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教育经济学分析|大学生网购行为经济学分析

    时间:2020-03-02 07:20:3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已经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利用教育经济学中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教育的供给与需求理论和行为经济学理论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这样一个热点的社会问题,并提出了一些针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劳动力市场划分;教育供需;行为经济学;对策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近年来,毕业生的总体就业形势是比较艰难的。据教育部统计,从2002年开始,高校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人,较上年增加了27.1万人,增幅达23.1%。2003年有212万大学毕业生,2004年超过250万人,普通高校毕业生2005年为338万人,增幅达到21.4%,毕业生总量为扩招前的2.9倍。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然有100万没有找到工作。2008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前景堪忧,毕业生待就业人数在600万人以上。2009年高校毕业生611万,加上前些年未就业的大学生,大学毕业生待就业人数将达800万以上。①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从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看
       一般来说,劳动力市场可以划分为一级劳动力市场和二级劳动力市场。一级劳动力市场提供的是大企业、大机构和大公司中的工作岗位,报酬较高、有很大的发展机会。相反,二级劳动力市场则更多的提供的是小企业、临时性的工作岗位,报酬较低且不稳定。
       这种二元的劳动力市场划分在我国也是现实存在的。从经济人的立场考虑,大学生为了追求最大化的自身利益,自然会争取进入待遇优厚的一级劳动力市场而不愿意考虑条件相对较差的二级劳动力市场。因此,沿海发达地区以及大型国企、外企、事业单位成为了大学生选择工作的首选。即使在就业市场低迷时,一些大学生宁肯不就业也不愿意到西部地区工作。但是,尽管毕业生数量大幅的增加,较发达地区对员工的需求量却并没有大量增加。反之,一些比较热门的行业对员工的需求已逐渐趋于饱和,毕业生的供给大于需求,就业也就自然相对困难了。
       (二)从教育的供给与需求看
       教育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其主要体现在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与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的矛盾。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每年以较高的速度急剧增加, 而国民经济增长对就业岗位的增长幅度却较小,造成高校毕业生供过于求,大学生就业难度增大的局面,这是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最根本原因,也是最主要矛盾。
       (三)从行为经济学看
       行为经济学是以人类行为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立足于人的行为,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对个体和群体在做经济决策时动机、态度和期望等行为特征进行规律性的研究。②在不确定性的条件下,每个人在面对复杂问题和情境时都会采取捷径来进行决策,决策是一个结构化和连续性的过程,因而决策的非理性是正常性存在的。行为经济学是建立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的,认为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行为决策的过程中,都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产生认知偏差。
       大学生就业中的非理性研究主要体现在大学生过度自信方面。心理学研究结果发现,人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对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概率估计往往会过于自信。过度自信会导致人们高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低估其面临的风险,夸大自身对整个事件的控制能力,因而使决策产生偏差。大学生把个人价值最大化作为其追求目标,还会追求受人尊重、高效益部门、待遇优厚以及扬名的机会等等。再者,大学毕业生受从众心理的影响,还存在基于信息、报酬及声誉的“羊群行为”,这同样会影响大学生在就业选择过程中做出的决策。
       三、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研究
       充分就业是保障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否能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影响地方经济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也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国计民生。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不可回避、迫切需要的问题。
       (一)各级政府要从政策上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工作,进一步完善毕业生的就业制度、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建设等方面。由于就业渠道不畅通,人事管理制度依然有较强的计划体制色彩,造成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到限制,无法顺利进行人才的招聘。政府有关部门鼓励各类企业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就要为其提供便利的条件和相应的服务。对企业跨地区聘用的高校毕业生,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有关的人才政策,取消落户限制,使用人单位、高校、大学毕业生在人力资本交易中都能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
       (二)严格控制高校扩招速度及规模,提高其办学质量。高等教育应当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如果只是一味追求扩张规模,教育投入和发展速度不成比例,会使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发严重。因此,各高校应充分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效控制招生规模,按照社会发展方向设置专业,把握社会实时经济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适应市场需求。高校教育质量提高了,能有效消除结构性失业。
       (三)加强高校办学自主权、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实践证明,单纯依靠政府的管理措施,离开教育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去解决大学生供求结构性矛盾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大力推进教育体制的改革,加强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使其真正走向市场。同时,高校应该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专才与通才平衡,使两者互相调剂,相辅相成。在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问题上,高校必须切实重视就业咨询与指导工作,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社会需要和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同时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自己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③
       (四)大学生应加强自身锻炼,提高综合素质。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能更好的应对这种局面,首先,大学生应摆正心态,认真分析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职业定位,努力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其次,大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利用大学空余时间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培训等,增强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再次,提高自身沟通能力,增强团队合作能力,着重提高自身在外语、人际交往、沟通协作等方面的能力。最后,大学生必须转变就业观念,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多,人才流动性加大,就业形式也更加多样化,择业、就业可能伴随一生,因此大学生要树立大众化就业观念。均衡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毕业生要有面向西部的就业意识,从大局出发,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发挥自己的能力。相信无论在哪里,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做出一番成绩。
       总之,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稳定的重中之重。政府应制定相应的就业政策,开发就业岗位,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提供就业服务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优化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更关键的是,大学生自身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利用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优势,形成以政府促进就业为动力、以市场调节就业为基础、以劳动者自主就业为主导的就业机制,逐步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从而使大学生为实现小康和国家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岩松.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C].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8).
       [2]赖德胜.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人力资本投资效应[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4).
       [3]赵丽霞,单联娟.关于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与创业意识形成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5).
       [4]薛求知、黄佩燕、鲁直、张晓蓉,行为经济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79-83.
       [5]张波,朱晓辉.大学生就业现状的问题探析及政策建议[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5).
      
       注 释:
       ①陈岩松.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C].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8).
       ②薛求知、黄佩燕、鲁直、张晓蓉,行为经济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79-83.
       ③赵丽霞,单联娟.关于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与创业意识形成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5).

    推荐访问:教育经济学 就业问题 我国 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教育经济学分析 大学生就业经济学分析 大学生就业歧视经济学分析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