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李浩培,我诗情画意的大法官父亲

    时间:2021-02-28 12:03:0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李浩培精通多种外语,对中国古典诗文因酷爱而精通,这是他成为享誉中外的法学大家的“根基”。
      本文作者系李浩培先生之女,她记述的故事透过其父的“诗情”和人情,可见一个学者的执著。
      我的父亲李浩培堪称享誉中外的法学家,为中国和国际的法制发展做出了不少贡献,发表和出版了很多法律方面的专著和论文。但外人可能不太知道,除了法律外,他还酷爱唐诗宋词和古文。他上学时读过四书五经,有深厚的古文功底。他整日工作,但在工作的间隙,读一些古诗词、散文和历史,这成为他的一种休息和娱乐的特殊方式。
      
      逆境中“唱”诗
      
      在我的记忆里,印象比较深的是“文化大革命”中,他在湖南和江西五七干校劳动时的情景。那时,我在陕北农村插队,冬天农闲时便到五七干校去看望父母。父亲白天参加劳动和学习,在晚上洗脸、睡前,他常以听起来似唱的方式背诵一些唐诗宋词。我听得多了,也能背出几首。至今仍记得的一首是:
      钟山已在万山深,更过钟山入定林。
      穿尽松杉行尽石,一庵犹隔白云岑。
      一个青童一蹇驴,九年来往定林居。
      经纶枉被周公误,相罢归来始读书。
      半破僧庵半补篱,旧题无复壁间诗。
      只余手植双桐在,此外仍兼洗砚池。
      父亲告诉我,这首诗说的是王安石。记得那年回到生产队,我学着父亲的调子“唱”这首诗给同学听,逗得大家捧腹大笑。也不知我父亲念书的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否都是这样“唱”的,还是他的独创。总之,现代的人是不再这样念诵诗词了,可能也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颂法。
      父亲去世后,留下很多笔记本,有一本是记录他在干校时的事,在很多页的最下面一两行,密密麻麻写着一些古诗,都是他在工余时背诵默写下来的。我数了数,约有四十几首,包括曹操的“龟虽寿”,表明他年纪虽老,仍“壮心不已”,有胸怀和志向。
      
      对后辈以诗励志
      
      “文化大革命”中,我高中毕业到农村插队,一插就是4年。开始的一两年并没有多想什么,只是与当地农民一样整日在泥土里滚打,埋头苦干,挥汗如雨。两年过后,一些同去插队的同学开始陆陆续续离开了农村,有的被招工,也有的去参军,后来只剩下我们4个女同学,都是出身有点儿“问题”的,不属于当时的“红五类”。那时,我曾一度情绪低下,觉得前途渺茫,在写给父母的信中不免有所流露,于是父亲便送我高蟾的一首诗《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
      
      天上碧桃和露种,
      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
      不向东风怨未开。
      他鼓励我积极进取,不要受不利环境的影响。后来,我常以此诗自勉,使我一生得益匪浅。回想起来,父亲的一生也并非一帆风顺。在10年“文化大革命”中,他不能做他愿意和能够做的工作,不能写他的著作、发表他的论文、表达他的观点。但他并不气馁,仍然抓紧分分秒秒读书学习和工作。“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他在古稀和耄耋的年龄,发表了一篇又一篇的论文,出版了一本又一本的著作,恰似芙蓉花在秋江上争芳斗艳。这正是他这种坚韧不拔、不为困难和不利因素所折服、不断努力奋进精神的结果。
      1987年,我喜得一子,他是我父母的7个孙子中最小的一个,比父母的第一个曾外孙只长两个半月,深为我父母疼爱。当时我们为他想了很多名字,但觉得都不太满意。后来应我们的请求,父亲给他起名“春帆”,取自唐朝法振和尚的一首诗 《送友人之上都》:
      玉帛征贤楚客稀,
      猿啼相送武陵归。
      湖头望入桃花去,
      一片春帆带雨飞。
      表达了父亲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后,希望他的子孙后代能前途远大,一帆风顺的愿望。我儿子好像真的受了他外祖父起名的祝福,秉承了他外祖父爱读书的习惯。我在国外工作的几年中,没能对他的成长和学习倾注充分的关爱,但是,他在初中连续三年被评为三好生,得了不少奖状,13岁入团,又被提前录取到市重点高中,相当顺利。
      
      生活间歇充满“诗”
      
      父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忙于工作、看书和写作,很少有时间和我们谈谈,只有吃饭的时间大家聚在一起,父亲才能和我们谈天说地、论古说今,有时也谈些历史上的奇闻逸事。还记得有一次他谈到,相传清朝雍正皇帝在位时,皇后生了一个女孩,汉人陈丞相家生了一个男孩儿。皇后让陈家抱孩子过来看看,趁机就把孩子换了。后来那男孩就做了乾隆皇帝。所以原来只有皇家可以有的通天匾,后来在陈家也有了。
      父亲爱讲一些很有智慧的古人的故事。他说,有一次皇帝去纪昀(晓岚)家,纪晓岚在家中正打赤膊,不好见皇帝,就急中生智钻入床下。皇帝知他躲在屋里,故意拖延不走。过了些时候,纪晓岚估计皇帝应已离去,就问他的家人:“老头子走了吗?”恰被皇帝听到,皇帝认为纪晓岚骂他,就问他对“老头子”有何说法?说得不对要杀头。纪晓岚头脑敏捷、口齿伶俐,他对皇帝解释说:“‘老’就是天下之大老也(孟子语);‘头’就是国家之首;‘子’是男子之美称也。”皇帝听了很高兴,于是便允许他赤膊见皇帝。
      父亲讲的另一个故事我至今仍记忆犹新:明朝灭亡后,清朝皇帝命令人人都必须剃头,令明朝的遗民不满。剃头者都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奉旨剃头”。有一个人对剃头不满还作了一首剃头诗云:
      
      闻说头须剃,如何不剃头。
      有头终须剃,不剃不成头。
      剃则由他剃,头还是我头。
      须知剃头者,人也剃其头。
      还有一个圈儿词,也很有趣,说的是一位不识字的妇女写信给她在外的丈夫,因不会写字便画了无数个圈儿代替。该诗曰:
      相思欲寄无从寄,画个圈儿替;
      话在圈儿外,心在圈儿里;
      我密密加圈,你须密密知浓意;
      单圈儿是我,双圈儿是你;
      整圈儿是团圆,破圈儿是别离;
      还有那说不尽的相思,把一路圈儿圈到底。
      父亲还曾提到发生在清朝因诗引起的一段文字狱。据说一个书生在晾晒他家发潮的书时,见清风不时将翻开的书页合拢,灵感之下赋打油诗一首,其中含有:“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一句。结果被人向朝廷告密,说他是在嘲笑当朝天子,讽刺皇帝是个“不识字”的昏君,因而遭牢狱之灾。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样的事居然在“文化大革命”时重演,有人也乐此不疲地将文章断章取义、歪曲事实、栽赃于人,搞了诸多冤假错案。
      
      博学的父亲改变了我
      
      父亲有时也谈一些关于法律的事,记得他说:清朝有一种刑罚叫腰斩,即拦腰砍断将人处死,手段极其残忍。有一次,一个犯人被腰斩后未马上死亡,他就用自己的血在地上写了一个“惨”字。后来清朝的皇帝知道了,就废除了这一刑罚。
      我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自学法律,除得益于父亲的指导,也得益于平时的耳濡目染。我自学了法律一年半后,参加了1980年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的助理研究人员的招聘考试和北京政法学院(现在的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考试。
      在准备考试时,我问父亲在过去的一年里发生了哪些涉及国际法的重大事件,父亲告诉我在伊朗发生的人民群众占领美国使馆、扣押美国外交官作为人质是值得注意的一个大事件。于是,我对这个问题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在政法学院研究生考试时,国际法的案例分析题正好就有关这个问题,所以我答得不错。在北京社会科学研究所的考题中有一个拉丁文名词“pacta sunt servenda”,要求对其作解释,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我答出来了。因为,平时父亲常谈起这个拉丁文名词,它的意思是条约必须遵守。父亲平时总强调要守法,如果犯法就逃不过法律的惩罚。他最爱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巧的是在我考研究生时,语文考题中的一个成语便是这个。我那年同时考取了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的助理研究人员和北京政法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为了多学些知识,我选择了读研究生,以弥补10年动乱给我造成缺欠和给我父亲留下的遗憾。

    推荐访问:大法官 诗情画意 父亲 李浩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