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初中语文课本电子版 [于初中语文课本中学写作]

    时间:2020-03-02 07:18:3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初中语文教材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为初中生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无论是选用课文已经采用的素材进入自己的写作,还是变课文主旨为写作素材,或是锤炼加工形成文段,从课文学习文章的结构章法,组织文章编排,从课文中学习环境、人物、语言等描写方法,学习写作技巧,在语文教材中学习写作都将事半功倍。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本;作文素材;结构;写作技巧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4-0252-02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书中举出来的例子。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先生讲的“语文教材”主要指教科书中的文质兼美的选文,而不是指课本本身,因为教科书还包括练习系统、知识与能力系统、写作系统等。叶老的话告诉我们,语文课本中的选文对学生写作和作文教学可以起到示范作用。因此,我认为,结合课文,就地取材地指导学生写作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一、选用课本选文中的素材
      初中教材的选文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可供选择的素材,这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庞大的素材库。首先,语文教材选文中大量的经典格言、诗词名句是我们立论、引论的素材,如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真挂云帆济沧海”,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其次,初中语文课本选文中不少讲述的故事或立论的事例也同样是我们写作的素材。如课本中介绍《巨人传》时讲到的贝多芬在生命的末期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米开朗琪罗直到临终前几天还整日站在雕像前创作,终于留下了传世的杰作,托尔斯泰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下定了摆脱贵族生活的决心,这就是我们讲述通过自己的辛苦努力与坚持不懈而成功的论据。再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中列举的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这就是不断质疑,不断创新而有所成就的案例。
      二、化用课本选文主旨为写作素材
      初中语文教材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其文章主旨本身就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的素材与主旨。如苏教版九年级教材李森祥的《台阶》一文,一方面“表现父亲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坚忍不拔、不知疲倦的精神,也暗喻了中国农民人生的奋斗过程”;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父亲”筑造新房、建造台阶的经历中去思考“学会生存”,学会在今天这个现实世界“栖居”,特别是要学会为自己的生命定位、定向,保证自己在相应的空间有满意快乐的生活。人是给自己活着的,不是活给别人看的。不要盲目地去追求不适合自己“高”的生活,就像文中的父亲,耗费了大半辈子的精力,造了一座高台阶的新房,但这并没有给他带来理想中的快乐,反而是尴尬、衰老。无论坚持不懈的追求,还是对于生活的思考,都可以成为学生作文的主旨;而父亲的故事,则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
      又如《游褒禅山记》一文,通过游褒禅山的过程与感受,来说明“做大事必须要有志向、毅力和外物帮助”,因为文中强调了“不随以止”和“物以相之”。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能结合王安石写作此文的背景和心境可以看出,他是借记游来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作者认为游“平夷”的前洞太平常了,就如他在地方做官,虽也能造福一方百姓,但影响有限,不能成就伟业,而“愈深、愈难、愈奇”的后洞虽然艰险,那里却如巍巍朝堂,虽然危机四伏,但可以实现自己的宏大政治理想即身居高位,进行大刀阔斧的政治改革,使北宋国富民强。这两个方面也都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的主题与素材。
      三、学习课本选文的篇章结构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选文都结构精细,是我们学生习作效仿的好范例。文章的结构主要是指各部分内容的组织、配合,包括开头和结尾与主体部分的展开,各个部分的层次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过渡和照应等,写文章必须合理地安排好文章的结构。
      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就是首尾呼应的佳作。开头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既能使文章围绕“背影”这一中心自然展开,又能吸引读者阅读下文。文章的结尾再次强调了“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样写不但与开头呼应,而且能帮助读者更深地理解题旨,体会作者的感情。这样的文章结构在教学中也能便于学生模仿。这种首尾呼应的文章往往是我们写回忆性记叙文常用的结构方式。
      课文范本的材料取舍、详略安排、次序安排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如《枣核》一文,作者详写旧时同窗在美国住地精心布置中国式花园,并要在花园中栽下家乡枣树的事,目的是为了具体生动地表现这位老人依恋故土之情。作者和这位老人的关系,老人托他带几颗枣核的事,以及老人在车站接他的情形等内容,不能不写,又不必详写,所以只做了简略的交代。每篇文章都有中心思想。要把文章的中心意思表现得鲜明突出,就必须分清写作材料的主次,选取那些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细地写,这些结构安排在初中语文选文中都有很好的表现,值得我们反复推敲、认真学习效仿。
      初中语文选文的结构方式也值得我们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中并没有直接写月色如何,恰恰写了月光的反面――物影。用影子的黑来反衬月光的明,用有限的空间表现无垠的范畴,在光影斑驳中仿佛白日的院墙界限全部消失,外在内心一片空明。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而复杂的情感在字里行间悄然流淌。《岳阳楼记》中以“异”为切入点,不但写出了相反相成的两种自然之美景,还写出了“喜”“悲”及第三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独立思考与情怀。《醉翁亭记》同以“乐”为突破口。这个太守与我们接触到的庙堂为官者有明显的不同,他没有儒家教条下的死板与清高,他没有向下俯视人群,而是随遇而安,快乐地平视生活,并融入其中,如鱼得水,这是一种以乐为主旨的聚心结构方式。
      四、从课本选文学习描写方法、表达技巧
      有了素材,只是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但作为文学艺术的独特性更在于怎么写,这就是文章的描写方法与表达技巧问题。高尔基说:“只有在掌握了文学技巧的条件下,才有可能赋予材料以或多或少完美的艺术形式。”因此,无论是教师的写作指导,还是学生的写作训练,其情感体验都要通过描写方法与表达技巧来落实,而初中语文选文在描写方法与表达技巧方面也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范例。
       初中阅读与作文以记叙文为主,其人物描写是最主要的。如《最后一课》中对小弗郎士进行了多次的心理描写,写出了他的心慌、诧异、难过、后悔,写出了他对老师的理解、同情和敬爱,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愤恨和对祖国的热爱――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把这个顽皮而又受到伤害的孩子写得真实深入。
      再如《我的老师》中对蔡芸芝先生是这样描写的:“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有十八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的一颗黑痣。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作者三言两语将就一个温柔美丽的女教师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同时,“温柔美丽”又是统领全文的主旨,全篇文章都是围绕这四个字展开的,真是辞约而文丰。
      再如《一面》中对于鲁迅肖像描写:“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这里写出了鲁迅的瘦而有精神的特点,很形象生动,既有外在形态的,更有内在精神的,真正做到了形神合一。
      郭沫若曾说过:“多读名人著作,而且对于某些作品还必须熟读、烂读,便能于无法之中求有法,有法之中求其化。”我们学生习作就是要多学习这些名人著作,学习他们的表达技巧、描写方法。
      五、学习课本范文的语言,让作文亮起来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初中语文教材课文都很优美,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范本,也是我们学生改变语言平淡、平庸、味同嚼蜡的良药。如乡愁是我们经常写的话题,但“愁”作为一个抽象物要具体表现出来,确实很难,但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则借助一个物体使之形象化。这是一个通过形象画面来写情感的技巧:日暮时分面对江面上弥漫的茫茫烟波,作者的愁绪油然而生此外作者的忧愁与眼波江上的水有相似之处那就是绵延不绝,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通过这种学习,我们在写景时就可以把景色与情感结合起来写,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再如《核舟记》中关于东坡和鲁直的描写:“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试想一下,在船头与好友共阅手卷,什么样的姿势最舒服,什么样的姿势最真实自然?各微侧,我们可以想见苏黄二人在欣赏画卷之时是自然而然的,以两腿稍微的有些弯曲来节省体力,可见王叔远的雕刻不仅仅是人物的真实刻画,更是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经验智慧却又高于生活了。而“各隐卷底衣褶中”“如有所语”就更值得人玩味揣摩了。我们知道好的作品绝不会把一切都表现出来,而是有藏有露,给人以探寻的乐趣。魏学�在欣赏核舟之时,一定揣摩那卷底衣褶背后的双膝必定靠近,而东坡又在和鲁直说些什么呢?以实带虚,由实而虚,实中见虚,就这个站姿,或者说魏学�观赏后对二人的外貌神态描写已经让人拍案叫绝。再看那个“抚”字,以手相触力不大为“抚”,苏黄二人关系之亲密,神态之自然,交流之欢悦呼之欲出,配上“如有所语”,实在是太精妙了,难怪魏学�开头对王叔远的评价是――奇巧人。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无论是变课文主旨为写作素材,锤炼加工形成文段;让课文已经采用的素材成为写作素材还是跟课文学习文章的结构,组织文章编排;从课文中积累描写方法,学习写作技巧,在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做有心人,认真把握教材,要有读写一体的这种意识,立足课堂,找准阅读与习作的结合点,通过训练这一道桥梁,巧安排,勤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内化,增强学生的语文意识,让教材这个“例子”成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桥梁。

    推荐访问:课本 初中语文 写作 于初中语文课本中学写作 初中语文写作技巧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