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实践的回顾与思考

    时间:2021-06-12 12:03:5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我国现行社会福利制度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与演变,如今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极为重要的制度保障。回顾我国社会福利制度五十余年的发展历程,成就与挑战并存。本文认为,构建“合作主义模式”下的适度普惠型福利模式是当前适应我国国情的社会福利模式选择。
      关键词:社会福利;改革实践;评估;制度设计
      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9)09-0036-04
      
      我国现行社会福利制度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与演变,如今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保障。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回顾并反思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与改革实践,对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无疑是必要的。
      
      一、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实践的成效
      
      (一)社会福利制度保障对象覆盖面扩大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社会福利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福利制度的保障对象也得到进一步拓展。如,在老年人福利方面,过去的保障对象仅限于城乡孤寡老人、“三无”老人的基本生活,而当前的服务对象范围已逐步扩大,尤其是实施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以来,制度的覆盖面已惠及到城乡更大范围内的老年人。目前,全国各地已普遍建立起不同标准的高龄老人津贴制度,北京、上海等有条件的地区还建立了多种形式的保障老年人福利养老金制度。在残疾人社会福利方面,保障对象也由过去只保障“三无”残疾人扩展到面向全社会残疾人。在儿童福利方面,关注对象由过去的福利机构收养的孤儿,向关注整个社会的少年儿童转变。就制度目前实施情况看,服刑人员家中无人照料的未成年子女、受艾滋病影响处于困境的儿童、流浪未成年人等,也都纳入了社会福利事业服务的对象。民政部近几年实施的“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也将资助的范围从福利机构中有手术适应症的孤残儿童,延伸到收入在一定标准下的社会贫困家庭。
      
      (二)社会福利服务的内容更加丰富
      在社会福利保障对象覆盖面扩大的同时,其服务内容由过去只关注服务对象基本的抚养、生活照料问题,发展为今天全面关注服务对象的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及文体娱乐、精神慰藉等方面。如,在儿童福利方面,2004年5月,民政部启动了“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为残疾孤儿的康复实施医疗救助。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确定286家“明天计划”定点合作医院。其中,部级定点医院8家,省级定点医院278家,基本形成了部、省两级残疾孤儿手术救治网络,全国共有1109家福利机构的3.5万多名残疾孤儿得到手术治疗。为此,全国累计投入福利彩票公益金7亿元。这一新的救治网络为残疾孤儿提供了国家优质医疗资源,使多数残疾孤儿在最佳时机得到了最佳的治疗与看护。2006年,民政部等15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强孤儿救助工作的意见》,使孤儿社会福利由单纯养育向教育、医疗、康复、成年后的住房和就业等多方面拓展。自2007年以来,民政部会同相关部门先后启动实施了《“十一五”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体系建设规划》、《儿童福利机构建设“十一五”规划指导意见》、《儿童福利机构建设蓝天计划》、《农村五保供养服务设施建设霞光计划》等多项政策法规与办法,对推进社会福利机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非营利组织在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政治、社会体制的深刻变革为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带来了宽松的成长空间。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各类民间组织38.1万个。其中,社团组织20.7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7.2万个,基金会1369个。我国非营利组织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中。非营利组织在社区服务、消除贫困、尊老扶残、保护妇女儿童、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教育培训和卫生保健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起到了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稳定、增进人民福利的重要作用。作为非官方的民间组织,非营利组织弥补了市场经济失灵、政府调控失灵下的福祉“真空区”,推动着我国社会福利事业的蓬勃发展。
      在我国社会福利事业取得上述一些成就的同时,也不能不看到其存在的问题。这主要是社会福利企业发展遇到一些困难。我国的社会福利企业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当时,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大批由城市各辖区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等社区管理组织兴办的社会福利企业。这些社会福利企业的经营模式大多是家庭作坊式,经营范围集中于对日常生活用品的简单加工、制造,吸纳的就业对象通常是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者。它的出现对缓解当时物资匮乏、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对残疾人就业、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社会福利企业的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首先,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社会福利企业开始面临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外部环境。其次,由于社会福利企业的特殊性质,职工的知识水平普遍较低,在人力资本配备上根本无力与新兴企业竞争。再次,多数社会福利企业采取家庭作坊式生产管理模式,规章制度不健全,责任制不完善,缺乏长远的经营战略和目标,在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应用、技术改造、人员培训等方面无法与其他企业竞争。
      
      二、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人口老龄化压力日趋加大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大陆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占总人口的10.6%,65岁以上人口为8 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预计到204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是:老龄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高龄化的趋势明显等,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未富先老”。从国际经验看,西方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人均5000~10000美元。而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的人均GDP才1000美元左右,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国家。同时,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家庭结构“小型化”的发展趋势也使家庭养老的压力越来越大,急需政府、社会的力量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二)社会福利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在人口老龄化、家庭结构“小型化”趋势等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人们对社会福利的需求与现有社会福利制度供给之间的矛盾也更加明显。一方面,从供给水平看,现行社会福利制度存在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供给水平与人们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另一方面,从制度的覆盖群体看,虽然保障对象较之改革开放前已明显增加,但随着改革的深化,社会生活中不断涌现出的新的贫困弱势阶层仍被排斥在制度之外。如,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失地农民、农民工及他们的子女,这些群体的社会权益诉求及其中未成年人

    推荐访问:社会福利 制度改革 回顾 实践 思考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