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清朝秋审朝审制度的主要功能

    时间:2021-04-10 12:04:1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本文指出,清代秋审、朝审制度乃国家大典,处理每一年度全国斩、绞监候案件。秋审和朝审实质上是一样的,只是案件的京城内外之区分。清代律例达到封建法律的顶峰,秋审、朝审一方面是为了加强中央司法权,更大的意义在于体现统治者慎刑、恤刑、仁政的思想。通常是在法律基础上原情定罪,大部分罪犯都能得到减刑或免刑的结果。
      关键词 清代 秋审 朝审 原情定罪
      基金项目:本文是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2014年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清朝秋审朝审制度的主要功能--原情定罪》结项成果。
      作者简介:于飞虎,西南政法大学在读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法制史。
      中图分类号:D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8-021-02
      一、清代秋审朝审制度概述
      秋审、朝审制度源于明朝,清承明制。清史稿载:顺治元年,刑部左侍郎党崇雅奏言:“旧制凡刑狱重犯,自大逆、大盗决不待时外,馀俱监候处决。在京有热审、朝审之例,每至霜降后方请旨处决。在外直省,亦有三司秋审之例,未尝一丽死刑辄弃于市。望照例区别,以昭钦恤。” 所谓秋审即是将各省地方拟斩监候、绞监候重犯案件情况汇集成册,上报中央,由中央政府决定最终处理意见。根据各地距离京城远近,截止日期不同,“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以年前封印日,福建以正月三十日,奉天、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湖北、湖南、浙江、江西、安徽、江苏以月初十日,河南、山东、山西以三月初十日,直隶以三月三十日。然遇情重之案,虽后期有声明入秋审者。” 朝审则是限于京城地区的斩、绞监候重犯,由刑部负责。秋审、朝审分为两个部分,可以分别称之为实质部分、形式部分。
      (一)实质部分
      秋审、会审由刑部各司负责,“自岁首将各省截止期前题准之案,分类编册,发交司员看详。初看蓝笔句改,覆看用紫,轮递至秋审处坐办、律例馆提调,墨书粘签,一一详加斟酌,而后呈堂核阅。朝审本刑部问拟之案,刑部自定实缓。” 秋审是各省将案件拟好处理意见,汇集至中央,刑部各司负责详加审查,如刑部意见和地方意见不一致,另成一册。实质上的秋审从地方就已经开始了。州县将斩监候、绞监候罪犯解送之臬司,由其负责审录全省秋审案件。接下来督抚同藩司及各道进行前往臬司会审,最终确定向刑部上交题本。由于臬司是全省刑名总汇,地方秋审实际工作主要由其承担。刑部将全部案件区分为几种不同处理结果,即情实、缓决、可矜、留养承祀。 情实即罪行相当,下一步进行复奏、勾决等程序;缓决即暂缓执行,明年再做处理;可矜即情有可原,可以减等发落;留养承祀即虽罪常赦所不原,但罪犯家中有年老祖父母、父母需要赡养且罪犯无兄弟,那么罪犯可免死。具体而言,“秋审本上,入缓决者,得旨后,刑部将戏杀、误杀、擅杀之犯,奏减杖一百,流三千里,窃赃满贯、三犯窃赃至五十两以上之犯,奏减云、贵、两广极边、烟瘴充军,其馀仍旧监固,俟秋审三次后查办。间有初次入缓,后复改实者,权操自上,非常例也。入可矜者,或减流,或减徒。留养承祀者,将该犯枷号两月,责四十板释放。案系斗杀,追银二十两给死者家属养赡。情实则大别有三,服制、官犯、常犯是也。”
      (二)形式部分
      秋审、朝审大典于每年八月举行,但不限于具体某一天,要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确定。第一天举行朝审,由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法司、九卿、詹事、科道参加。刑部负责将罪犯押解至现场,官吏朗诵罪犯所犯之罪以及处理意见。第二天举行秋审,程序相似。众多不同部门官员参与,形式上是为了体现国家重视,减少冤假错案,如规定若有不同意见,各部门协商解决;如不能协商一致,持不同意见的官员可以上奏,甚至还可以追及原审责任。实际上极少有官员对秋审、朝审的结果提出异议,一方面他们并不都是专业司法部门人员,知识有限,如果贸然提出异议,可能招致祸端;另一方面,秋审、朝审都是由刑部负责,清代刑部权力在其他司法机关之上,即使提出意义,最后也由刑部处理。官员们对自身职责之外的复核刑事案件似乎并不感兴趣,所以在金水桥举行的秋审、朝审更像是一种仪式。
      二、秋审朝审原情定罪分析
      秋审、朝审制度的初衷是将各地方及中央地区重大死罪案件(斩、绞监候)再次审查,根据不同情况相应处理。各地案件上报时,既然已经确定是斩、绞监候,一般来说在适用律例方面无甚问题,中央再定处理意见,依据的主要是情理。从汉代董仲舒提倡“春秋决狱”,儒家思想对法律影响逐步加大,至唐代礼法合一,儒家思想与法律融为一体。清代法律是中国封建法律的集大成者,其法律也堪称礼法合一的典范。但是人之情伪无穷,还是有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方面,秋审、朝审制度必须根据情理来妥善解决重大案件。秋审、朝审的主要目的是体现统治者矜恤、慎刑,以此来收买人心,维护统治,不过是作为一种统治手段罢了。皇帝可以根据需要来随时决定停止当年秋审或减刑。如“八月甲辰朔,减朝审、秋审缓决三次以上刑。”“五月癸丑朔,命刑部减秋审、朝审缓决一二次以上罪。”“十一月乙丑,谕秋审、朝审各犯缓决至三次者,分别减等。”“丁巳,以慈禧太后圣节,予在京旗官六十以上者恩赏,停本年秋审、朝审人犯句决。” 秋审、朝审通过其主要功能即原情定罪,来维护伦理道德。“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 《汉书·哀帝纪》写道:“春秋之义,原心论罪。”后来原情定罪与原心定罪同一了。
      下面通过具体案件来探求其原情定罪的情况。
      乾隆十四年九月内阁奉,广东南海县刘德蒲继妻杀前妻之子,致使刘德蒲绝嗣。按照大清律例,故杀子孙者,杖六十,徒一年;嫡继慈母杀者,加一等,致令绝嗣者,绞。本案经秋审,刑部拟定缓决,也就是不处死刑。乾隆皇帝不认同这一处理,他认为“情罪可恶”,继母亦母,名分攸关,如果刘德蒲继妻对前妻之子视如己出,断然不会“忿戾残刻,非理凌虐者,比比皆是。”虽然按照伦理道德来说,母可以不慈,子不可以不孝。但如果设置相关法律而不执行,那么百姓便无所畏惧。该案中,继母杀子,母子恩情已绝,又致使其夫绝嗣,更是得罪夫家先祖,天理人情毫无可恕。乾隆决定以后如果子确实不孝,经官府查明有证据,即使是继母杀子,也不必加等致拟绞之罪;如果子无过错,母杀子,则按照律例治罪,不问名分。凡是“情罪可恶者”,定为情实,与故意杀人者一并正法。本案即为典型的原情定罪,法律规定继母杀子和致人绝嗣的处罚,却未考虑具体情况,没有对子孝顺与否作出区分。孝顺父母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伦理道德要求,刘德蒲之子并不不孝,而其继妻杀之,是有违情理的。刘德蒲之继妻被处死,符合情理。法律已经有具体规定,皇帝还要通过秋审来处理个案,体现了秋审原情定罪的主要功能。

    推荐访问:主要功能 清朝 制度 秋审朝审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