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实效源自取舍有度] 实效

    时间:2019-01-30 03:31:0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时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掀起提高课堂实效的大热潮。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或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觉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有感于实效源自取舍有度,学会“舍”才能真正有“得”。
       一、方法掌握――舍弃“结果”,关注过程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应该是语文训练的一个基本能力。每位教师每教一课都要训练,可到底怎样训练才有效呢?也许有的教师会例行公事问:“谁来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草草提问几个学生后按就教参“照本宣科”地说一说。甚至还有老师为了考试而教学,干脆舍弃过程直接把答案抄在黑报上,让学生“照搬不误”。这样教学策略对于提高学生能力是低效的,我认为过程比结果重要,关键是教会学生概括。如苏教版语文十二册《卢沟桥烽火》一课,我是这样引导的:“同学们读得很通顺,预习得也非常充分,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1937年7月7日,日本以士兵失踪为借口发动战争,中国守军奋起还击。
       师:这位同学抓住事情的起因来概括,这个方法很好,如果能有过程和结果就更完整了。
       生:1937年7月7日,日军以士兵失踪为借口,挑起事端发动战争,我国守军同仇敌忾,英勇还击,从此抗日战争全面拉开序幕。
       师:这位同学抓住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真棒!但还有更好的方法,看课题――《卢沟桥烽火》它已经把课文内容告诉我们,谁能借助课题再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生:课文叙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师:真精练!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有很多,除了刚才两种方法之外,还可以找中心句、合并段意等。以后学习中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最好的方法来运用。
       二、内容品读――舍弃“分析”,倡导自主
       语文课是用课文来教语文。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客观上还是围绕“教课文”设计教学过程的。教学时间主要花费在课文分段解读讨论上,一篇课文被分析得“支离破碎”,学生的主要收获是加深了些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语文能力方面却似乎没有明显的长进,这样的语文课堂应该说是低效的。如苏教版语文十二册《莫泊桑拜师》一课,主要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读了课题后觉得哪个字是题眼?
       生:拜。
       师:那我们回到课文中找一找,读一读,莫泊桑几次拜师?
       师:默读课文,先找出莫泊桑每次提出的问题?再画一画福楼拜每次指导莫泊桑的关键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并选择一两处批上旁注。
       师:从莫泊桑三次拜师过程中,你们悟了哪些写作方法?
       本文围绕“拜师”这个重点来逐层叙述,在教学中,教师在初读课文后快速聚焦到题眼“拜”,围绕“拜”展开教学,舍弃了对课文的条分缕析,给学生自主思考、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学生通过找句子、读句子、论体会等方式充分感悟到两位文学大师不同的人格魅力,也懂得仔细观察,勤奋练习,不断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三、朗读指导――舍弃“滥读”,选择精读
       翻开小学教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几乎每课都有一条教学目标赫然在目“有感情地朗读”。就一篇具体的课文来说,本身也具备了“有感情朗读”的条件,但是否要整篇都“有感情地朗读”呢?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出现这种情况:一篇比较长的课文,教师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开始,学生读得很有感情,渐渐地,感情在读中一点点地流逝,读到最后,就变成无情了。我认为一篇长文没有必要过多的“滥读”,只需选择几处最有价值的“读点”来精读即可。
       四、课外拓展――舍弃“空泛”,追求务实
       新课改要求我们必须把教学的视野从课内扩大到课外,从课堂扩大到社会生活,指导通过各种渠道,增加课堂的“厚度”,有效提高语文素养。
       如苏教版语文十二册《三打白骨精》一课,在学生了解故事主要情节后,我引导学生分析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的人物形象。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机智勇敢、神通广大的孙悟空;贪吃贪睡却又憨厚的猪八戒;心地善良而胆小怕事的唐僧。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是一部优秀文学作品中极其重要的元素。教师在课堂中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节,感悟人物形象,并要求学生用这种方法去阅读《西游记》其他章节,真正落实课内外知识的结合。于是我布置一项拓展作业:走进《西游记》,完成两张读书卡、下周阅读课上汇报,交流。
      读书卡(一)
       作者、朝代:
       主要内容:
       喜欢的故事(5个):
       喜欢的理由:
      读书卡(二)
       章回 主要故事 性格特点
       孙悟空
       猪八戒
       唐 僧
       沙 僧
       这个环节我在推荐时提出的具体要求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延续性。这远比“同学们,请你们课后认真读读《西游记》这部小说”口号式的课外拓展要有效得多,实在得多。
       一节课才短短的40分钟,在这有限的时间内我们要训练的项目很多,采用的教学手段也很多,不过,我们不能贪多求全,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因课而异,取舍有度,有的放矢,才能真正达到扎实、有效。
       (作者单位 福建省宁德韩城二小)
      

    推荐访问:有度 实效 取舍 源自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