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论中国的参政党认同: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1-06-02 16:02:4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政党认同的四个主要形成基础是政党意识形态、政党领袖、政党组织和政党绩效,它们分别构成了形塑政党认同的意识性资源、组织性资源、魅力性资源和功绩性资源。参政党认同是中国政党认同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与执政党认同有所差异而又存在一致性。从政党认同的形成基础看,中国的参政党认同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是:在政党意识形态方面,参政党的政党属性和政党目标遭到部分人的怀疑和否认;在政党组织方面,参政党的政党认同度受到削弱——政党观念淡化、党派成员发展和范围的限制、基层组织的弱化;在政党领袖方面,参政党领袖的政治素质出现了一些变化;在政党绩效方面,参政党派政治功能的弱化,导致社会公众对民主党派参政绩效的认同度降低,甚而对于民主党派的存在意义产生了怀疑。解决这些问题,一是要加强“中国的民主党派是政党”这一意识的塑造和巩固;二是要加强参政党的组织建设;三是要着力培养各参政党领袖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素质,并塑造参政党领袖的人格魅力和政治影响力;四是要强化参政党的政党功能,充分发挥绩效认同。为此,必须从国家制度的层面上给予保障,以加强对参政党功能发挥的建设。
      关键词:政党认同;执政党认同;参政党认同;政党意识形态;政党领袖;政党组织;政党绩效
      中图分类号:D621;D0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1)03-0069-05
      
      政党认同是指政治主体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对政党所产生的_种思想、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是其对政党作出的一种肯定性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达。从广义上而言,政党认同的客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认同政党政治、认同某一政党制度和认同某一政党。
      由于中国政党制度的特殊性,中国的政党认同也体现出一定的特性,其中主要的方面之一是中国的政党认同分为执政党认同和参政党认同两种。从理论上而言,执政党认同与参政党认同是两种不同的政党认同。虽然参政党认同与执政党认同之间存在着耦合,也就是“参政党认同”与“执政党认同”存在着共同的利益基础和认同范围,并且参政党必须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参政党认同的一大特点,但是,“参政党认同”和“执政党认同”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或者说在某些方面存在着矛盾。参政党作为政党组织的一种,是特殊社会群体与国家之间的一个连接点和沟通桥梁,也是特殊阶层和社会群体进行利益整合的组织基础和保障,同时还是特殊社会群体表达、实现自身利益的渠道和方式。中国共产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参政党主要反映和代表他们所联系的各部分群众的具体利益与要求,这两种利益的差别及其矛盾的存在构成了“执政党认同”与“参政党认同”之间差别的依据。当然,特殊利益与根本利益之间存在着一致性也决定着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参政党认同”与“执政党认同”之间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
      在政治实践中,社会公众和执政党在一定程度上比较容易忽视参政党认同的重要性。在改革开放前社会利益相对简单时,特殊利益往往被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所淹没与吞噬,特殊群体的利益要求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而在改革开放后,多样性的利益格局和社会阶层结构逐步显现,这也促进了参政党功能的复位和逐步强大。参政党的政党认同——包括党派成员、社会公众对于参政党的态度,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参政党在实现自身利益、充分发挥政党参政绩效中的作用。
      在中国的政党认同问题上,执政党认同的巩固无疑是第一位的,但参政党认同的建构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中国的特殊的政党制度,如果参政党的认同度不足,势必对中国的执政党认同乃至对中国政党制度和政治体制的认同产生不利影响。
      
      一、政党认同的形成基础
      
      政党认同的形成,也就是公众为何要认可、选择这个政党,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在这其中有四个比较关键的因素:政党意识形态、政党组织、政党领袖和政党绩效。前三个因素是内部因素,后一个因素是外部因素。
      政党意识形态就是政党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体系的思想观点、见解和理论,特别是关于政治、法律、艺术、宗教、哲学、道德等的理论和见解。它是塑造政党认同的软因素,在塑造政党认同中起主导作用,构成了政党认同的意识性资源。首先,从产生维度上讲,应该先有政党意识形态及其认同才可能有政党。其次,从政党上台执政(或参政)的维度而言,作为政党的思想武器,政党意识形态是政党争取认同、凝聚人心、上台执政(或参政)的根本所在。最后,从政党发展的维度而言,政党总是要在与外界政治生态的互动中发展自己,而政党变革的一个首要因素便是意识形态的变化,因为政党意识形态是政党形象代表和利益代表的一个显性因素。而政党意识形态的变化同时也会对政党自身及其认同产生重大的影响,因为它预示着政党所代表的社会阶级、阶层或集团范围的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关系到政党生存的政治生态环境的优劣,另一方面关系到政党在现存政治结构中的影响力、生存能力,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影响到政党存在的群众基础。这一系列变化又必将从外部引起政党组织内部政党成员自我认同的变化。在西方,政党意识形态出现了“兼容化”的趋势,这是政党为争取选票而进行的一种必然的选择,但是同时也酝酿着深刻的危机,因为在这种情境下,政党获取的更多是选票,而非选民出自内心的对于政党意识形态的信仰和认同。政党意识形态“兼容化”并非巩固了政党认同,而是削弱了政党认同。因为政党意识形态是一个政党的灵魂,对于民众而言,灵魂的“丢失”或者“混淆”,造成了政党自身的定位性不足和重大资源基础的流失。民众只能以其他的要素诸如领袖形象、政党绩效、政策议题等等来区分和选择政党,而从长远看,这样的基础不足以产生持续、稳定的心理认同。
      政党组织是在现实生活中由特定的人群(即党员群体)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的宗旨和组织体系。政党组织是塑造政党认同的组织性资源,拥有健全有效、组织严密、动员有力的组织既是政党组织制度化的结果,也是政党争取认同的有效手段。由于中国和西方的政治体制、政党体制所造成的差异,使得它们的政党在争取政党认同中的作用有些许差异,中国的政党组织多是作为一种组织性资源存在,而西方的政党组织多是作为一种动员机构存在。从世界范围看,政党组织的发展大概经历了权贵型政党、大众型政党、兼容型政党和卡特尔型政党四个发展阶段。政党组织的因素在塑造政党认同中的作用上,在大众型政党这一阶段组织的严密性达到了顶峰,组织因素在政党认同中的作用也是最强,而后开始滑落,其他因素如政党领袖、政党绩效等在塑造政党认同中的作用开始上升。
      政党领袖是以个人或者小集团形式出现的、并以其理论力量、人格魅力和实际组织经验为广大政党成员以及人民群众所接受和公认的政党主要负责人。政党领袖在政党的创制和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政党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政党

    推荐访问:参政党 中国 对策 认同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