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社会道德问题有哪些【我国公民道德问题及原因分析】

    时间:2019-02-08 03:28:1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逐步深入,我国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然而,在我国的公民道德领域,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担忧的问题,诸如社会公德缺失、职业道德失范、伦理道德扭曲、价值观念错位等,这些因素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使各种矛盾凸显。本文拟从现实的和道德教育自身两方面对其成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 我国公民道德 问题 原因
      
      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道德主体意识的全面复苏,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观念如平等、诚信、竞争、守法等逐步树立起来。然而,人们在追逐和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极其丰富的物质财富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的同时,也猛然发现,“由于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革,给我们也带来了茫然和无所适从的紧张情绪和迷失感”。[1]时代所面临的道德沦丧与精神堕落,正严重影响我国的公民道德和公民道德教育领域,社会上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担忧的现象。
      一、我国公民道德存在的问题
      1.社会公德的缺失
      2006年4月,《中国妇女报》刊登了北京青少年研究所对北京市近2000名青少年的一项《关于北京青少年社会公德的调查报告》。报告从公共卫生、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三个方面反映出的青少年社会公德的现状着实令人忧虑:在公共卫生方面,57.6%的人认为随地吐痰、乱扔杂物普遍或很普遍,同样的看法在“上厕所后不冲水”问题上占40%以上,认为“自己有时也会这样做”的高达34.1%。在遵守公共秩序方面,认为普遍存在着“在食堂买饭不排队”、“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现象的分别占39.6%和54.2%;对“在公共汽车上见到老弱病残幼,您是否会主动让座?”的问题,19.9%的人选择“假装没看见”,“别人不让,我也不让”;“您外出遇到红灯时,将怎样做?”18.8%的人选择“经常闯红灯”,“警察在时遵守交通法规,警察不在时不遵守”。在对公共财产的态度上,青少年表现得相当不在意。当问及“您对课桌上乱涂乱画的看法”时,高达60.1%的人认为“很普遍”和“普遍”;“当您借到一本被污损的图书时,您的反映如何?”24.7%的人认为“公家的书就是这样”、“没什么,自己也曾这样做过”。更令我们不安的是,有一部分青少年在“物欲海洋、拜金主义、尽情享乐”的观念支配下,成为物质的奴隶和欲望的牺牲品。
      2.职业道德的失范
      “据统计,2009年共立案侦查各类职务犯罪案件32439件41531人,其中立案侦查贪污贿赂大案18191件、重特大渎职侵权案件3175件;查办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2670人,其中厅局级204人、省部级8人。立案侦查失职渎职、侵犯人权涉嫌犯罪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9355人;对3194名行贿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加强境内外追逃追赃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抓获在逃职务犯罪嫌疑人1129人,追缴赃款赃物计71.2亿元”。[2]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在报告中还指出:少数检察人员包括个别领导干部法治意识、宗旨意识淡薄,极少数检察人员目无法纪,特权思想、霸道作风严重,以案谋私、滥用职权、执法犯法甚至贪赃枉法,严重损害检察机关的形象和执法公信力。另外,医疗卫生界一些医生收授红包,医院方面因部分患者医疗费用不能及时到位,见死不救现象时有发生;权利机关执法违法、贪赃枉法、吃拿卡要现象屡禁不止。
      3.伦理道德的扭曲
      “根据上海市的一份调查显示,被公安机关抓获的卖淫者中70%是20岁以下的青年;63%是有正当职业和固定收入的职工,屡犯不改者竟占卖淫人员的60%;其中未婚者占70%”。[3]我们这个素以尊老爱幼、伦理纲常而闻名于世的民族,竟出现重婚纳妾、嫖娼卖淫、买卖婚姻、歧视老人、拐卖妇女儿童等丑恶行经。
      4.价值观念的错位
      一份来自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当有歹徒向群众行凶时,你采取何种反应?”52%的同学选择“尽量不介入”,24%的同学选择“到附近电话亭报警”,13%的同学选择“旁观”,11%的同学选择“挺身而出,制止歹徒的犯罪行为”。[4]令人惊诧的“道德滑坡”出现在我们面前:贪污腐败、假冒伪劣、坑蒙拐骗、黄毒邪教、封建迷信、卖淫嫖娼、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社会丑恶现象仿佛在一夜之间死灰复燃。人心开始浮躁,人情变得冷淡,以至于世人惊呼:“公民道德处于危险之中!”
      二、原因分析
      1.市场经济的冲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价值观如平等、诚信、公平、守法等重新树立起来,人们的道德主体意识得以全面复苏。从文化意义上理解,市场经济是以人的个性解放,以及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为根本。从经济意义上考察,市场经济是一种新的资源配置方式,是通过资源配置方式的转换,全面激发个体和社会群体的主体性、创造性,实现社会效益和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从道德意义上分析,市场经济更加重视个体的道德主体作用,尊崇个人的价值、尊严,强调个人利益的满足。市场经济对个人利益的认可和保证,使人由依附性走向独立性,走向主体道德教育。
      “主体道德教育就是要弘扬人的道德主体性,使道德实践成为人与人之间在利益公平的基础上通过利他实现合理的利己,而不是为了他人利益牺牲自我。只有这样,道德才能成为人的一种自觉实践,而不是‘被迫’做好事”。“道德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强制出来的,道德是人精神的自律,源于个人利益的追求”。[5]可见,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建构人的主体性。然而,不容我们忽视的问题是,市场经济的动机是求利,不是求德,这本身在道德上是中性的。市场经济的利益追逐和竞争的残酷无情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人们思想的混乱与道德的失序,个性得到了释放,会出现人们对物质、金钱的顶礼膜拜,若没有一套公正、完备的社会制度及时约束,市场经济将会出现“物欲横流”的景象。因此,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体系,必须在弘扬人的道德主体性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社会制度的建设,提高人们的社会公德意识,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感。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国民生产总值和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然而,由于公民道德建设不可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它对市场经济的推动作用不像科技那样体现为可计算的生产效率。所以,一些领导者只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公民的道德教育和道德环境的建设,“一手软”、“一手硬”现象加剧了公民道德教育的困境。
      2.全球化及国外社会思潮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突出表现是市场经济的全球扩张,科技创新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间的资金流动、技术交流、产业合作、劳务输出,实现了生产要素或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贸易和产业的社会化带来了社会全方位的开放,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公民道德教育的使命应该是:“根据每个人的传统和信仰,充分尊重多元化的情况下,促使每个人将其思想和精神境界提高到普遍行为模式和在某种程度上超越自我的高度。”若要完成这一使命,则必须“重新强调教育的伦理和文化内涵”。[6]因此,全球化视野下的公民道德教育包含两个维度,“既要让公民了解人类的普遍行为模式(主要表现为普遍伦理)及其重要意义,又要让他们认识到传统的意义,在尊重文化多元性及其意义的同时,又不失去自己的个性”。[7]中华民族曾经在人类历史的文明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较为完整的道德价值体系,重义轻利、克己奉公、安仁利仁、无私奉献,以天下为己任等一系列道德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维系了当时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但是,这种以人伦道德为核心的价值观是在传统的自然经济条件下生成的,受时代发展的限制,传统道德中的“义”“利”关怀具有其特定的人际关系和情感范围,它是以“家族式”的血缘关系为纽带,脱离了这一特定关系范围,“义利”观也随之消亡。所以,这种传统的情感型道德观念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狭隘性”。全球化时代使人类社会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实行了对外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加入WTO,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大大推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增长。然而,市场经济既有其积极的因素,又有其消极的成分,讲“自由竞争”、“等价交换”,就可能出现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本位主义现象;讲“效率”和“效益”,会导致拜金主义、“拜物教”的行为。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从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中转型而来的,市场经济的成分和主体结构较为混杂。从技术水平看,既有现代高科技生产,又有传统的手工业方式,其生产的效率和社会效益差异悬殊,必然导致社会分配体制下的“公平”与“效益”的两难兼顾,会不同程度地引起人们思想上、心理上的不平衡和行为的失范。正如布莱克所指出的:“现代化是一个创造与毁灭并举的过程,它以人的错位和痛苦的高昂代价换来新的机会和新的前景。”[8]这种由社会转型期社会各方面矛盾的再调整、利益再分配、权利再分配、组织结构再变更及价值取向模式的转换所引发的利益冲突、社会矛盾也在所难免。这些现象的出现使公民精神道德危机日益加重。
      3.现代科技对传统伦理观念的挑战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迅猛提高,在极大地增加社会物质财富、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容易使人们产生崇尚物质力量、忽视道德修养的倾向。另外,现代科学技术新成果的应用,不仅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社会进步,而且使得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方式、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科技发展造成的物质和社会环境的迅速变化,使人与客观环境失去平衡而感到难以适应,人与人之间的稳定联系被破坏,消极性消费不断增长,变动不居的生活,使人感到动荡不安,从而对未来失去信心和希望,这一切都将导致道德的危机”。[9]这些变化无疑会对人们思想道德素质产生深刻的影响,使之发生新的变化。这也要求我们不断改革已有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方式与方法。此外,随着以国际互联网、多媒体技术为载体的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视野扩大了,同时也增加了人们鉴别思想政治和道德是非的复杂程度。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都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下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昧的物质力量。”[10]
      4.教育自身的原因
      长期以来,我们的公民道德教育工作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原则方法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是道德教育的理想主义。德育工作者总是喜欢用一种至善至美的“圣人道德理想”教育青少年一代,这种超越现实的价值标准和教育模式,造成青少年一代道德追求的虚幻和价值观的失落。
      其次是科学主义教育的误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创新给人类带来了无限的自信和无穷的财富,对知识和技术的狂热追求淡化了人们对道德智慧的渴望,造成了教育的“异化”。正如弗洛姆所批判的:“我们现在的教育目的,主要在于造就于社会机器有用的公民,而不是针对学生的人性的教育。”[11]
      再次是德育内容与方法的教条僵化。“人是道德的存在,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意识到这一点进而实现这一点。教育首要的任务是把人的道德意识唤醒,使人认识到道德之于人的意义”。[12]从这一层意义上可称德育是对人的“道德启蒙”和“道德解放”。这就要求道德教育在内容上应贴近受教育者,使其在受教育进程中获得道德体验和认同;在方法上应注重引导、训练和行为养成教育,使受教育者主动参与、合作共享,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然而,多年来学校德育内容的空泛、陈旧和教条化现象,严重脱离了受教育者的自身特点和社会现实,“只是把一堆死知识分别孤立地传授给学生”,其效果也“好似不要学生跳入水池而光给他讲游泳术一样迂阔可笑”。[13]在道德教育方法上,一味强调顺从的“道德灌输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兽化’的方式”,[14]当然也就谈不上受教育者对道德的自觉追求了。
      最后是公民道德教育体系的不连续性。道德教育必须有“破”有“立”,只“破”不“立”就会出现矛盾和冲突。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道德教育的变化可以看到,我们的公民道德教育经历了理想主义―虚无主义―主体道德回归这样的一个曲折发展的历程,其中也造成了公民道德教育的不连续性。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与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丰裕的物质产品和舒适的生活环境,从心理上刺激了人们更加注重经济的效益,追求物质享受和满足生理的快感,导致了人的“物化”,使人们忘却了人类的道德信念和人文精神的追求,以发展经济为核心的价值导向使公民道德教育走向庸俗化。加上一些德育工作者的素质较低和“一言堂”的工作作风,造成了我们的公民道德教育形式化、功利化、低效率。
      
      参考文献:
      [1]戴木才.论德性养成教育[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3):48.
      [2]曹建明.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N].2010年3月11日.
      [3]曹凤.第五次高峰――当代中国的犯罪问题[M].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37.
      [4]黄白兰.盲点――中国教育危机报告[M].城市出版社,1998:157.
      [5]万俊人.“道德泡沫”与“大跃进”[J].社会科学论坛,2000.2.
      [6][美]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38.
      [7]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5.44.
      [8]冯建军.论道德与道德范型的嬗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
      [9]刘静.普遍性与特殊性:全球化视野下道德教育的两个维度[M].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3:41-44.
      [10]鲁洁.新的科技革命和思想品德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编.德育论参考资料(上册),63.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9.
      [12][美]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280.
      [13]杨四耕.教育与道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3.
      [14]赵祥麟.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97,102.
      [15]杨四耕.教育与道德[M].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4.

    推荐访问:公民道德 原因 我国 分析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