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构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长效机制】云南省农民工工资问题长效机制

    时间:2019-01-16 03:26:2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是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非农化、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民工现代性的重要途径。文章对制约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发展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进一步明确了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完善多元化培训投入保障机制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培训资源、改革培训方式,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考核机制,规范劳动准入制度,建立健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长效机制。
      关键词:农民工;职业培训;机制;路径
      
      一、构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长效机制的意义
      
      (一)是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非农化的必然要求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要达到56%,农民工非农化、城市化还有很大的空间。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不断升级,对劳动者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这就造成了一方面简单的体力型劳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另一方面,要求具有一定经验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又十分匮乏。从最初的民工潮到技术性人才的民工荒,甚至农民工返乡回流也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在这些看似矛盾的背后,农民工自身职业技能素质偏低是深层次的根源。因此,构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长效机制,加强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是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二)是适应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的必然举措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现实而明智的选择。目前,我们正在大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就意味着今天的发展中国家在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及发展方式等方面将面临更为复杂,更为艰辛的挑战。与发达国家早期的发展经历相比,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一个鲜明的特征:相当数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融入现代经济,不能真正为现代经济所充分吸收和利用,而是在城市形成“候鸟栖居型”的农民工阶层。从表面看,农民工阶层的存在,是城乡户籍管理等制度性因素和歧视等社会性因素造成的,但从深层次看,农民工整体素质偏低,技能不高,难以适应劳动市场需求,才是其主要原因。从这个角度看,只有构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长效机制,加强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才能充分地发挥农民工这一群体的人力资源优势,使他们主动地适应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市场竞争力的要求,进而促进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
      
      (三)是促进农民工实现现代性的必要手段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是主体力量。就农民工的现代性而言,主要指农民工在城市获得的一种不同于传统的价值观念、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我国社会发生了严重的断裂,形成了城乡两个不同的文明。在现代化日新月异的今天,无论是城市的生产领域还是生活领域,科技含量都有了显著的增加。然而,农村的生活体验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行为的、心理的、人格的特点却无法在短时期内适应现代城市生活。工作的流动性、不稳定性,导致了经济基础的薄弱,也是他们始终处于社会的边缘,缺乏社会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无法实现与城市的社会整合。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农民工只是完成了社会角色、资源获取方式和空间位置的改变,尚未实现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尚未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民工现代性的实现。因此,加强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职业素质和内在素养,在改善其经济境遇的同时,也有利于农民工生活方式、社会规范、价值标准的重构与再社会化,有助于其接触并内化城市文明,从而实现农民工的现代性。
      
      二、制约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发展的原因剖析
      
      (一)农民工缺乏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一方面,一些农民工受自给自足思想束缚,视野较窄,缺乏长远性和开拓性。亦工亦农的特点使得许多农民工只是把进城务工看作是一种暂时性的举措,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保守心态,使一些农民工根本就不想参加培训。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形态之间的反差,使广大农民工在城镇寻求自我发展的热情和信心受到挫伤,在自卑状态的阴影中,害怕参加培训,会上当受骗。同时,由于没有必要的职业准入制度,一些农民工觉得参不参加培训意义不大,缺乏参加培训的外在压力。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工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农民工受限于经济实力、工作时间、工作强度等原因,在面对职业技能培训时显得非常无奈,尽管有参与培训的意愿,但整体收入低、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导致了他们没有足够的金钱和时间来从事职业培训,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职业培训对于他们来说变成了水中花、镜中月,可望而不可即。长此以往,也使广大农民工对职业培训丧失了应有的积极性。
      
      (二)企业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动力不足
      流动性强是农民工的一个显著特点。作为当前就业者中最不稳定的阶层,农民工就业活动性大,职业转换快,这对于农民工培训造成了很大困难。即不易确定培训内容,也不利于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收,容易导致用人单位对农民工培训投资与收益不对称,发生收益外溢的现象,从而使用人单位对培训的投资动力不足。在那些用工季节性强的企业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同时,由于众多农民工分布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于各种非正规部门的中小企业,在企业追逐利润的前提和经营压力下,在政府还没有对实施农民工职业培训的企业进行资助的情况下,众多农民工就业的中小企业不愿意或难以独立地承担企业内农民工培训的任务。
      
      (三)政府缺乏必要的培训资金投入
      职业技能培训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培训的资金投入问题。目前,农民工培训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当前培训投入基本是以政府投入为主。相关研究报告显示,中央财政用于补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经费仅有“阳光工程”的25亿元,地方配套的资金也仅为6亿多元,这对于解决逾2亿流动就业农民工的就业服务和培训来说是杯水车薪。尽管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各级政府纷纷投入了大量的培训资金,对农民工进行培训。但这只是在特定的背景下一种临时性举措,还没有规范化、常态化。投入不足,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正常进行。虽然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农民工培训问题,但财政支出中没有把农民工培训经费作为一项常项工作,使得政府在经费投入上很受限。有的地方财政本身就很困难,农民工培训经费根本无法保障,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培训机制和培训体系还不够健全和完善
      当前。我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还不够健全和完善。政府在农民工培训中既是规划者,又是执行者;既是资源配置的制定者,又是资源的分配者。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政府的主导作用,使他们不能指导、规范、监督培训体系中其他主体的活动,而且还容易导 致政府角色发生错位或越位,政府应承担的职责不清晰。同时,政府、企业、培训单位、行业组织、农民工个人,作为不同的参与主体,彼此之间表现为复杂的行为方式,形成了复杂的利益关系,这就需要通过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多重制度和对策,来调动不同方面的积极性,推动新时期我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发展。然而,从目前来看,由于整体培训体系和机制还有待于健全和完善,上述培训主体之间还不能有效地协调配合,缺乏统筹安排,培训资源亟待整合。
      
      (五)培训内容和市场需求相脱节
      培训内容和市场需求相脱节,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是当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过程中另外一个突出的问题。由于缺乏相应的评估机制和考核机制,一些培训机构流于形式,培训质量不高,课程设置呆板,缺乏针对性;有的培训和社会发展要求、劳务需求脱节,缺乏实用性,难以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其结果,一方面用人单位难以招到理想人才,另一方面浪费了大量的人、财、物,培训后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并未得到本质性的提高,仍找不到合适工作,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三、构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长效机制的路径选择
      
      (一)坚持以政府主导,强化组织管理和培训服务工作
      政府要积极宣传,转变农民工观念,使全社会尤其是广大农民工认识到,参加农民工职业培训是提升人力资本含量,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认识到参加培训对自身和社会的重要价值,进而形成农民工重视培训,积极参加培训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在各级政府的统筹下,充分发挥有关部门的作用。各级领导要站在战略高度认识这一问题,要强化政府行为,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职收技能培训工作的领导,要建立常设的组织协调机构,要编制规划,制定政策,保证经费,落实人员,还要建立监督机制,保证落实,为农民工技能培训提供强有力的领导支持、组织保证和服务工作。通过发挥政府推动、引导、示范、组织的作用,使农民工技能培训精心规划,周密部署,循序渐进稳妥地推进。
      
      (二)建立多元化的农民工培训投入保障机制
      在农民工培训经费投入上,继续实行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政府应强化其主要责任,中央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农民工培训工作。各级财政要把农民工培训经费纳入财政经常性预算,用于补贴农民工培训的经费要专款专用,提高使用效益,加大投入力度,增加农民工输出前培训补贴,使政府成为农民工培训资金投入的主体。用人单位应承担在岗农民工的培训费用,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订单等形式激励企业培训在岗农民工。同时,作为主要受益人,农民工在培训中,也应承担相应的费用,增强其责任意识。
      
      (三)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分类分层推进职业技能培训
      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农民工的人力资本质量,增强其职业适应性和市场竞争力。因此,在具体培训过程中,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以企业为依托,突出培训的实效性,进一步强化企业与培训机构的信息沟通,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用工信息档案,建立企业与培训机构的合作制度,实现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的良性对接,克服培训与需求脱节的问题。同时,在对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时,要注意量体裁衣,因人制宜。针对那些希望长期在城务工的农民工,要重点加强系统性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其接受系统的职业教育,突出一技之长,提高其就业竞争力,也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做好知识的储备;对愿意返乡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工来说,要使其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关键技术,尽快成为农业生产的行家里手,改善农村劳动力结构;对有一定资金积累,并有创业意愿留的农民工,要培训创业技巧,提高创业能力,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
      
      (四)整合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健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
      对现有就业培训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形成以公共培训机构和职业技术学校为主体,社会培训机构和大企业、龙头企业内部培训机构相配合的培训体系,同时统筹规划,充分发挥大企业、龙头企业的自培自用作用,社会民办培训机构的市场调剂作用,公共培训l机构的拾遗补缺作用,省、市中职教育机构的专业培训作用,形成政府主导,官民并举,输出地与输入地联合,学校教育、机构培训与远程培训结合的多层次的技能培训体系。同时,要注意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加大农民工职业培训推进力度,以培训的公平竞争促进培训效果的提高。形成按市场需求招标培训,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公私培训机构平等竞争,农民自主选择培训机构,促进培训质量提高的新机制。
      在培训过程中,注意规范培训内容、统一培训标准,推进农民工培训规范化、标准化;要进一步改进方式方法、下沉培训重心,做到长短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满足多元化的培训需要;同时,要把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有机衔接起来。做到阶段性教育与终身教育结合,普及性培训与系统性教育结合,扩大培训覆盖面,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
      
      (五)制定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激励政策和考核机制
      为调动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投入农民工培训的积极性,要实施有效的激励政策。用人单位除了以利润为主要来源建立农民工培训专项基金之外,继续尝试实行农民工培训所需经费从职工培训经费中列支,职工培训经费按职工工资总额一定比例提取,计入成本,在税前列支;对于符合条件的教育培训机构,可申请使用农民工培训扶持资金,获准使用农民工培训扶持资金的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须相应降低农民工学员的培训收费标准,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实行补贴或奖励。通过这些激励措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劳动准入制度
      加强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劳动准入制度与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逐步建立与职业资格证相结合的持证上岗和劳动准入制度,强化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劳动力市场“通行证”的劳动准入制度的管理,积极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职业培训主动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通过制定和完善各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把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标准衔接起来,强调用人单位应依法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员工。劳动部门应加大对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劳动准入制度进行监督检查的力度,确保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

    推荐访问:农民工 长效机制 职业技能培训 构建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