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助学”为乐,“预”罢不能] 助学乐

    时间:2019-04-11 03:25:3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编 者 按  本刊2012年第3期的“前沿”栏目曾以专题的形式,探讨了长兴县试验初级中学“全程助学法”的价值取向以及学校层面的实施策略、探索之路等。本期,我们再刊发一组“全程助学法”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中如何运用的文章,以飨读者。
      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在《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强调预习,预习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可见预习的重要地位。它是学生深入研读的前奏和铺垫。然而,长久以来,众多师生在教与学中却常常让预习成为“过场”,预习活动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和思维的灵动。
      针对以上问题,“助学单”独立开设板块,为预习开辟出独立的时间、空间,使预习有的放矢;还针对不同文本设计出不拘一格的预习题,“优化”了学生的预习路径,使预习变得易于操作,真正体现出预习应有的实、活、轻、高。
      一、 “助学单”预习题的设计方法
      (一) 巧用“填空”——深入浅出,让预习变得高效
      日常预习,常常是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多读课文,并通过“圈、点、钩、画”来积累词句,提出问题。虽然教师一再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可学生的自觉性不高,没有长期有效的方法指引与监督,预习难免流于形式。“助学单”却为预习提供了一个“有形”的载体,因为它可以利用题目练习的形式将预习集中落实到笔端,而在众多的预习“题型”中,“填空”是用得最多的。
      1. “填空”使基础积累更扎实
      以往,针对基础知识,惯常的预习做法是抄写字词。此种预习存在很多弊端:字词量大,学生常疲于奔命;机械性地抄,学生不愿动脑;没有区分度,学生只是完成任务……如果我们换用“填空”的预习形式,预习就会变得更有针对性,更高效。例如《行道树》的教学,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预习题:
      阅读《行道树》,圈点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并完成下面练习:
      给()予 繁弦()急管
      装shì() duò()落
      烟cōng() 苦áo()
      贪lán() 污zhuó()
      这样的填空,虽“少”却“精”,使学生更易夯实基础。它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让学生不畏惧预习。需要指出的是,有效设置“填空”的前提是教师的认真取舍、归纳和总结,只有教师准确“把脉”考试动向和学生的学情,“填空”的含金量才越高。
      2. “填空”使课文内容更明晰
      针对课文内容的预习,我们常要求学生尽可能多读课文,并在了解大意的同时,适当作些批注……这样做的初衷虽好,可现实中,学生的预习意识很薄弱,多数学生不能形成习惯。加之进入初中后学习科目陡增,时间与精力有限,所以许多学生不能投入地读课文。如果我们用“填空”来进行“任务式”预习,预习会更实在。例如在《紫藤萝瀑布》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填空题:
      文中的紫藤萝时时处处牵动感染着“我”,请细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无意中遇见_______的藤萝,我不由得_______;
      近距离欣赏_______的藤萝,我忍不住_______;
      沉浸在藤萝中,我忘记了之前的_______,心中有的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搜寻记忆中的藤萝,我为它的_______,而感到____________
      今昔对比的感悟中“我”明白了“花和人”的共通之处:____________,顿悟后不觉加快了脚步。
      这样根据课文内容的填空,促使学生更关注文本,让学生不单“读”了课文,了解大意,还基本摸清了该文的脉落结构,可谓是“双赢”之举。要深入浅出地设计这类填空题,教师需对课文有高屋建瓴的认识与分析。总之,助学单中“填空”的设置,消除了以往预习“形同虚设”的盲点,改变了日常预习的方式,同时还减轻了学生们的负担,使预习不再成为“过场”。
      (二) 巧用“整理”——剥茧抽丝,让预习变得细致
      惯有的预习,常常是“笼统”的,缺少细致的着眼点。其实,预习同样可以“条分缕析”。如果将预习的大问题分化为有质量的小问题,预习便会走出“形式”的“沙漠”。对此,除了尝试填空题之外,我们可以做一些“搜集、整理”。
      1. “整理”使课文写作特色明显
      不同文体,不同特征;不同作家,不同文风。分析写作特色是教师必要的“功课”,而这不一定完全在课上完成,在课前预习时,教师便可有所侧重。例如,我校的范剑萍老师在《列夫?托尔斯泰》的教学中设计了如下预习题:
      (1) 积累客人初次拜访托尔斯泰的心情的词语:______________
      (2) 积累描写托尔斯泰外貌的词语:_______。
      教师通过这样的预习题目,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语言、细节,进而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使预习变得具体而深入。
      2. “整理”使课文脉络分明易见
      一篇文章里,主题是灵魂,感情和题材是血肉,结构便是骨骼、脉络和神经,可见结构是使文章获得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与写作特色一样,我们也完全可以在预习时让学生对脉络形成初步认识。例如笔者在《山市》的教学中设计了如下预习题:
      请整理出本文表示时间的词语:______________。
      通过整理,学生潜移默化地体会到了文章的脉络,课上教师稍做提点,学生便会领悟于心。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预习能力,也使课堂变得高效了。总之,巧用“整理”不但使学生走进文本,将预习落到实处,更使学生领悟到文章语言的重要性,从而为自己的写作积累经验。
      (三) 巧用“提问”——百家争鸣,将预习变得“有我”
      无论是学生在预习中回答的“填空”还是参与的“整理”,形式上都是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得到了体现,但是学生毕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预习中不可一直让学生被动地处于“无我”的状态,而是需要“有我”的体现。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助学单”还有一个优点,就是主要以“研究”的方式展开对将学内容的探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正所谓“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每张语文“助学单”都设计了一道必做题,即“不明白之处”(学生的提问):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体验写出对文本的不解之处。教师通过对课前预习问题的检查整理,了解学生的学情,再将问题进行归类,以学定教。如:笔者教学《饮酒(其五)》时,通过“助学单”中貌似零乱的学生提问,整理出了三方面问题:

    推荐访问:助学 为乐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