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窥探成功学]成功学

    时间:2020-03-14 07:20:4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美式成功学   1932年的纽约,柯立芝所夸耀的“永久性的繁荣”早已荡然无存,他留给继任者胡佛的是一个衰败的国家。曾经是繁华之都的纽约市到处都是排队等候领救济食品的失业者和高喊“五美分擦一双”的鞋童。不少男人为了维护在妻子面前的尊严,每天精神抖擞地出门之后,却只能在咖啡馆要一杯五分钱的咖啡,再用赠送的开水混合赠送的番茄酱自制一杯番茄汤骗骗自己的肚子,然后为当天家里晚饭的来源大费脑筋。
      在这个被美国人称为“历史上最惨的一年”中,就连成功学专家的日子也不好过,拿破仑・希尔失去了刚买不久的庄园,另一位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也面临着破产。
      随着美国经济触底反弹,饱受危机折磨的人们对于成功有了强烈的欲望。卡耐基在1936年出版的《影响力的本质》成就了他本人百万富豪的地位。当时有多少美国人因为卡耐基的书重新振作实在是无法考据了,但至少卡耐基让自己在那个极端不景气的年代成为传奇。
      1933年,拿破仑・希尔接到了美国总统罗斯福请他加入国家复兴计划的邀请。令人敬佩的是当时生活颇为拮据的他只象征性地收取政府每年1美元的报酬。他带给美国的是那段时期罗斯福最得人心的“炉边谈话”中的一些发言稿和总统那句鼓舞人心的名言:“我们唯一的恐惧就是恐惧本身。”他的《思考致富》一书中直到今天仍然被提及的成功故事和激励法则,让渴望成功的美国人找到了激情释放的方向,销量多达100万册,更是成就了他成功学大师的地位。
      但是卡耐基也曾经饱受批评,被质疑他描述的“通往卓越的捷径”或许是空中楼阁。卡耐基诚恳地回应:“我所赞同的理念并不是我独创的,而是从苏格拉底、雀斯特费尔、耶稣那里偷来,而把它们放在一本书里的。”卡耐基指出了摆脱平民阶层的捷径:“人们最需要的是知道如何与他人相处。”模仿以往成功者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按照一条一条的方法迈向成功。卡耐基非常看重和谐的人际关系,正是这种人际关系带来的温情与和善实实在在地抚慰了当时美国民众因为压力而越来越暴躁的情绪,缓解了因为经济危机带给人内心世界的无力、迷茫造成的焦虑。
      来到东方
      在上世纪末那个传奇的年代,加州青年史蒂夫・乔布斯和他的苹果公司迎来了第一次辉煌;比尔・盖茨奇迹般地创立了直到今天仍然岿然不动的庞大微软帝国……草根起家、新富辈出的时代,让美国人看到了更多的成功可能性,也更加渴望成功。借助着这种对成功的渴望,卡耐基的后辈们将成功学推到了巅峰。
      当时的成功学大师安东尼・罗宾斯,曾是个没有学历、没有背景的社会底层青年,原本应该像一摊烂泥般彻底腐烂。但他凭借着改变自己生活的强烈愿望居然成为富豪。如此榜样,让美国人意识到,原来人不需要拥有盖茨和乔布斯那样的天分或学识,也能成为富翁。
      就是这个传奇的安东尼・罗宾斯改变了拥有相似经历的陈安之。在听过这位成功学大师的讲座之后,陈安之决定参加安东尼・罗宾斯公司的讲师招聘会。虽然他连自己姑姑公司里电脑推销员、会计、送货员这样的工作都没能做好过,但是近乎狂妄的自信让这个黄色面孔的青年成了那次招聘中唯一被录取的人。陈安之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成为公司中业绩最好的讲师之一。强烈的成功欲望使得陈安之并不甘心生活在安东尼・罗宾斯的光环之下,他在1991年从公司辞职开始自己创业,并且在几年之后将美国的成功学带回了中国。
      当时的中国青年正处在对未来的困惑迷茫中。激励人心的美国式成功学经过日本的亚洲化发展来到中国。人们第一次听到卡耐基的名字,第一次看到陈安之激情四溢、煽动性十足的演讲。干柴碰到烈火。迷茫而激情的中国青年在善于激励和催眠的成功学那里找到了人生的目标,成功学找到了一片肥沃至极的、未开垦的处女地,并且在上面疯狂地生长。
      陈安之达到了事业的高峰:每小时的演讲费高达1万美金,“超级成功学”和“超级说服力”培训班每人两天学费4800元,“总裁培训班”每人3天学费18000元……短短几年的时间里,陈安之身价过亿。
      中国开始涌现大量的成功学大师、成功学书籍。在这个起飞的古老国度里,成功学发生了变化。
      在中国变异
      当成功学进入中国后,处在社会变革期的浮躁和渴望快速致富的欲望被中国的成功学“大师”们过分地放大后功利性地“放在一本书里”,使中国式的成功学相比于它在美国的老师演变出了诸多的不同。
      首先是成功的简单化。
      在某个时间里挣到多少万、没有多少万就是失败的人生……与将目标放在改变自身的美国成功学不同,为了吸引眼球更因为“大师”自身的浮躁,中国成功学把成功的标准简化成了一个个赚钱的数字。看过各种成功学书籍、听过成功学演讲后,你会觉得自己的人生似乎就是为了达到某个数字而存在。
      当随便在网上复制粘贴十几万字的成功案例、起个煽动性的标题就能出版卖钱时,“大师”不再效仿拿破仑・希尔穷二十多年的时间拜访成功人士,认真分析他们成功的经验后出书立传;当找些空洞无物的概念站在讲台上激情澎湃一番就能激发众多渴望成功的信徒时,“大师”不再像深谙心理和演讲之道的卡耐基仍在不断失败中汲取经验,不断完善他的成功理念。
      拿破仑・希尔在《思考致富》中界定财富与成功的关系:“如果我们把致富当成成功的全部定义,那生活就索然无味了。”
      其次是将人生二元化。
      拿破仑・希尔强调正确面对失败,他对于失败的定义是人所遇到的挫折和打击。
      中国式成功学将失败变异为拥有财富之外的一切生活:“人生只有成功和失败这两种结局。”丰富多元化的世界被简单地划分为成功与失败的二元世界,是异化了的中国式成功学的特点之一。在这种观点中:成功者是荣耀的,可以尽情享受财富、掌声和鲜花;而除了成功者之外的一切人都是失败的,他们必须通过学习成功学去改变这种失败的命运。其实这并不完全是中国式成功学造成的,从古就弥漫“成王败寇”思想的整个社会风气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们对于成功的定义是如此容易被标准化,通往成功的方式和途径也是如此容易被标准化。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成为这样或者那样的人,却绝少有人告诉我们如何成为自己。有着这样的受众,又怎么会不催生出如此的成功学理论?在这种理论氛围之中,成功的定义被垄断,你的人生似乎就只有走向他们所指的那条道路,除此之外再无意义。而标准化的成功目标,也催生了标准化的成功模式。似乎所有的成功都是可以复制的,你只要照着成功者走过的道路再走一遍,就能同样到达成功的彼岸。
      可是成功真的能被复制么?洛克菲勒以私人公司垄断美国石油的成就,只怕是再不会有人能够复制得了;比尔・盖茨之后,再无人能创立如微软般的软件帝国……每一个成功者所拥有的不仅仅是可以复制的行为方式,还有无可再现的时代背景和瞬息万变的机遇。倒是诸多成功学“大师”的成功范例不断在被重复,毕竟世上从不缺少渴望成功而病急乱投医的人。
      我们并不是否定成功学中所推崇的那些成功法则,就像前面卡耐基自己承认的那样,成功学只是将一些常理综合而成的理论组合。按照这些法则改变自己确实能完善个人能力,但这只是成功之前的必要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光完善自己自身的个人能力并不能越过现实直接抵达成功的彼岸。更何况人生本应该是多元化的,我们应该为那些努力争取财富的人喝彩,同时也应该包容更多其他的成功定义。
      最后是缺乏底线。
      卡耐基一向推崇和谐的人际关系,他曾经说过:“在人生的道路上能谦让三分,即能天宽地阔。”可是在中国那些披着成功学外衣的激励课程、销售讲座甚至是如病毒一般的传销,都在声嘶力竭地教人们为了迅速致富而突破自己的各种底线。
      陈安之在演讲时曾自豪地说过他的员工会在公司把推销课程的电话打到凌晨两点,还洋洋自得地对电话那头的老板说:“如果你的员工都能像我这样拼命,你何愁不赚钱?”在如此疲劳轰炸的推销之下,只怕有不少人是为了耳根清净而被迫接受的。而曾经是中国成功学不断推崇的偶像之一的唐骏,更是在爆出学历门之后还大谈:“你欺骗一个人没问题,如果所有人都被你欺骗到了,就是一种能力,就是成功的标志。”更为令人担心的是,还有不少人支持唐骏的这种言论。这不能不说是浮躁的成功学和社会风气联手造成一部分人的道德底线模糊。
      陈安之有一句名言:“要成功,先发疯,头脑简单往前冲!”从成功学进入中国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这匹被异化了的脱缰野马正是在发疯一样地往“钱”冲着。骑在这匹野马之上的“大师”们一路是赚了个盆满钵满,却留下了众多信徒在“成功学”打造的“捷径”之中看不到成功的终点。

    推荐访问:窥探 成功学 窥探成功学 窥探 窥探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