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现代化条件下的远东战役

    时间:2021-05-28 12:03:4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远东战役是1945年8月9日~9月2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阶段,苏军后贝加尔方面军,远东第一、第二方面军和蒙古人民革命军与太平洋舰队、阿穆尔河区舰队协同,在远东对日本关东军实施的战略性进攻战役。此次战役粉碎了日本陆军的主力部队关东军,解放中国东北(当时的伪满洲国)和北部朝鲜,加速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此役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最后一次重大战役。
      二战后期,美英两国为减少自身损失,多次希望苏联参加在太平洋对日作战。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在获得诸多政治利益承诺后正式同意,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2-3个月内,苏联参加同盟国方面的对日作战。
      未等欧战结束,斯大林就指示统帅部着手研究对日作战问题。苏军统帅部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打击日军战争体系中最要害部位。据此提出了3种方案:直接进攻日本本土、对驻中国关内的日军实施主要突击、全歼关东军。由于实施前两个方案困难较大、不能达成速战速决的目的,最后斯大林确定了歼灭关东军的方案。
      
      战前的日本关东军
      
      关东军在其鼎盛时期曾号称拥有齐装满员的百万之众,但随着日本战况恶化,从1943年至1945年1月日军大本营为了支持太平洋战争和准备本土决战,将关东军的很多基干部队和武器物资调走。战役前关东地区在东北地区驻有的X个师,大部分是在主力部队被调往太平洋战场和日本本土以后,从中国派遣军调来或由警卫守备部队合并组建的,装备不足,战斗力不强。
      关东军于1945年6月初开始对在满洲的日本适龄男子实行全体动员,又组建了一些旅团。这些旅团有经验的军官、战斗骨干很少,有些部队甚至步枪都不足,不得不先以竹枪充数,实际上是一群由满洲地区的日本侨民和公职人员临时凑合起来的乌合之众。
      战役爆发后的8月10日,第17方面军(朝鲜方面军)和驻朝第5航空军在作战指挥上隶属关东军。
      关东军总部设在长春,以山田乙三为司令,陆军兵力为第一、第三、第十七共3个方面军和独立第4军。共31个师、13个旅以及部分伪满和伪蒙军。全部兵力共计97万人(75万人在东北、22万人在朝鲜)。拥有各种火炮5360门、坦克160辆、飞机1200架(大部分为教练机)、内河炮艇25艘。具体部署如下:
      第一方面军:10个师、3个旅,约24万人,主要负责东部地区的防御,司令部驻牡丹江。第3军部署在延吉地区,第5军部署在牡丹江地区。
      第三方面军:9个师、3个旅、2个坦克旅,约20万人,是关东军的机动部队,司令部驻沈阳。第30军部署在长春地区,第44军部署在沈阳地区。
      独立第四军:3个师、4个旅,约10万人,负责北部和西北部的防御,军部驻齐齐哈尔。
      伪满洲国军3个师、8个旅,伪蒙德王军5个师、2个旅,伪张绥部队4~6个师。大部位于西部和西南部,约20万人。由于日军新成立部队武器装备严重不足,关东军司令部将他们大部分改为负责后勤,手中的枪枝弹药收归关东军新扩部队,再加上士气和战斗意志极度低落,因而这些部队战斗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第十七方面军:9个师、3个旅,约22万人,负责朝鲜防御以及担任总预备队,司令部驻汉城。第34军配置在朝鲜北部,第58军和方面军直属部队配置在南部,分别负责防御苏联和美国。
      这时关东军不但力量严重不足(有评估认为这些部队的战斗力仅相当于关东军鼎盛时期的8.5个师团),而且总体的武器装备和战术水平也仅相当于一战时期甚至日俄战争阵地战的水平上,基本不具备现代化的大兵团作战能力,而它面对的是刚刚攻克柏林后如日中天的苏军,所以战争的结果不言而喻了。
      
      关东军的战役布势
      
      在对苏军进攻时间的判断上。关东军根据对国际政治形势的判断认为,日苏条约要到1946年4月才失效,苏军应该是在美军在日本登陆后对中国东北发起进攻,而美军登陆最早也要到1945年秋季。尽管日军大本营警告过关东军司令部苏军提前发起攻击的可能,但也并未引起关东军的真正重视。他们认为即使苏军想提早采取行动,至少也得在9月以后。因为苏军要把作战重心从欧洲战场转移到远东战场至少要有3个月的时间。
      在对苏军进攻方向的判断上。关东军判断,苏军进攻主要突击方向可能足滨海地区,因此以东部为设防重点。将约1/3的兵力,作为掩护部队,配置在边境主要防御地段上。要求这些部队依托边境筑垒工事和有利地形,进行顽强防御,阻止苏军进攻。
      关东军根据持久防御作战的计划要求,在中苏、中蒙边境附近,驱使大量中国劳工,经过约十年经营,共修建了17个筑垒地域。其中东部8个(庆兴、珲春、东兴、东宁、绥芬河、密山、虎头、饶河)、北部5个(松花江、富锦、兴山、爱珲、孙吴)、西部4个,以此作为其基本的防御地带。
      每个筑垒地域正面宽50~100公里,纵深50公里,总长近1000公里。在这些筑垒地域内约有8000个永备工事和支撑点。大部分装甲工事、铁帽堡、永备火力点等都是在花岗岩中凿出来的,条件不足的工事也大多构筑了厚达1.5米的钢筋混凝土墙。发射孔用装甲挡板遮盖,并用钢筋水泥覆盖的几道堑壕和坑道相连,还在阵地前挖了很深的防坦克壕,相当的完善、坚固。但各筑垒地域之间以及筑垒地域各支撑点间互不连贯,接合部多是山地或沼泽地,日军认为苏军难以穿越,因此没有派出部队防守,这为苏军利用防御间隙实施突破提供了可能。
      日军认为内蒙古的沙漠和东北的大兴安岭是苏军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苏军在西部地区进攻唯一的可能是在海拉尔这个具有重要军事意义的方向。因为这个方向地形比较平缓,又有铁路从苏境内赤塔直通齐齐哈尔和哈尔滨。因而修筑了坚固的满洲里筑垒和海拉尔筑垒。此外西部的防御体系就只有阿尔山筑垒和张家口筑垒了。
      日军统帅部计划先在这几个边境筑垒地域进行顽强抵抗,尔后阻断从蒙古人民共和国、后贝加尔地区翻越大兴安岭通向东北中心地区的各条道路。一旦该地区被突破,日军可在长春、沈阳和锦州地区组织防御,尔后转入反攻,以恢复原态势。基于上述思想和判断,日军进一步调整了部署:第3方面军司令部由齐齐哈尔移至沈阳,独立第4军军部由孙吴移至齐齐哈尔。各军的防御地区也进行了调整,以2/3的主要兵力作为战役机动部队,配置在纵深地区。
      根据防御计划,如苏军优势过大、反突击失利,则逐次撤退至图们一长春一大连一线,如果这一地区也不能固守,则主力撤至朝鲜,依托中朝边境山区凭险固守,以持久战策应本土决战。但在任何情况下,当条件有利时,决不放弃实施反攻甚至进一步占领苏联远东部分领土的企图。
      
      苏军战役准备

    推荐访问:远东 条件下 战役 现代化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