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1877—1878年客邮在广州的发展

    时间:2021-01-17 16:00:4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作者简介:冷 东(1953),男,吉林长春人,教授,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明清史、岭南文化、十三行研究;沈晓鸣(1987),男,广东广州人,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十三行研究。
      摘要:“客邮”是指19世纪以来西方国家侵犯中国主权,在中国传递信息及物资的早期西方邮政系统。《在广州的十四个月》一书,是鸦片战争之后,1877—1878年“客邮”在广州发展的具体记录,也是“客邮”运作从秘密到公开、业务从部分到完整、影响由局部到全局的变化再现。可以从中认识书信在当时客居中国的外国人生活中的作用,理解“客邮”对推动中西文化交流及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
      关键词:客邮;书信;邮局;广州
      中图分类号:F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3)04-0055-05
      《在广州的十四个月》一书的作者为格雷夫人(Mrs. Gray),她1838年出生于英格兰南部滨海的布莱顿市,成长在一个乡村绅士家庭,婚前名字为茱莉亚·科克斯(Julia Cox)。1876年,37岁的茱莉亚·科克斯与在广州任职的53岁英国牧师约翰·亨利·格雷(John Hey Gray)结婚。婚后格雷夫妇在1877—1878年回到广州生活了14个月,1878年格雷夫人回到英格兰,直到1921年去世。在广州期间,格雷夫人经常写信给远在英国的母亲,描述她在广州的见闻和感想,这种带有游记性质的信件共写了44封,于1880年结集在英国出版,后由梅贝坚博士翻译为中文。本书信集是鸦片战争之后“客邮”在广州发展的具体而翔实的记录,是“客邮”运作从秘密到公开、业务从部分到完整、影响由局部到全面变化的再现。一、“客邮”运作从秘密到公开
      广州在鸦片战争前是中国最重要的通商口岸,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被清政府指定为唯一与西方国家进行海路贸易的口岸,成为中西商贸及文化交流的中心,大量外国人士停留广州,贸易、政治外交、文化交流及个人的需求产生了巨大的信息流动量,对承载信息传递的邮政业提出了更多要求。而中国传统邮驿体系只传递官方公文信函,不受理民间和海外邮件,清政府拒绝与通商各国建立正常的邮政联系,主要依靠十三行商作为与外商联系的中介,居中转达官府对外商的谕令、告示和外商的公函书信,十三行部分承担了中外邮政的功能,但满足不了外国与中国贸易、文化和个人信息交流的需求,这些成为了“客邮”产生的客观条件。
      英国是18世纪以后与中国进行贸易的主要西方国家,随着来广州英国各界人员的日益增多,书信主要依靠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船传递[1],正如马士所说:“早年是没有邮政便利的,每个发信人或收信人都须依靠其本公司的船只或其他公司的便船。”外国来华人员书信在中国境内的传递受到严格限制,外商在华贸易期间的相关需求需请求清朝地方政府解决。但地方官府不同外商发生直接接触,而是由行商作为中介,代清政府向外商传达命令规定,代外商向清政府转递他们的书信、请求,“凡夷人具禀事件,应一概由洋商代为据情转禀,不必自具禀词”[2]。《粤海关志》详细记载了具禀程序:“必须赴总督衙门禀控,应将禀词交总商或保商代递,不准夷人擅至城门口自投”,“若事属寻常,行商并未拦阻不为代投,及不应具禀之事,该夷人辄行逞刁违抗,带领多人至城门递禀者,即将该夷商贸易暂停一月,不准买卖货物,以示惩警”[3]。因一般贸易事务引起的纠纷,外商应到粤海关衙门投诉;一般交涉事务,应到澳门同知、香山县丞等衙门投诉,按照一般程序审理。例如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四名意大利传教士由澳门进入广州前往内地秘密传教,携带书信被清廷缴获,乾隆朝教案因此爆发,传教士、涉案官员和十三行商皆受到严厉处罚[4]。
      19世纪中期,为满足英国与中国之间信息传递及在中国境内中转的需要,英国商人在往返中国的英国商船上设置了信箱,负责邮件的运输,驻广州英国商馆负责信函的收集、中转和分发。1834年,英国商务监督Napier(一般翻译为律劳卑,下同)在广州英国商馆开办了一间最早的英国邮局[5]。这间邮局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和邮权,是非法的,因此只能在英国商馆中秘密存在。也因为律劳卑对中国主权的侵犯,两广总督卢坤“传谕天朝定例,除在粤贸易大班等夷商之外,非奏奉谕旨,不准进省。该夷目查理贸易事务,应即在澳门居住。如欲进省,应告知该商等,先行具察,本部堂驰驿入奏,恭候奉到大皇帝谕旨,再行饬遵”[6],下令停止与英国的贸易,撤退通事、买办、仆役,驱逐律劳卑离开广州,律劳卑被迫退回澳门后病故。这个事件称为“律劳卑事件”,被英国政府视为极大的耻辱,成为英国朝野鼓吹发动鸦片战争的催化剂之一[7]。
      鸦片战争后,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英国政府立刻在香港设立邮局[8]3738,随即派驻各通商口岸的英国领事为英国邮局的代理人,领事馆成为邮局处所所在,每个领事馆为发往香港的信件保持一个邮箱。其后,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第四款第一条规定:“大英钦差大臣并各随员等,皆可任便往来,收发文件,行装囊箱,不得有人擅行启拆,由沿海无论何处皆可送文。专差同大清驿站差使一律保安照料。”这就使英国侵犯中国邮权的“客邮”得到了条约的掩护。至1868 年,英国已经在广州、福州、汕头、宁波、厦门和上海等地设立了六个“客邮”机构。
      英国在中国设立的邮局中,广州英国邮局占有重要地位。1856年10月,英国以“亚罗”号事件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1857年底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城,要求在广州沙面建立新的商馆区[9]。1861年9月,英国与两广总督劳崇光签订了《交换沙面英租界协定》[10],英国邮局设在沙面英国领事馆内,在沙面域多利酒店设有邮政代办所,设信箱收寄邮件,随后英国政府将邮票提供给了领事馆及邮局,使客邮功能进一步完善[11]。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也在沙面竞相设立邮局,从此沙面成为西方国家“客邮”在广州的大本营。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变化中,《在广州的十四个月》书中反映了1877—1878年间广州与英国的书信往来已经非常通畅,信件可以根据邮寄人的要求在指定地点领取,因此格雷夫人途径香港领取信件后回信称:“能够接到您(妈妈)和其他朋友的信,真有说不出的高兴,为此,请给朋友们转达我们最温馨的谢意。这些信和我们一样,都在同一天到达香港。信都保存在邮局,而没有直接寄到广州。”[12]7格雷夫人居住在广州沙面后,会定期收到从英国寄来信件的通知[12]169172。在广州居住的14个月中,格雷夫人给家人写了44封游记性质的信件,她还给母亲写了另一套私人事务的信件,此外还有大量写给朋友的信件和收到同样数量的来信,反映了“客邮”在广州乃至中国已从以往的秘密状态而变为公开。

    推荐访问:发展 在广州 年客邮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