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反思管理本质的新视野

    时间:2021-06-01 08:00:3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管理活动的永恒主题是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率。管理的本质应当从不同领域的管理活动中抽象出来,这样才对管理活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各种管理理论都是力图反映管理本质的产物。要从纷繁复杂的管理活动中抽取出管理的本质,一是要立足于管理活动,研究它们的一般结构,二是要开阔视野,把组织的管理机制与社会系统的运行机制加以比较。前者凸现出管理中决策和激励的重要性,后者则展现了管理中协调的重要性。因此,管理的本质就是为提高组织活动的整体效率所进行的决策、激励和协调的辩证统一。在当今时代,从全面体现管理本质的角度看,文化管理和战略管理是两种比较好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
      关键词:本质;管理;决策;激励;协调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D04-0544(2009)08-0067-04
      
      一、探寻制约管理的关键因素的历史进程
      
      管理活动的主题是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率。自从管理学诞生以来,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科学管理、人际关系一行为科学管理、管理理论丛林、文化管理与战略管理等几个阶段。所有研究都没有离开这个主题,区别在于。对制约这一主题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的看法,见解有所不同。泰罗基于所有人都是“经济人”的假设,认为正是由于雇员对利益分配不满,企业中普遍存在“能唱而不愿唱的鸟们”,才使效率低下,雇主与雇员的目标都难以达到。有效的管理就是要在确保雇主最大限度获得财富的同时,确保每一个雇员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因此,管理的要务就是把双方注意力都集中到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上来。为实现这一使命,雇主与雇员必须为开展有效合作来一次彻底的“心理革命”。有效合作的目的是把“可供分配的分母尽量做大”,关键是要采用科学方法选择培训雇员、确定工时定额、规范操作规程,实行“奖勤罚懒”的工资制度。泰罗对科学方法的过分强调,加上实践中对这些管理原则或多或少的偏离,使他一度遭到来自各方的批评和反对。尽管如此,泰罗关于必须协调成员利益格局的思想却引起了普遍重视,并且,他对管理问题的努力探索增加了管理思想的可信度。也向管理学界发出了一种声音,为使研究继续走向深入发挥了推动作用。在这一时期,法约尔和韦伯也分别对管理学的产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法约尔将管理学定位于对管理的宏观研究,他主张,管理学的任务是,充分考虑贯穿管理过程的各种要素,为管理主体提炼出进行管理必须遵循的一般原则。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在这些一般原则指导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只有把握了这些一般原则和要素,管理活动才能产生出统一和有序的效果。韦伯则把重点放在有效管理的组织中介上。强调用合理的组织结构来保障组织的工作效率。他专注于建立理想的组织结构,提出了形式化的组织蓝图,即官僚制(又称科层制)组织形式。
      与泰罗等人的科学管理一样,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彳亍为科学管理,也主张通过强化组织中的协调与合作,来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不过,其根本差别在于,该学派发现,在管理活动中,确定性和规范化并不能始终奏效,原因是忽视了人们在工作中的情感依托问题。他们强调。所有的人都是“社会人”,应在正式组织所要求的“效率的逻辑”与非正式组织所要求的“情感的逻辑”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达成一定程度的平衡,为此必须着重研究组织中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一行为科学学派认为,即使在工作中,被管理者的需求也不单单是经济利益,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组织的融合剂,它的作用更持久,有时比经济刺激更重要,“快乐的工人是生产效率高的工人”,设法满足员工的情感需要对管理至关重要。所以,管理者的首要任务是创造一种氛围,以便容纳和谐的人际关系,让被管理者在和谐氛围中开展工作。创造效率,在维护组织的团结中实现组织的目标。
      20世纪50、60年代以后,管理学研究步入“理论丛林”阶段。丛林阶段的显著特点,就是对影响管理的关键因素的看法众说纷纭。1961年,哈罗德·孔茨指出,由于语义学等方面的原因,人们对管理的认识显得特别混乱。管理学呈现出“理论丛林”。他提醒人们,理解管理的根本是把握管理的基本原理,而不是仅仅关注采用了什么方法。孔茨希望通过澄清语义来统一管理思想,他沿着法约尔的思路,把管理定义为通过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完成工作的“过程”。孔茨的想法并没有得到管理学界的普遍赞同,管理学家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此提出异议。他们或坚决主张管理主要基于经验,在理论上根本无法统一(戴尔),或明确提出“管理就是决策”(西蒙)。不论观点如何,争论本身就是“理论丛林”存在的客观写照。面对纵横交错的“理论丛林”,卢桑斯等人一方面坚持认为把各种管理理论归并到一起还不是时机,另一方面又试图另辟蹊径,用权变思想来解释“理论丛林”存在的合理性。受系统科学的启发,他们认为,组织是作为一个系统存在于外部环境中的,所面临的人性、组织内外的条件都是复杂多变的,要完成使命,提高效率,关键是做到内部协调和外部适应。因此,并没有一成不变、普遍有效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管理人员应将各种管理理论与具体情况结合起来,扬长避短,相机行事,在制定计划、建构组织、具体实施上都要讲究“权变”。管理理论后来的发展也未如孔菠所愿,20年后,当他重访这片丛林时就发现,“理论丛林”非但没有统一,反而由原来的6种增加到了11种,变得更加五彩缤纷。
      
      二、从管理活动的一般结构来看管理
      
      管理源于在分工基础上进行协作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
      任何组织要有效发挥职能,必须对影响组织运转的各种因素加以整合。管理活动的结构是整合这些因素的载体。管理主要涉及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中介和外部环境这4个方面,管理活动的结构就是前3个方面的关系。凡在管理活动中处于主动调节地位的人,都是管理的主体:被主体调节的对象,无论是组织中的物质因素,还是组织中人的因素,都是管理的客体;管理中介则是管理活动赖以开展的工具和手段。包括组织形式、数学模型、计算机、信息等等。外部环境则是影响组织发挥功能的各种外部条件的总和。
      管理活动的发动者是管理主体。各种管理理论都在研究管理主体应如何进行管理。在管理活动中,管理主体的领导地位最为关键。根据不同的组织职能、结构和外部环境,管理主体往往扮演多种相对独立但又密切相关的角色。这些角色分属3大方面,即人际关系(包括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信息(包括信息接受者、信息传播者、发言人)和决策(包括企业家、故障排除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不论管理主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其作用都是围绕为组织生存

    推荐访问:反思 新视野 本质 管理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