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北朝书体畸变现象原因探析|畸变现象

    时间:2019-02-12 03:28:3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北朝书坛发生的原有书体的畸变现象,实源于南朝部分“淡辩之士”为哗众取宠而随意改易书体的结果,同时又与北朝后期复古之风难脱干系,可谓流风已久,积习难改。   关键词:北朝 书体 畸变现象
      
      一
      
      自公元4世纪以来,新书风在江南东晋得到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二王称英”的局面。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南朝,当时南方的书风新妍到了“媚趣”之极的王献之独领风骚的阶段。而北方士人则一方面盛行崔浩书法,另一方面,书法也在发生改变,但这种改变与南方不同,不是表现在新书体的产生,而是原有书体的畸变。正如江式《论书表》所云:
      皇魏承百王之季,绍五运之绪,世易风移,文字改变,篆形谬错,隶体失真。俗学陋习,复加虚造,巧谈辩士,以意为疑,炫惑于时,难以厘改。传曰:以众非,非行正,信哉得之于斯情矣。乃曰“追来”为“归”,“巧言”为“辨”,“小兔”为“?”,“神虫”为“蚕”,如斯甚众,皆不合孔氏古书、史籀大篆、许氏《说文》、《石经》三字也。(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二)
      江式所关注的基本上是文字错讹混乱的问题,并要求以古人典范的书体为楷模,希望社会上通用的汉字能够有统一的标准,并符合文字的本原,而不是向壁虚造。
      文字畸变现象的出现,是对北朝士人师承古老家传之学的挑战,也是遵守古法的士家学人所极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北齐颜之推认为,北朝书体出现“讹替滋生”的风气,实发源于江左梁大同末年,而波及北朝。《颜氏家训》云:
      晋宋以来,多能书者,故其时俗,递相染尚,所有部佚,楷正可观,不无俗字,非为大损。至梁天监之间,斯风未变。大同之末,讹替滋生,萧子云改易字体,邵陵王颇行伪字,“前”上为“草”,“能”旁做“长”之类是也。朝野翕然,以为楷式,画虎不成,多所伤败,至为一字,唯见数点;或妄斟酌,遂便转移,尔后坟籍,略不可看。北朝丧乱之馀,书迹鄙陋,加以专辄造宇,猬拙甚于江南,乃以百念为忧,言反为变,不用为罢,追来为归,更生为苏,先人为老,如此非一,遍满经传。
      南朝在新书体的产生过程中导致的书体错谬现象,是萧梁间在上层帝王诸子中上行下效的因素导致的。南朝萧梁时期的庾元威《论书》中就对当时“祖述王、萧”而“浓头纤尾,断腰顿足”的“一”“八”相似,“十”“小”难分;屈“等”如“匀”,变“前”为“草”的缪讹大为不满(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二)。北朝亦有相似之举。周文帝命赵文深刊定之所谓参合古意之书中必有与原来不同的字,大臣们自以为参合古意,仿照古人造字之法刊定社会上的纰缪之字,却又造就了不少为正统文人不能认同的字。马宗霍《书林藻鉴》(卷七)说:“高齐局促,书亦往往相类,绝少异同。宇文泰志欲复古,尝以隶书纰缪,命诸臣刊定六体,故书亦思参古意,然则刻鹄不成,但觉伧塞。”周文帝刊定的六体文字到底有哪些,我们不得而知,但从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一些在今天看来是别字的文字看,当时确实是将某些字作为法式颁行社会。如“百念”为“�”,“言反”为“燮”,“不用”为“�”,“更生”为“�”,此类文字不仅仅是某一人某一碑所用,其能流行于时被社会所认可,则必定是出自朝廷的规制,并非某人的随意创造。
      
      二
      
      西魏大统十一年(545年)以苏绰发表《大诰》为标志的文风复古运动,与书体畸变现象来说,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事件。《周书》卷二十三《苏绰传》载:
      自有晋之季,文章竞为浮华,遂成风俗。太祖欲革其弊,因魏帝祭庙,群臣毕至,乃命绰为《大诰》,奏行之。……自是之后,文笔皆依此体。
      这段记载说明文风复古运动的目的,是要革除有晋以来文章浮华的弊病。从政治原因来说,这一文风复古运动是宇文泰、苏绰改革中央官制,仿《周礼》建立六官,以及在“朝仪”、“车服器用”方面的复古等一整套改革方案中的配套措施。宇文泰“性好朴素,不尚虚饰,恒以反风俗,复古始为心”(《周书》卷二《文帝纪》)。文风复古必以三代商周为旨圭,其用意是针对汉族士大夫崇尚往古、赞美三代的传统心理,以显示自己渊源有自,而与南方的萧梁争夺正统,增加号召力,争取汉族士大夫的归心和支持。赖非说:“北朝后期,书坛上刮起过一股复古风,不仅文字复古,文化复古,连政治体制、官职也模仿周礼。书法也受了这一大气候的影响,时间可推到北齐。”
      北朝后期,复古风一刮,写篆、隶的人猛增,书写时用篆、隶书体与真书杂糅,也许是为表明自己的多识,以拙笔来追求一种古趣。怀旧与好古时常出现于社会文化现象当中,启功在谈论古代书写者的创作思想所崇尚的不同标准时指出:“自真书通行以后,篆隶都已成为古体,在尊崇古体的思想支配下,在一些郑重用途上,出现了几种变态字体。”(《古代字体论稿》,第11页)其中之一便是隶楷杂糅。所以说,隶楷杂糅现象是在复古观念引导下的有意行为。但北朝后期书家本来就没有写古文字的功底,结果搞得书体杂七杂八、不伦不类。但复古的结果,虽然使篆、隶又在碑刻中出现,但已是仅得其皮毛而失去其精神。启功谓之:“杂糅字体,不过是掉书袋习气而已。”(《古代字体论稿》,第11页)
      所以说,北朝文字畸变现象,发展到北齐、北周之际,在时人强烈的崇古之心,炫耀于时的心理作用下,与当时流行的复古之风合流,从而导致了更严重的书体变态结果。
      
      三
      
      为了纠正文字使用中的混乱现象,早在北魏立国之初,公元425年,太武帝就下达过整齐文字的诏令,见《魏书・世祖纪》:
      在昔帝轩,创制造物,乃命仓颉因鸟兽之迹以立文字。自兹以降,随时改作,故篆隶草楷,并行于世。然经历久远,传习多失其事,故令文体错谬,会义不惬,非所以示轨则于来世也。孔子曰:名不正则事不成,此之谓也。今制定文字,世所用者,颁下远近,永为楷式。
      文字从来就是统治者实施王政教化的根本,北魏立国之初当然会加以重视。当时“颁下远近,永为楷式”的这些“新字千馀”,每字是备“篆隶草楷”四体还是某一体,于史无证。但所谓“初造”,不是“创制”意义上的造,而是对“传习多失其真”的俗写文字的“错谬”予以订正,制定出标准体,以示“轨则”,便于通行。
      北魏迁都洛阳之后,江�孙江式曾发起过一次编辑大型字书的工作,欲撰集字书四十卷,名曰《古今文字》,凡四十卷,上篆下隶,以匡正时风。公元514年,江式向宣武帝呈交《论书表》述其撰集《古今文字》之缘由,说:
      夫文字者,六艺之宗,王教之始。前人所以垂后,今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孔子曰:“必也正名。”又曰:“述而不作。”《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皆言遵循旧文,而不敢穿凿也。(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二)
      江式之所以上此表,是以维护传统古法为己任,旨在矫正当时在北方的书体讹乱的现象,更为正字工作的重要性张目。
      之后,北朝政府还多次起用精于文字之学的人来刊定文字。黎景熙被周文帝征召入关,《北史》记载:“正定古今文字于东阁。”另有,冀俊“以书字所兴起自苍颉,若同常俗,未为合礼。遂启周文,释奠仓颉丛先圣、先师”(《北史》卷八二《冀俊传》)。冀俊对当时的“常俗”之字甚有看法,他试图通过祭奠文字的创始者仓颉来与俗字相对抗。平民书家李铉也曾与工书人韩毅同在东馆教授齐神武诸子,他“以去圣久远,文字多有乖谬,于讲授之暇,遂览《说文》、《仓》、《雅》,删正六艺经注中谬字,名曰《字辨》”(《北史》卷八一《李铉传》)。
      然而,既使是在政府乃至书门世家的大力倡导下,书体畸变也未能制止。书体畸变现象的发生,正如江式所云,是“世易风习”的结果,也是“俗学鄙习”影响所致,同时又是部分“淡辩之士”为哗众取宠而随意改易的结果。所以,恐怕是文字错讹流风已久,积习难改。
      
      参考文献:
      [1][唐]令狐德菜撰.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校点本.
      [2][北齐]魏收撰.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校点本.
      [3][唐]李延寿撰.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校点本.
      [4]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5][唐]张彦远,范祥雍点校.法书要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
      [6]启功.古代字体论稿[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7]马宗霍辑.书林藻鉴 书林纪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8]赖非.崔鸿丛志铭[J].书法艺术报,1972-4-3.

    推荐访问:书体 畸变 北朝 探析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