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试论供给侧结构改革市场及微观主体作用

    时间:2021-01-10 04:01:2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主要通过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阐述,提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应避免的几种倾向,在加强政府监管的同时,充分发挥企业等微观主体的市场嗅觉作用,通过运用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这两只手,落实好国家的供给侧改革政策。
      关键词:供给侧 改革 宏观调控 市场主体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用改革的办法增加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达到供给与需求的相对均衡,提高经济发展活力,突破经济发展的中等收入陷井,推动我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这是我国在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适应国际金融危机推动经济发展创新,提升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但是,在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部署时,我们需要充分认识我国经济所面临问题的复杂性,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刻内涵,做好各方面的政策配套措施,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两只手”作用,避免执行过程中出现过大偏差。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得到了近乎于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迅速融入了全球贸易体系,经济总量不断超越很多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经济大国。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中国特色社会市场经济的转型,没有照抄照搬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而是根据中国国情,始终把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作为经济改革的重心,实现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与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的有机结合,理顺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调动了各种资源和要素的积极性,使得我国经济治理体系更具优势性,获得了改革的经验。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引发了房地产投资热潮,房地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带动了钢铁、水泥等行业的发展,给实体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挤出效应,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调控经济发展模式,房地产等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步放缓,在国外需求下降和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双重因素作用下,大宗商品如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产能过剩问题突显。另一方面,出国旅游人员疯狂抢购国外商品屡见报端,国内对于国外高端和优质产品的需求,不但没有下降,反而表现为需求不足。这些问题的产生,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主要表现为无效和低端供给过剩,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经济结构问题特别是创新能力问题成了新发展阶段决胜的关键因素,必须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培育新的发展动力。
      二、供给侧结构改革应避免几种倾向
      (一)避免过度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忽视市场主体行为
      进行供给侧结构改革主要目标是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处置僵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增加有效和高端供给。那么,什么样的企业是僵尸企业?什么样的产能是过剩的?过剩产能去多少合理?这些问题,有些容易界定,有些是难以量化和界定的。因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但更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否则,去僵尸企业、去库存,可能就会去过头,由供给过剩导致供给不足,不仅达不到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效果,反而引发新的问题,新的矛盾,甚至造成新的浪费。应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利用微观主体对市场的嗅觉,根据市场的需求配置生产要素,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避免过度强调市场,忽视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众所周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得利于市场活力的释放和微观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但在唯GDP目标指导下,政府对企业等微观主体的干预过多,致使钢铁、电解铝、煤炭、建材等方面的过剩,引发供给方面的结构性矛盾。但不能以此而否定政府调控的作用,恰恰相反,要更加重视政府在整个改革中的关键性作用,只有发挥好政府“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我们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才能取得成功。当然,不是鼓励政府在供给侧结构改革中要多做,而是政府要加强监管,确保和维护公平竞争的环境、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市场的有序运转;不是由政府主导去消灭产能、增加高端供给,而是在政府监管下让市场去淘汰产能,使无效和低端的生产要素转换到有效和高端产业中以促进经济的有效增长。应更多地采取市场手段和经济手段,尽可能减少行政手段,这既能增强市场信心,又能显著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三)避免分开看待供给和需求
      因需求和供给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离开需求谈供给和离开供给谈需求都不全面,有买就有卖,有收入就有支出,有供给就有需求。供给侧是生产和提供产品的活动,即实体经济体系;需求侧是形成购买力的活动,即货币经济体系。当前,我国不是需求不足,而是需求随着经济发展变化了,供给没有与时俱进,实则有效供给不足,导致需求外溢,消费能力外流,结构失衡、供需错配才是深层症结。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辨证认识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管理的关系,但主次要分明,要把改善供给作为主攻方向,防止经济比例关系失调,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供给侧的创新升级,促进经济长期增长。
      三、用好“两只手”,充分发挥市场和微观主体作用
      从根本上讲,要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效,关键是在发挥好政府作用和加强监管的同时,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一)依法依规完善配套措施
      在宏观管理上引入供给侧调节,对法治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政府权力的规范提出更全面和深入的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较总需求管理更为深入、更为具体,若对其权力缺乏民主监管和法制约束,政府在扩大权力的同时面对市场,极可能产生普遍且严重的“寻租”,加剧腐败,使资源配置不再根据市场竞争效率准则,而是遵循寻租准则,既无公平,也无效率。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矫正以往过多依靠行政配置资源带来的要素配置扭曲,要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严格遵照国家政策规定, 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优化公共服务,营造更加公平、透明、良好的市场环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荐访问:微观 供给 试论 主体作用 改革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