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共生视域下校企合作战略联盟机制研究】和谐共生什么意思

    时间:2019-04-16 03:28:0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校企合作的关键在于参与主体之间的互惠互利,而这种互惠互利的形成则取决于良性的运行机制。借鉴生物学共生理论,建立满足不同利益主体需求的合作机制,有利于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开展,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关键词]共生视域校企合作战略联盟机制
      [作者简介]张英杰(1984-),女,辽宁葫芦岛人,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规划与科研处干事,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辽宁沈阳110122)
      [课题项目]本文系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1-2012年度科研规划课题“利益诉求视域下建筑类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LZZ11009)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013-03
      校企合作是增强职业教育实践性、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校企合作的关键在于校企互惠互利,这种互惠互利的形成则取决于科学的校企合作机制。合作一方一相情愿是不够的,一旦缺乏相关利益链条的连接,校企合作就会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这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十分不利。因此,校企合作机制的形成关键在于将校企合作转变为行政部门、行业企业以及职业院校的自身需求,在一定共生环境中,建立一个紧密结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战略联盟机制,将由学校主导、以感情联络为主的浅层次合作转变为由校企共同主导、以依法依规办事为主的深度合作。
      一、校企合作战略联盟机制的内涵
      机制是以一定的运作方式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使它们协调运行而发挥作用的。校企合作是异质组织的混合体,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必须兼顾各合作成员的利益诉求。校企合作战略联盟机制就是指企业、社会和职业院校通过多元化互动,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优势,进行人才、信息、设施等资源的合理交流与整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社会效益持久化和职业院校效益最优化的“共赢”目标的有机工作系统。
      二、基于共生理论的校企合作主体间的关系
      共生(Symbiosis)的概念首先是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De Bary)于1879年提出的,其将共生定义为“不同种属生活在一起”,即不同物种按照某种物质联系生活在一起。①从生物学的角度看,成长是生物从低级逐渐走向高级的过程,成长过程伴随着生物与外界的能量交换。同样,校企合作各成员的发展也需要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通过延伸内部资源优势和吸取外部资源达到内部系统的成熟。
      共生系统主要包含三大要素,即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系统的基本能量单位;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它反映共生单元之间作用的方式,也体现共生单元之间的能量交换关系;共生环境是指除共生单元以外的一切影响因素的总和。②建立校企合作战略联盟机制是各成员实现互惠共赢的渠道,组织内各成员都作为一个共生单元而存在,通过资源互补,在校企合作这个大的共生环境中,实现互惠共生。也就是说,校企合作作为内部的共生环境而存在,各成员单位类比于共生单元,那么资源互补就是共生模式。
      三、校企合作机制的利益诉求分析
      共生理论认为,在共生系统中的各共生单元是在需求基础上形成的统一体。在共生系统的构建中,不是一个共生单元对另一个共生单元的索取与施舍,而是双方对自有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对等性资源互补,从而达到共生单元自身利益与共生系统整体利益的双赢。校企合作战略联盟机制的建立就是要充分发挥资源互补的优势,在保证各成员利益的前提下,使合作企业、行政部门及职业院校形成以共享资源为纽带的紧密型合作组织。因此,全面分析校企合作各主体的利益诉求,在合作过程中形成利益链,实现各主体利益的最大化,对于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职业院校利益诉求
      1.凸显办学特色,提升社会效益。教育大众化在扩大受教育机会的同时,加剧了各类院校的竞争。职业院校要想在教育领域有所建树,就必须具有其他教育类型不可复制的特色。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但这种特色的形成仅靠职业院校单方构建是不可能的。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机制,职业院校可以吸纳企业人员进入专业教学委员会,改变以院校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企业在“教学指导、实习指导、教材指导、评价指导、规划指导、教师队伍指导、人才需求指导、专业布局指导”等方面的优势作用,与企业共同承担人才培养风险,保证专业设定的独特性和人才培养的岗位适应性,从而形成品牌效应,扩大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优秀学子自愿进入职业院校,提升社会效益。
      2.整合办学资源,提升经济效益。生源占有率和就业率决定着职业院校的收入与发展,而生源占有率和就业率的提升有赖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有高度仿真的实训基地和大批贴近生产实际的教学人员,单靠职业院校的经济实力是不可能完成的。建立校企合作机制,通过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共建技能教室、共同培养教师、共同开发教材、共建产品技术研发中心、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共同开展师生技能大赛、共同设立优秀技能人才奖学金等形式,职业院校可以降低办学成本,减少建设实验、实习设施设备的投入,提高经济效益。
      (二)企业利益诉求
      1.获取人力资源,降低劳动力交易成本。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努力打造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将为企业发展带来持久的动力。目前,尽管企业可以通过劳动力市场获得一定的人力资源,但专业对口率低,发展后劲不足,往往需要再次培训才可利用,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企业可根据行业发展趋势与自身需要培养人才,获得岗位针对性较强的毕业生,缩短企业招收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期,降低企业培训成本,提高企业效益。此外,职业院校还可以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与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企业的利益需求。
      2.优化技术结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企业要想获得发展就必须从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企业。目前,我国仅有部分知名的大中型国有企业能够进行自主技术创新,大部分企业还需要与其他部门进行合作研发。实践证明,企业与教育机构进行产学研合作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优化企业技术结构的有效途径。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企业可以依托职业院校信息、师资队伍、技术科研等智力支持为企业解决技术、管理、经营等方面的难题,促进企业建立技术创新机制,大力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提高竞争力。同时,对于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的中小型企业,如乡镇企业、创业型企业、中小型国有企业,可在长期的合作中扩大宣传,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三)社会利益诉求
      1.解决就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和谐之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描绘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并将“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定为具体任务目标。因此,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互惠共赢的合作机制不仅是校企双方的需求,更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需要。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学校不再机械地重复课堂理论教学,更多地强化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储备,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同时,职业教育不仅面向学龄的青少年,还面向学龄青少年以外的所有人,包括被传统的正规教育体系排除在外的特殊人群,如农村转移劳动力、城市下岗或转岗职工、残疾人等。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机制,还可以对社会在职人员与企业内部员工进行技能培训,使其掌握一技之长,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真正建立无业者有业、有业者精业的和谐社会。
      2.整合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职业教育与产业联系最为密切,但职业教育仍然是社会公益性事业。社会、企业、学校和公众都是教育公益性的利益主体,在享受教育收益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政府必须在职业教育的财政收入、经费分配、监管协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兴办和扶持职业教育,但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并不意味着政府全部包揽职业教育。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可以整合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资源,充分利用双方优势资源形成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全方位合作局面,降低教育的办学成本和企业的生产成本,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和物力支持。
      四、共生视域下构建校企合作机制的建议
      在共生系统的三要素中,共生单元是基础,共生模式是关键,共生环境是重要的外部条件。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是一个完整的共生系统,其中校企合作各主体即为共生单元,校企合作运行模式为共生模式,校企合作外部环境是共生环境。从共生理论角度看,构建校企合作机制关键在于努力改善校企合作外部制度环境,形成互惠共生校企合作模式。
      (一)形成校企合作共生环境
      1.政府要发挥公信力,有针对性地约束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过程。政府应尽快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校企合作法规,确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定责任,明确企业在开展职业教育方面的具体义务。例如,建立责任分担机制和市场化利益分配机制,减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风险成本;制定校企合作评估法规与实施细则,对培训企业、教育人员的资质和学校的基础能力建设给予全面的规定;完善落实劳动力市场法规,建立合理有效的区域技术型人才聘用价格体系,避免因劳动力价格偏低使职教服务得不到补偿;设立“职业教育税”,规定达到某一经营规模的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责任,并以法律形式固定向企业征收筹措职业教育经费等。
      2.完善校企合作体系,健全相关制度标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培训师队伍建设,形成一套具有现代企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并将企业是否履行教育责任作为考核标准;完善企业绩效考核标准,将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效纳入企业绩效考核范围,通过定期考核评估,把考核结果作为政府对企业实行“奖、补、免、返”的依据,以保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实际效果,使企校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常态化,避免短期行为;落实“职业准入制度”,定期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职业用工标准条例,以规范企业的职业培训标准,加强对企业用人资格的监督,在企业招工、职业介绍等环节严格把关,建立投诉、举报、年检制度,对违反规定的企业要予以惩罚;建立职业院校考核评估制度,并适时公布不能履行教育责任的企业或因教育水平低而不能满足企业需要的学校的名单,通过行政手段减少或停止对其财政支持,以此来促进校企合作;制定或完善职业院校内部校企合作制度,建立校企合作体系,确保微观层面的执行性。
      3.强化责任意识,提升道德要求。通过教育和媒体宣传的形式,营造参与职业教育为荣的社会氛围。强化企业的责任意识,驱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增强企业履行教育责任的意识,使得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符合双方的利益要求、制度要求和道德要求。
      (二)搭建校企合作共生模式
      1.软性资源一体化。教师是职业院校重要的软性资源,职业院校的教师是掌握高密度知识的劳动者,多从事理论研究,实践的工作经验相对缺乏;企业技术人员实践经验丰富,但知识再生能力相对较弱:两者资源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通过建立校企互动人才交流机制,分别在企业和学校设立兼职岗位,不断完善双方顶岗实践、科研服务和双向培训师资等制度,依托产学研合作途径锻炼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在不断扩大“双师型”教师比例的基础上,实现企业技术人员理论素养的提升,从而真正实现人力资源共享。
      人才是连接校企双方的重要纽带。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关注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是否符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要想真正实现校企深度合作,除了实现人力资源共享外,校企双方还应关注如何实现人才培养。因此,职业院校应以利益共享为出发点,驱动企业、政府参与职业教育运行。例如,创新教育模式,吸纳企业以资金、实物等股份形式参与办学,使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为企业提供前沿技术理论研究及相应的人才,企业为职业院校提供岗位用人标准并参与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统一,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企业需求为根本目标;科学制定职业院校发展规划,将办学特色、教育教学模式特色、师资队伍建设特色和校园文化建设特色等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深入分析企业利益需求,以提供人力资源、职工培训、科研服务等形式满足不同企业的需求,增强教育服务的针对性。同时,职业院校应通过建立成本投入与利益分配的联动机制,激励各参与主体更多更深地参与职业教育。
      2.硬性资源一体化。实训设备是职业院校的硬性资源,要实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就必须具备高度仿真的实训条件。要保证实训条件的先进性与仿真性,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这单靠职业院校的经济实力是不可能完成的,且自行建设的实践教学基地,其生产或服务活动的真实性、先进性和复杂性同实际工作部门的职业环境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容易与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相脱节。因此,要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保障教学设备与企业生产设备之间的对接。校企双方可通过共建实践实训设施的形式,提高实训设施的先进性。双方可以共同购买一些设备供教学和实践之用,并按比例进行收益分成。这样不但提升了职业院校设备的技术含量,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满足了企业对合格人才的需求,节省了企业的培训资金。此外,学校还可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基础实验室建立在学校,专业实验室建在企业,校企共享实验资源。对于提供设备场地或设备的企业,学校一方面可以通过资金进行补偿;另一方面也可以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科研成果和技术支持,充分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互惠共赢。
      [注释]
      ①王晓军.基于共生理论的供应链合作关系研究[DB/OL].省略ki.net/ kns50/detail.aspxdbname=CMFD2011&filename=2011014404.nh,2011-01-19.
      ②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2-3.
      [参考文献]
      [1]高红梅.校企合作的理论探索与实践[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
      [2]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4).
      [3]夏英.市场经济体制下校企合作机制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7(25).
      [4]王文槿.关于校企合作的企业调查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
      [5]张英杰,徐涵.校企关系嬗变历程视角下我国校企合作关系的探索[J].职教通讯,2010(10).

    推荐访问:视域 共生 战略联盟 机制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