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稳中求变,,,突出科学素养] 突出稳

    时间:2019-02-05 03:31:0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文章编号:1005-6629(2010)09-0063-03 中图分类号:G632.749 文献标识码:B      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化学试卷在保持题型稳定、分值稳定、难度稳定的同时,在试题素材选择、组织方式、问题设置等层面力求创新,既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又注重考查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理解。
      
      12010年上海化学试卷整体结构
      
      2010年上海化学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题类型与所考查的主要知识如表1所示。分析可知,无论是在题型设置、题量选择还是分值确定上,2010年上海化学试题均与前几年的非常接近。这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对中学化学日常教学以及复习备考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22010年上海化学试卷试题特点分析
      
      2010年上海化学试卷具有强调核心知识的掌握、突出科学思维的重要性、重视实验能力的考查、注重概念理解的精确性、关注化学的社会性等特点。
      2.1强调核心知识的掌握
      对比近几年的上海高考化学试卷,可以发现2010年上海化学试卷中出现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阿伏加德罗常数、常见物质性质、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离子方程式、离子共存、离子浓度大小比较、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化学实验基础、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内容在前几年同样是考试重点,且在考查方式上也没有太大的变化。仔细加以分析,可以发现没有涉及的重要内容仅有两个,即多官能团的有机物结构与性质及电化学原理。这种不回避热点的处理方式有效地保持了试题的稳定,减轻了学生对于试题的陌生感与畏惧感,保证了学生考试的稳定发挥,使得考试能够恰当地反映各类学生的学习水平。同时,这种处理方式有利于防止过多偏题、难题、怪题的出现,有利于教学过程中把握重点、突破难点,避免教学方向的偏离。
      2.2突出科学思维的重要性
      从学生的发展来说,科学思维在某种程度上要比科学知识来得更重要。为此,2010年上海化学试卷在强调核心知识掌握的同时,也特别重视对于学生科学思维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例如,第11题以氢氧化钠及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时所用盐酸的体积和产生CO2的物质的量的关系,考查学生应用图象表达化学过程的能力,体现了图表这种科学表征形式的应用。又如,第22题除需考虑铁与氧化铁反应生成氧化亚铁的反应外,还需考虑生成四氧化三铁的情况,只有具备了思维的全面性,才能避免思维定势所产生的不利影响。而在第Ⅱ卷中,由于试题的综合程度明显提高,科学思维的重要性也显得愈加突出。例如,对于第24题,学生若没有掌握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守恒特征,或缺乏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的科学方法,解题均会面临困难。又如,第29题涉及一些学生并未接触过的有机反应,学生只有抓住了化学键断裂与形成的基本规律,准确找到官能团的变化特征,才可能综合分析试题条件顺利解决问题。这是对学生分析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以及解决化学问题的综合能力的考查。
      2.3 重视实验能力的考查
      实验能力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础,也是考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历来是化学考试的重点内容,今年也不例外。经初步统计,2010年上海化学试卷中实验分值已经超过了总分的20%,这足以说明对于实验能力的高度重视。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实验的选材多来自于教材,但一般均作出了相应的改进或衍变,体现出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的命题指导思想。例如,对于第6题中“氯化氢气体的吸收”中的防倒吸设计,第18题“检查氯气是否泄漏”的实验设计等,考生均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与平时的练习又不完全一致。这种设计体现了不同程度的装置创新、条件创新及方法创新,不仅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也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显然,这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实验考查的方向。
      2.4 注重概念理解的精确性
      在强调概念应用能力的同时,2010年上海化学试卷还给予概念的精确性以高度关注。例如,第2题中要求学生判断“二氧化硅的分子式为SiO2”的说法是否正确,这里强调二氧化硅是原子晶体,并不存在单个的分子,也就不存在分子式,SiO2仅仅表示二氧化硅晶体中硅原子与氧原子个数之比。又如,在第5题中要求学生判断“酸酐一定是氧化物”的说法是否正确。在无机化学中,酸酐就是与酸相对应的氧化物。然而,在有机化学中却并非如此,如醋酸的酸酐(俗称醋酐)就不是氧化物。若学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就会导致答题错误。这就要求学生在理解相应概念时,全面地把握概念,尤其是一些例外情形,以免犯以偏盖全的错误。
      2.5 关注化学的社会性
      近年来化学试题都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几乎每年的高考试题都涉及当年的社会热点问题及化学发展的最前沿,2010年上海化学试卷也不例外。例如,第1题的考查内容正是得到普遍宣扬的低碳观念;第4题强调二氧化硫与一氧化氮的应用,有利于引导学生辨证地认识化学物质与生活、社会的关系;第17题以二氧化碳和氢气合成乙醇的科技成果为考查情境;第26题则涉及一次性饭盒中石蜡和碳酸钙的溶出量的实验测定问题;而第28、29题这两道有机试题均以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有机物质为背景。这些素材的使用体现了化学在经济发展、人类进步、人民健康及环境保护中的作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师生关注社会热点,观察生活实际,关心学科发展。
      
      32011年上海化学高考复习备考建议
      
      依据2010年上海化学高考的特征与动向,我们认为,教师与学生在准备2011年上海化学高考时,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3.1抓好主干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课程标准和考试手册既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又是复习的方向。复习中要明确课程标准和考试手册中的“理解”、“掌握”层次的内容,它们是化学学科思想和学科素养的基本内容,是对“知道”层次的提升,是“综合应用”层次的基础,是整个中学化学知识的核心。由这些核心知识分类延伸便形成了中学化学各章节的主干知识。在高三复习时,只有明确和理解中学化学的各主干知识,形成知识链,才能进行横向联系,逐步构建起化学的知识网络体系,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得心应手地运用知识。因此,吃透课程标准和考试手册是高效复习的前提,理解和掌握主干知识是综合应用的基础。
      3.2 注重实验体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实验能力低下的瓶颈在于学生动手实验太少,缺乏实验体验。实验考题是高考能力考查的重头戏,其主要内容有:
      实验设计的严密性,实验程序的完整性,实验现象描述的顺序性,实验结果表述的准确性,实验原理的科学性。实验的复习要贯穿整个复习过程,要细致阅读教材中的重点实验内容,理解实验原理,对实验习题进行讨论设计,学生要到实验室依据自己的实验设计组装仪器、称量药品、操作和控制实验过程,学会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
      3.3夯实双基,发展能力,以不变应万变
      “双基”是高考的主要内容,且多为“理解”和“掌握”这类较高层次的要求。复习过程中只有夯实双基,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知识发散与迁移能力、自主学习与反思能力,逐步形成学科知识体系,提高学科素养;才能以双基的不变和能力的提高来应对高考题内容和形式的万变。因此在复习时教师要做到“五精四多”:精选内容、精讲知识、精选习题、精批试卷、精心评讲,多纵横联系、多前后比较、多角度反思、多及时总结。
      3.4温故知新,及时纠错,促进知识掌握
      在复习过程中,学生常常因为无法明确判断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而使得复习费时而低效。针对此现象,教师可引导学生构建“纠错本”,时常回顾出现的错误,不断强化巩固,以求达到温故知新。纠错本可涵盖课程标准和考试手册中的知识内容,记载学生对某些知识由错误到正确的理解过程,由不规范到规范的表达形式,由机械呆板到灵活的思维变化。学生通过“纠错本”,可以有重点地突破疑难问题,提高复习效率,在高考时得心应手。
      3.5规范训练、调整心态,重视平常练习
      高考是集知识、能力、心理、体质于一体的考试。若考生心理压力大,易产生思维阻塞,影响正常发挥。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是科学地进行模拟训练,锻炼应试心理和应试能力。为达此目的必须做好以下几点:一是用于训练的试题要规范,避免偏题、怪题;二是要营造好良好的训练氛围,避免给予学生过大压力;三是认真总结卷面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避免因非智力因素而引起的失分情况;四是及时反思、消化反映出的知识性问题。
      总之,在第一轮复习中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有一定的练习量(以教师能有时间评讲为度);第二轮复习要针对薄弱环节和考试手册进行一些专题训练,这时候练习量可以加大一些(高三教师要做好练习题的选编);第三轮综合训练要精(要求高三教师作仔细的评讲)。经过这样的学习与体验,学生的接受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能够得以完善和提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求变 科学素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