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理性思辨 [让课堂涌动理性思辨的激情]

    时间:2019-02-03 03:18:2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案例背景】   语文考试之后,我发现学生现代文阅读的得分率偏低。之后我找学生谈话,了解到有的同学对文章是似懂非懂,所以尽管答案写了很多,但是都没有答到点子上。为什么学生学了那么多年的语文,读高二了,连一篇文章都读不懂?
      反思这个问题,我觉得一直以来语文教学忽视了对学生理性思辨能力的培养。而高考语文不仅仅是考查一个人在语文学习上认真的程度,更重要的是考查一个人思维的深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文学习上的悟性。
      高二学生有独立阅读记叙文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对阅读较复杂的议论文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在阅读文章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案例描述与分析】
      针对这类问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呢?在《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做了这方面的尝试,下面用几个教学片断来展示理性思辨的语文教学效果。
      片断一: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掘写作技巧。
      如在请学生找出文中关于刘和珍的事迹并概括刘和珍的形象之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供学生思考并讨论: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写人的文章。鲁迅先生没有详写刘和珍的生平,也没有详写惨案的本身,人物形象却可亲、可敬,关键是作者写出了人物的个性。如何写出人物的个性,请讨论作者运用的手法。
      学生在自己思考并和周围同学讨论之后,自己归纳出了以下几点:
      (1)选取有意义的小事来表现人物性格。
      (2)善于抓细节。如反复强调刘和珍“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3)运用人物的肖像描写。
      (4)运用反衬手法。如用刘和珍的善良可爱反衬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下劣。
      (5)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思想深刻,感情强烈。
      我没有把答案直接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在此基础上做必要的点拨、提示。让学生去发现,而不是轻易奉送结论,这样学生自己思考发现得来的写作技巧比老师反复强调的效果要好得多。这就是学生的悟性。在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给学生讨论的空间,学生的悟性就在这样静静地思考和热烈地辩论中获得了。如果时间充裕,也可以让学生做一个片断的写作练习,如《父亲(母亲)的背影》、《某某老师走上讲台时》、《同桌写作业时》,或者布置学生课后写一篇写人记事的随笔。
      片断二:
      总结时,用一个有深度的问题引起学生有深度的思考。
      在本篇教学的最后,我请学生谈谈对课文倒数第二段中一个句子的理解:“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这个问题有点难度,需要几个学生补充回答和老师的点拨,最后师生一起得出这样的答案:作者在这里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似人非人”的世上有许多是“暂得偷生”的“庸人”,但他们也将从烈士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地去斗争、前进!
      我把这个答案作为了全文的总结。接下来,我抛出了一个拓展问题,而这个拓展问题让整篇课文的教学在高潮之中结束:
      民国时期的那种黑暗统治看起来似乎已经离我们远去,这样的流血斗争看来也离我们很遥远。那我们今天还在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有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很有现实意义。现在这个社会也有很多黑暗的现实,可是我们现在的中国人大多数依然是这篇文章中所提到的“庸人”,包括我自己也觉得我是这类庸人。我们能明辨是非,但是却没有敢于斗争的勇气、没有敢于反抗的行动,我们大多数人只是追求“暂得偷生”。
      还有一位同学举了例子:最近美国一些示威者在纽约发起“占领华尔街”的抗议活动,每天在华尔街附近举行示威游行,抗议华尔街金融机构的贪婪腐败。在中国人民被高房价、高医疗、高教育三座大山重压,但是只能听见民间抱怨和网上的评论,缺少了像美国一样自由的呼声和实质的反抗运动。这一方面是社会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有鲁迅笔下的中国“庸人”太多,缺少反抗精神的原因。
      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远超出了我的预料,这样的两个答案稍微组合一下就是一篇很精彩的时事评论。在语文教学中找到一个能触及学生阅读中的疑问又能直达教学目标的切入点,那么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这样学生的深度思维也就得到了真正的培养。
      【案例反思】
      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好课文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找到一个既能触及学生阅读中的疑问又能直达教学目标的切入点,设置有一定深度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学习。在提出问题之后,要给学生思考时间和讨论空间,在学生深入思考、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做必要的点拨、提示,让学生去发现,而不要轻易说出结论。课堂上我们可以适当地拓展,但重点应立足于文本本身。课文是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借鉴成功写作方法的好教材,备课时应深入研究教材,把握好教学重难点,往往重难点的解决过程就是学生理性思辨能力的培养过程。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思考人生百态,让语文课堂涌动起理性思辨的激情,这是语文人文性价值的终极体现,也是语文课堂应努力追求的目标。

    推荐访问:思辨 涌动 课堂 理性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