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路径

    时间:2021-06-10 00:00:3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民族心理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最大的心理特点,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认同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语境。因此,进行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基于民族心理的客观事实,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要基于民族心理关怀,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育德和育心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1]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心理关怀;亲和力;四个相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10-0244-03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2]在“教育改革发展”相关问题回答中,教育部部长明确回应了改进和加强的基本路径,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育德和育心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少数民族大学生(以下简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不够、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更为突出。提升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重在于尊重民族心理的差异性,将民族心理关怀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四个相结合”的始终。
      一、民族心理关怀的内涵解析
      “民族心理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因自然环境、历史变迁、生产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下形成的精神因素的总和。”[3]民族心理作为民族精神意识的有机整合体,是少数民族成员的个体心理特性,具有丰富的内涵,由民族心理素质、民族心理状态、民族自我意识三个部分构成。三个部分通过联系与矛盾的整合,最终形成了不同民族之间彼此差异的民族心理。
      “关怀”是一种出于精神上的责任感、心理上的牵挂感而对某事或某人全身心的投入。民族心理关怀是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和推崇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以民族学生各种观念意识的差异性为现实依据,尊重和关注其理解、观察、接受事物的心理特点。
      二、民族心理关怀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第一,民族心理关怀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前提。民族心理的相对稳定性使其成为民族特征中最有生命力的持久因素。民族学生在接触新事物、新环境,接受新的价值观念,应对不同境遇时,总是表现出不同反应。民族心理的客观存在与影响,使得其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内在逻辑关联,成为进行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语境。从根本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对教育对象的原有思想意识进行提升扬弃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顺利进行,在于把握原有图式和新内容的契合点。对于民族学生而言,遵循民族心理变化的一般规律,对民族心理、民族思维方式给予充分的关怀就是这一过程的契合点,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前提。
      第二,民族心理关怀从思想上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民族心理关怀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要求教育者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尊重受教育者的心理特性、民族性格、思维方式,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具亲和力的教育体系。此外,“教育所期待的不仅是在实践活动中力图去超越现实存在的生存境遇,努力创造更好生活的人,同样也是在思想和意识中不断去探寻人的存在价值、意义、理想和目的,寻找精神和思想超越的人——这样就是教育所要彰显的人性维度”[4]。民族心理关怀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满足受教育者的现实发展需要,还应引导教育对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实现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民族心理关怀的践行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依托。民族心理关怀作为实践的指导,是一种抽象理念,其具体实施需依托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民族心理关怀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目标、方式层面的一致性。二者都肯定个体自身价值,追求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强调立足于个体实际“因材施教”,从教育对象的特点和需求出发,对教育对象的心理变化和发展给予充分关注,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培育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道德规范。简而言之,民族心理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民族心理关怀理念的践行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依托。
      三、基于民族心理關怀,提升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路径探析
      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是指使学生对其产生亲近感、趋同感的潜在功能。提升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需基于民族心理关怀的理念,实现“四个相结合”。
      (一)基于民族心理关怀,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结合,筑起一个‘同心圆’。”促进理论学习的互动化、生活化和实践内化,把理论“学习注入实践的活力,充分运用实践中群众的丰富创造”。
      第一,将民族生活范式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生活化理论的眼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生活化的实践,生活世界是我们开展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当然也是教育工作落实到实际行动上的一个终点。”[5]民族心理作为在物质生活条件基础上所形成的民族意识,它与民族生活息息相关。把握民族心理与民族生活的内在联系,把生活范式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将抽象概念与文本知识赋予实践的内涵,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民族特色。首先,要建立民族生活化的师生关系。在民族地区,基于对共同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的认同,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爱、真诚的氛围更加浓厚,从而形成真诚、朴实的关系认知,包括对师生关系的认知。而在传统教育中,教育者缺乏对受教育者思想特点、内心需求和生活世界的充分关照,使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受限制。鉴于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树立平等、关爱的生活化师生关系,关注民族学生的特殊性,注重把握民族学生的心理特征,尊重民族学生的民族习惯,本着关怀理念,建立生活化的和谐师生关系。其次,要建立民族生活化的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明显的阶级和政治色彩,往往导致教育目标的理想化、政治化。鲜活的现实生活被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抽离,导致“配方陈旧”的问题。任何一种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生活,也只能由教育对象的生活来验证教育效果是否实现。建立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充分挖掘和利用源于生活的新活教学资源,使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增加其亲和力和感染力。

    推荐访问:亲和力 少数民族 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 提升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