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大合肥准备好了吗? 准备好了吗英文

    时间:2020-03-31 07:40:1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如何提升大合肥的文化穿透力?如何塑造出与大城格局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如何进行制度创新?如何增强人才吸纳力……当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持续不断地撞击着人们的思维时,我们不禁要问:大合肥准备好了吗?      2100万元!   合肥市规划局发布招标公告,向全球征集“金点子”,招标的项目是“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及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与旅游发展规划”,重点是做巢湖规划。这样的大手笔,在合肥城建史上是史无前例的。类似合肥这样,对整体城市空间规划方案进行国际招标,在全国省会城市中都是很少见的。   向全球招标城市规划,实际上不仅是一种设计理念的展示,更体现着一座城市的功能布局和发展方向。对此,北京大学教授萧国亮认为:“合肥只有站在国际一流视野,超前规划,才能避免成长的烦恼。如果说建房子是百年大计,那么建设一座城市就是千年大计。”   尽管最终的方案还未确定,但怎样在建设特大城市的过程中不再重蹈“大城市病”的覆辙?如何提升大合肥的文化穿透力?如何塑造出与大城格局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如何进行制度创新?如何增强人才吸纳力……当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持续不断地撞击着人们的思维时,我们不禁要问:大合肥准备好了吗?   “城市味道”   “一个城市的气息,其实是一个城市的精气神。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的气息,想必是爱上了这个人;一个人喜欢一个城市的气息,也一定是深爱着这座城市。合肥这座城市的气息,是一种向上的气息,是人间烟火的味道。”这是作家苏北的散文《合肥的气味》的结尾。   从2011年起,合肥进入“环湖通江”时代,由此拉开1000万人口特大城市的框架。在这个过程中,合肥所能体现的城市味道将会是什么?让我们从两个省会城市的经济数字变动说起。   2011年前三季度,从合肥地区经济总量角度来看,排在合肥前面的是西安,地区生产总值是2501.9亿元,仅比合肥高出55亿元,但合肥的增速为16.2%,高出西安2.5个百分点。按照这个增长趋势计算,合肥2011年全年经济总量将会赶超西安。   但如果往深层次考虑,就会产生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虽然地区生产总值超越西安了,但合肥真的就能超越西安了吗?   西安作为中国最具世界知名度的大城市之一,其独特的城市基因,在整个中国甚至全球城市中,都具有特殊概念。首先是城市地位的认同度。西安是整个西北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城市认同上,不管是兰州还是西宁,都把西安作为中心,在陕甘宁、青海乃至新疆等多个西北省份,都公认西安是中心。相对来说,现阶段的合肥在泛长三角、中部地区都还不是名副其实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还远不及西安在大西北地区的地位。   其次在对外知名度上,西安作为中国汉唐盛世的首都,其千年帝都的全球知名度,是合肥无法望其项背的。而在文化标识度上,西安更是远超合肥。一座城市的经济体量可以在5年或10年时间里实现跨越,但城市竞争最后的王牌是城市软实力,靠的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穿透力。安徽省文联副主席潘小平告诉《决策》:“大合肥一定要具有文化的大格局,要有一系列标志性的信息,目前在省会城市中,文化识别度最高的是成都。就像龙应台曾讲过的,城市化进程中要保持个性化的面貌,要有‘城市的人格’。”   由此可见,大合肥在实现经济数字赶超的同时,更要思考数字背后,到底需要什么?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来合肥参加2011市长论坛时,专门为合肥发展支招:“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能保存更多传统的东西,城市的附加值会越来越高,欧洲城市的附加值普遍高。很多人会认为现在保留需要很多钱,但从未来二三十年来看,这是一个长线投资。”   最近,北京某媒体的一次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有75.7%的受调查者认为,地方政府讲好自己的“故事”很重要,“会讲故事”是提升政府软实力的必修课之一。在全媒体时代,合肥准备好怎样“讲故事”了吗?或者说,在招商推介大合肥时,“大”的内涵与外延分别是什么?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的“新”又体现在什么地方?正如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杨重光所说:“不论经济总量有多大,如果结构是失衡的,生产方式是落后的,那么这座城市无论如何也称不上是现代化城市,或基本实现现代化。”   一个小小的对比,也许就能看到合肥“讲故事”的真实一面。“气吞吴楚,影动星河”是500年前明朝诗人对巢湖中庙的盛赞,已经镌刻在庙墙上。凸起于凤凰台上的中庙有诗有故事,并不逊色于武汉黄鹤楼的“极目楚天舒”和南京阅江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也能胜于南昌滕王阁的“秋水共长天一色”。但就目前的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来看,巢湖岸边凤凰台上的中庙,还未能像凤凰一样一飞冲霄汉。   而恰是在这些故事的背后,传递出了合肥这座城市的味道,进而体现着一座城市的“魂”。   “大城之魂”   在散文《风景盈窗》中,作者潘林松从自己家的一扇窗户和办公室一扇窗户的景色变化中,勾勒出一座城市发展的痕迹。“见微知著,管窥大千。凭窗眺望,满目风光。”在潘林松的眼中,分明看到的是“一个城市的新梦想和大未来。”一座拥有大未来的城市,必定是具有精气神的城市。换句话说,大合肥要构建特大城市格局,就要有一种大精神。   那么,最能体现大合肥味道的精神特色和定位又是什么?   安徽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孙自铎告诉《决策》:“城市特色定位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准。合肥是由一个中小城市逐步发展起来的,靠的就是不断改革探索的创新精神,才实现了飞跃,创造出合肥速度。”同样,合肥市政协副主席盛志刚也认为:“大合肥影响力的一个核心体现,是创新出新的样本,能提供全国城市发展的优秀经验和做法。”实际上,当“合肥模式”成为全国样本的时候,合肥的影响力才能真正竖立起来,这尤其需要创新。   在采访中,大家也都普遍认同,创新将会是大合肥的最大特色。当然,体现合肥“大城之魂”的创新包含有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更有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城市管理创新等,是一种“创新簇”的概念。而要实现创新,就需要城市文化的容纳力,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对此,潘小平分析说:“由于合肥地处长江淮河过渡带,文化上相互交融,造就了合肥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和多元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特性也为合肥创新提供了基因。   但我们也要认识到,“与合肥周边相比,南京、武汉、杭州、徐州、洛阳、西安,以及南昌、郑州都有作为区域中心的绵长历史,只有合肥在作为省会之前是没有区域中心历史的,合肥只是个县城,或者是州府所在地。”潘小平对《决策》分析说,“所以建设大合肥特别要克服狭隘的县城意识,认识到合肥处在区域中心地带,不仅地域大而且需要合肥人有精气神。”   与创新直接相关的,就是开放。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仅仅依靠合肥自身的资源是无法实现的,这就需要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知名区域经济专家陈秀山认为:“开放的观念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尤为重要,现在要面对的是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一定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开阔视野,具备更高的眼光、更开放的观念、更务实的作风,从而形成卓越的领导能力。”   从本质上来说,这些都需要合肥构建起区域性特大城市的人才因素。在竞争力钻石模型中,人才是创新所需要的核心要素。那么,未来大合肥的人才吸纳力准备好了吗?   现代人才观   从2011年春节到2011年12月1日,梳理《合肥日报》与合肥政府网的公开报道会发现,包括“2011中国市长论坛”在内,全国各地党政代表团来合肥考察学习的一共是33次。从表面上看,合肥在某些方面创新出经验,值得关注学习,同时也反映出合肥有底气、敢于表达和展现自己,这是最近5年来的一个显著变化。而在太原市的党代会报告中,专门拿出一段来论述合肥,这在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  归纳引起变化的因素,会有很多,但最根本的变化是人的改变。因此,长期研究合肥路径的许根宏告诉《决策》:“人才是发展的根本,合肥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急需树立现代人才观。”对于大合肥来说,成功的案例有很多,“凡是能够敞开胸怀广纳人才的城市,就能不断推出创新成果,深圳就是极好的例子。”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孙久文认为,“未来大合肥在发展中要敞开胸怀,广纳人才,构建人才资源高地。”   具体来说,合肥特大型城市的人才要素中尤其关注两大群体:一是干部队伍,二是企业家。许根宏认为,大合肥的规划能否落实,制度创新能否持续,关键因素是人,人的因素中最关键的是干部队伍。干部队伍又可分为三个不同群体,首先是具有战略眼光、综合素质高、能够引领特大型城市发展的专家型决策者;二是具有战略管理能力和战略执行能力的中层领导,主要是县市区党政一把手和党政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三是执行力强大的基层公务员队伍。“从合肥市‘十一五’时期发展的经验来看,干部队伍起着关键作用。”许根宏分析道。   再深入到城市经济发展内核来说,企业家队伍才是最关键的。程必定告诉《决策》:“分析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企业资源是核心要素,包括企业的数量、企业家群体的数量、高素质的熟练工团队、支撑企业发展的软环境四个方面。只要是企业家群体庞大的地方,经济发展一定会好。”从实践来看,经济先发地区的深圳、宁波、青岛、杭州、无锡、佛山、晋江、义乌等城市,都实现了企业、品牌与经济的互动。   对于企业家的卓越推动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在2011年徽商论坛上发表演讲认为:“创新的历史,表现为以企业为主体、以企业家为核心。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但创新的灵魂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创新的原动力所在。”李伟还以世界品牌500强为例,呼吁企业家精神。在2010年世界品牌500强中,中国企业仅有17个,美国有237个,由此,李伟说:“一个缺少世界级企业家、缺乏企业家精神,缺乏国际大品牌的国家,能称得上世界强国吗?”国家宏观经济如此,城市竞争力更是如此。   在深圳,有任正非、马化腾、马蔚华、王传福、王石;在青岛,有海尔、海信、双星、青啤;在晋江,有30多家上市公司。企业家群体的星光熠熠,更加衬托出一座城市的灿烂。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合肥一直缺少知名企业和企业家,在2011年中国企业500强中,合肥只有5家上榜,且都在100名之外。在数量上与周边的杭州、南京不在一个梯队,比同在中部的武汉、长沙、郑州还要少。在长沙,“世界工程机械之都”有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三剑客”;因为有思念、三全、白象等食品产业集群,郑州提出打造“中国人的厨房”,而合肥的城市概念性设计又是什么?另一方面,到目前为止,合肥还没有一家企业闯入世界500强,而武汉、郑州都已出现。   从综合因素来看,创新、人才与城市之间,是互动互促的。大合肥的城市味道需要创新,创新需要人才支撑;而只有独特的城市味道,才能吸引人才,进而推出创新。三者之间只有进入正向的良性循环,大合肥才能真正底气十足。而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合肥在产业、观念、体制、政策、规划等方面补齐区域性特大城市发展的“木桶短板”。   如何才能实现?采访中的普遍看法是,“合肥需要来一场思想大解放,需要来一次制度大革新。”    (感谢合肥市人民政府对本次策划的大力支持。)   

    推荐访问:合肥 准备好了 大合肥准备好了吗? 合肥美术高考准备 安徽美术高考考几个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