德育工作 亲情 教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