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借助母语形象化搞好高校英语教学

    时间:2021-03-20 04:05:4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不同语言是随着不同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 英文作为一种现代社会发展必备的一项交流手段,因为其有着和中文完全不同的滋生土壤而对于中国大陆普通学习者来说,在理解和亲和力上有着难以跨越的鸿沟,因此在教学中注意站在中英文文化差异的高度上,用中文背景知识带出相应的英文单词,句子,及相应的英文文化。并加以分析体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
      一、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但对其的巧妙运用也可以有助于教学。
      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 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例如:一个企业若想让自己的产品畅销国际市场,不仅需要高超的经济和技术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对象国的文化,使该产品在包装设计和实用性方面符合对象国民众的心理需求。如,在中国,“龙(dragon)”是我们的精神图腾,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里,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的怪物。 如果某一企业家对此不甚了解,将印有“龙”图案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试想这种产品能否刺激西方人的购买欲?能否给企业带来效益?所以学习教授英文,其实是不可以回避文化差异的,也不可能不涉及文化的对比和第二语言的习得者对所习语言文化的从排斥到记忆到熟知及至认可的过程。因而我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巧妙的利用已熟知的母语文化引出所要教授的英文内容,并加以分析辨别,不仅可以使学习者的注意力更为集中,提高学习兴趣,更可以使学习者的感受不同与本土文化的异国文化魅力,在有些语言现象中迥异的两种文化惊人的相通之处会使学习者能够零距离的接触文化差异而倍感欣喜,从而体味语言的魅力。
      二 、母语形象化教学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如在学习gullible这一词汇时,追本溯源会找到gull的含义:
      gull(也拼做seagull)可做名词首先可以想到一种海边的长着长翅膀的羽毛灰白相间的海鸟---鸥,其次在古英语中指易受欺骗的人,傻子;此单词做动词表欺骗某人,欺诈某人之意,gull做动词的含义在现代英语中仍然应用着。非常有意思的是,在中文中也有类似的现在已经不用的形容人较痴笨的用语“呆雁”,最经典的应属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有经典描述:话说有一天,众位姐妹都去给贾母请安,宝玉和黛玉相邀一同前往,薛宝钗分明看见二人,“却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忽见宝玉笑问道:‘宝姐姐,我瞧瞧你的红麝串子?’宝钗见宝玉问他少不得褪下来。宝钗因生的肌肤丰泽,一时褪不下。”宝玉羡慕他雪白的一段酥臂,不觉很是羡慕,暗暗想道:“若要这个膀子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有机会摸一摸,偏生在他身上。”忽然有想到“金玉良缘”之类的事来,在看看宝钗美仑美奂的容貌,不觉痴了。此时黛玉气不是,笑不是,倚在门槛,咬着手帕兀自微笑,宝钗见宝玉一脸痴相,自己倒不好意思了,回身才要走,看见黛玉,便道:“你又禁不得风吹,怎么站在那风口?”黛玉道:“何尝不是在屋里的,只是刚才听到天上一声交唤,就出来瞧瞧,原来是个呆雁。”口里说着,将手里的帕子一甩,向宝玉脸上甩来。宝玉不防正打在脸上,嗳哟了一声。
      如此形象易接受的经典中文描写,把个“呆雁”描写得栩栩如生,而gull这个词在英古语中的“笨人”慢慢演化出动词的用法及有有了自己的形容词gullible,这个中国传统名著中的故事若在课堂上能生动描述,便会使gull及gullible可以在中文故事的带动下容易记忆。其引文的选择由于是中国百年小说史难得一见的精品,更使枯燥的英语单词学习由限制视野的填鸭式死记硬背变成了起点较高的两种不同文化交融和鉴别,从情节和对比中学习单词。教学的事实证明由人们家喻户晓的名著故事引入英文的对比教学方法在学习者中的可接受度和优越性是非常令人鼓舞的。
      另如在大学英语第四册听力中有一句:We can’t take a cat for a work , can we? 为什么在大学课本这种正式教材中会出现这种莫名其妙的叙述,还有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看到a dog’s life;dog-like;一类的关于dog 的短语,不知应该如何理解。从中文下手讲授也一样会妙趣横生。在中国文化中“:狗即犬,狗犬通名,若对文,大者名犬,小者名狗”。狗的在辞海中的另外一个解释“比喻供人使役,助人做恶者,如‘走狗’”。在近代中国近侍官员以貂尾为官饰,任命官员太多,貂尾不足,以狗尾代之,在《晋书》中曾用“狗尾续貂”的成语。现在的中文中也有朗朗上口的有关狗的成语,如:猪狗不如、狼心狗肺、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痛打落水狗、狗仗人势、挂羊头卖狗肉、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在中国文化中,狗即使有优点也不过是有一“忠”而已。而大洋彼岸的英美等国家,狗却有法定的权利,几乎享受和人一样的生存权利。如众所周知狗可以继承亿万家财,美国有狗的家庭法定必须每天遛狗(walking dog),所以才会有We can’t take a cat for a work. , can we?着一类的叙述,意为同样为宠物的猫是不可以遛的,英语中It is a dog’s life Chris is leading句子.其中a dog’s life的含义,并不能按中式文化的理解看成是“像狗一样悲惨的生活”,而应指“争吵不休,不安宁的生活。(5)”dog-like的短语更是毫不吝啬的赞扬狗的忠实。类似的短语还有:Every dog has its day. (地位低下的普通人也会有自己的出头之日)/ It is easy to find a stick to beat a dog.(欲加之罪,何患无词),这类短语以狗喻人的短语,并经常用这类短语形容人在英语中是很常见的,绝对地道,并无贬义。
      三、俯瞰自身文化背景与所学英文文化是能让英语教学活起来的重要手段
      中国有一句谚语:“一叶知秋”,而英文中的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一只燕子飞来不能代表夏天的来临)。两个短语有完全不同的思考角度,暴露出中英文各自所体现的文化的内涵和思考方式的不同。柏拉图说:“语言是思维的外衣。”中英文的差异其实也是文化的差异。中文表达更注重对个人情绪的渲染和铺陈,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可以说是字字铺陈,字字渲染,好像一幅浓墨的中国画。 “一叶知秋”体现的是从细微处见总体情景的敏感和睿智。而英文由于英美国家重视自然科学理论的特点,反映在语言上理性和辨证思维的特点,在上面所提到的谚语中强调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如此分析使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的谚语讲述生动活泼。
      当然,英语教学中的中文使用是非常要求尺度的,不然反而会影响学习者英文的接受,主次不能分明。然而文化差异与文化交融是相辅相成的,俯瞰自身文化背景与所学英文文化是英文教师能把学生真正带入英语学习佳境的好方法,它需要教师有更好的中文和英文的语言功底。在借助中文的英文教学中,要注意语言的区分,注意排除汉语的过多加入或不恰当的材料选择对学习者学习英语产生负面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钱冠连,蔡基刚等,2003,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笔谈之三(五篇)[J],外语教学与研究(5).
      [2]卫乃兴,2002,词语搭配的界定与研究体系,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3]朱菊芬,2003,非英语专业新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J],外语界(1).。
      [4]毛立群,2003,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定位[J],外语界(5).

    推荐访问:形象化 母语 英语教学 搞好 借助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