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社会主义价值观图片_未成年人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培养价值行为能力

    时间:2019-01-16 03:23:5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未成年人价值观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他们价值行为能力,使他们能够不断提高价值认识、价值辨别、价值选择以及价值实现的综合能力,在社会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社会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自我价值观念系统,完善自我价值观念和推进社会价值观念转型和发展。
      关键词:价值观念;价值行为能力;教育途径;教育方法
      
      一、价值、价值观�
      
      要开展价值观教育首先要认识和研究价值、价值观念的本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价值的本质是“主体需要的满足与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统一。”“由于主体需要的满足体现了主体的主观性,客体满足主体需要体现了客观性,价值的本质就表现为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价值观是指主体对自身的需要和需要的满足,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价值关系的认识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决定的行为趋向标准。它属于思想意识的范畴,是主体对实践活动的价值反应。它是自觉的价值意识,不仅能够辨别什么样的实践活动才是好的、有效的,才是成功的;而且,要有这样判断的理由成分。同时,价值观比起心理水平的价值意识来,是系统化、理论化的观念体系,是能够进行社会交流的思想形式。因此,价值观是价值意识的理性水平状态,是比较自觉地、稳定的、系统地、可交流的思想形式。�
      价值观,有三个层次,价值观,价值观念,价值意识。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根本看法,价值观念是关于某类事物的意义或价值状况的看法,价值意识是心理水平的价值观念,是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反映。�
      
      二、价值观念的形成�
      
      要开展价值观念的教育,就必须了解影响价值观形成的条件,分析价值观念形成的过程,掌握价值观念形成的基本规律。�
      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念形成的因素很复杂。总的说来,可以分为两种因素,即外部生活环境和内部心理条件。�
      
      (一)影响价值观念形成的内部心理条件�
      影响人的价值观念形成的内部心理条件,有两个基本的因素,即思维能力发展和自我意识的高度分化。�
      思维是人脑对外界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是认识活动的理性阶段。思维能力发展是人的价值观念形成的一个基本前提。价值观念是一个人依据自身和社会的需要对外部事物的价值属性形成的深刻认识、评价和态度,因此,要形成价值观念,首先必须对客观事物有深刻、全面地认识,其次还需要对自己的需要和实现需要的实际能力有正确地认识,然后才可能结合自己的需要进行价值选择。这就需要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的高度。“只有当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发展到能概括社会生活意义和精神生活意义的水平时,他才可能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一个人思维发展的水平,限定了他对外部事物价值属性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从而也决定了他价值观念的内容和性质。” �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认识、评价与调节的过程。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其成熟标志着个性的形成。�
      自我意识的分化,就是从自我中心分化到客观化、再到主观化的这样一个过程。所谓分化,就是从自我(早期的自我是与世界、对象统一的自我)世界中分化出一个客体的世界,即我与客观世界的对立,形成客观世界是我的对象的意识,然后再从自我中分化出主观的自我和客观的自我,即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所说的“I”和“me”。
      价值观的形成,就是客观对象对于自我的需要的满足所形成的对对象的认识和评价,在自我意识没有分化之时,不能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念。当自我意识分化到客观化时期,能够形成以客观对象的价值属性为中心的价值观念,但他还不能根据自身的需要与条件的关系进行价值评价和选择,因此,还没有形成客观的科学的合乎自己实际情况的积极的价值观念系统。只有当他的自我意识高度分化,达到高级阶段,他才能对自身需要、对自己的能力和个性特点,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有明确地认识和了解,才能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并根据这些条件对自己提出明确的要求,才能依据自身的特点和各方面的条件,主动地形成和塑造自己的价值观。�
      
      (二)影响价值观念形成的外部生活环境�
      实际上外部生活环境主要与他人的人际生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也是通过具体的他人来反映和表现的。孩子很小的时候除了本能的需要之外,他的需要和对需要的评价等都是受别人的影响而产生的。他人,包括父母长辈、同龄伙伴、教师等。具体说来,他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他人的观念、他人的行为、他人对自己的行为的认定等三个方面。�
      
      (三)价值观念形成的过程�
      “价值观是在需要的驱动下,在自我意识的引导下,在价值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但这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第一个环节是对需要的认识,对价值对象的认识;第二个环节是对需要以及需要的对象的证实,即价值实现活动。第三个环节,对价值实现结果的认识。这个认识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需要得到满足后自己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是需要与他人相关所引起的他人的评价。不论是情感体验还是他人的评价都可以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情况,积极的就会产生积极的认识,从而强化价值关系、形成价值观念;消极的就会产生消极的认识,从而产生负强化。这三个环节作为一个整体在人一生的价值实现与创造过程中不断地循环,每一次循环都会使主体对自己的价值需要和价值客体属性以及对需要与价值客体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刻、全面,对自己的价值行为与社会、他人的关联程度的认识更加辩证、科学,从而进一步调节价值观念的系列内容与价值实现行为,形成自动化的价值行为模式。�
      
      三、价值观教育的目标�
      
      价值观念的形成过程中,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教育的影响需要主体自己多方面的努力,要结合自己的认识、理解与价值实现的行为才能够转化自己的价值观念,要在发展过程中多次进行调节、改善和创新才能够形成一个自足的自我价值系统。这个系统既是他自己的独特的价值系统,同时也是与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相适应的价值系统。因此,价值观念的教育不是简单地灌输现成的价值观念系统。而我们现在的价值观教育就是教给学生一套现成的价值观念,并且主要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
      这种教育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这种教育是一种外烁的灌输教育。外烁的灌输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观需要,它不符合学生主体的实际情况,所以,这种价值观教育是脱离学生实际情况的主观行为。第二,这是一种缺乏有机联系的部分价值观念的教育,即以道德价值观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这种价值观教育忽视了学生整体价值观的形成,只是注重社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念,把它与丰富、复杂的价值观念系统之间的联系忽视了,这使得道德价值观念成为一种外在的游离于学生价值观系统和价值行为之外的多余东西。即使他们是听话的好孩子,接受和信仰这些我们交给他们的道德信条,但是,他们也会感觉到书本上的与现实的不是一回事情,在具体的道德行为中即使时刻遵守我们所教给他们的道德律令,也会经常感觉到与自己内心的观念有矛盾冲突。�
      那么,当前的价值观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我们的道德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出现了问题。美国道德教育学家拉思斯说,“发展价值观是个人的终身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的是人们的价值行为能力,而不是一大堆随时都有可能过时的现成的价值观念或者机械的教条。因此,我们的目标应该确定在培养价值行为能力,而不是教给现成的价值观念信条。培养价值行为能力并不是不教基本的价值观念,而是通过基本的价值观念的教育来培养价值行为能力。�
      
      四、怎样培养价值行为能力�
      
      (一)价值行为能力培养的途径�
      人的价值观念是被他自身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中形成的生活实践活动决定的。他参与的生活实践活动的性质、与实践活动中的其他主体相互交往的内容和方式等决定了他的价值观念的内容和性质。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与他人的交往活动中,他才掌握了事物的多种价值属性,深刻理解了自己与社会及他人的关系,认识了各种事物对自己与他人的价值和意义,从而确定了自己的价值观念体系。因此,社会生活实践才是价值观念及价值行为能力培养的根本途径。社会生活实践是价值观念教育的根本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未成年人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始终要把教育活动同他们的生活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教育内容渗透到他们的社会生活活动中去。�
      
      (二)价值行为能力培养的方法�
      价值行为能力培养的方法与学校价值观教育方法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差异,这主要表现在,我这里分析研究的价值行为能力培养是指整个教育系统,不专指学校教育,因此,从培养目标和使用方法上要考虑更为广泛的内容。相似之处就表现在一些基本的、有效的方法仍然要使用。因此,综合起来,我认为价值行为能力的培养有以下几种基本的方法。即基本价值观念的灌输法、引导法、实践锻炼法、反思调节法等。�
      1.灌输法�
      灌输法,就是把社会、教师认为正确的、应该掌握的核心价值观念系统地、完整地讲解、分析,让学生接受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方法,不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实际上都一直在使用,而且还是主要的方法之一。我国的德育多采用这种方法,实践证明是一种系统完整传授道德观念或价值体系的有效方法。�
      2.引导法�
      引导法,是指通过分析和激励两种方式引导未成年人顺其自然地认同社会价值观念的教育方法。分析引导是指站在未成年人的角度设身处地的理解社会价值观念与他们自身需要的冲突与联系性,引导他们一起来分析自己与社会的各种联系、自己的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差异和关联度等,从而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主体性,自己去建构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系统。教师在这里所起到的作用是引领价值商谈。“这里的‘引领’,不是引领价值,而是引领商谈,不是‘领着’价值走向学生,而是领着学生选择价值、体验价值、澄清价值。”�
      引导法,可以分为激励引导和分析引导。激励引导,是指通过肯定未成年人在生活活动中对价值的理解和价值实现的行为,从而达到激发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己的肯定,达到强化他们价值观念中的正确因素的一种方法。分析引导是以提高未成年人的理性认知为目的,而激励引导则是以增强他们的情绪体验为目的。�
      3.实践锻炼法�
      实践锻炼法,是指我们通过引导未成年人参加社会生活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去理解、体验其中所包含的价值意义,从而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念的一种方法。在西方很重视引导儿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和培养价值观念和形成价值行为能力。�
      
      (三)价值行为能力培养的策略�
      价值行为能力培养的策略不是具体的方法,但是策略是促进基本方法提高效率的艺术或者方式、方针,是对价值行为能力培养的内容、方法、途径等的优化。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价值观教育的显性与隐性方式的结合、多元价值观念与核心价值观念的结合和提高思维能力与情感智商的结合等方面。�
      1.显性与隐性相结合�
      显性的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的价值观念教育。我所说的显性的教育既包括现行的课程教育内容也包括教育者主体和受教育主体能够意识到的教育方式。隐性教育是无意识的价值观教育,它同样包括隐性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者主体和受教育者主体不能够意识到的教育方式。但是,对于教育者主体来说,他可以有意识地把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隐蔽起来,使受教育者主体不能够意识到是在接受教育。�
      2.多元价值观念与核心价值观念相结合�
      价值观念具有主体性,不同的主体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系统,但是,社会成员众多,是由不同的一个个的成员主体组成,在众多价值观念矛盾冲突中,社会何以存在,社会成员之间何以能够交流、协作,这就要具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念系统来维系社会的稳定和产生一定的凝聚力。因此,价值多元化和价值一元化都是合理的。因此,我们既要引导未成年认识多元价值的合理性,认识自己的需要的合理性,同时也要引导他们要以社会核心价值观念为中心认识和审视自己的价值需要,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推动社会价值观念的发展与进化,创造性的构建自我价值观念系统和推进社会价值观念系统的积极发展。�
      3.提高思维能力与情感智商相结合�
      思维能力和情感能力是价值行为能力的重要的内容。提高思维能力能够提高他们深刻认识价值对象的属性,深刻认识自己与社会价值需要之间的关系,能够灵活处理运用价值创造中的原则问题与灵活问题,从而实现价值的创造。同时,任何价值实现都需要情感动力,特别是文化与精神价值的问题,没有情感的内涵,不能理解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也就不能实现丰富的社会文化精神价值。因此,价值行为能力的培养的过程中,要紧紧抓住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理宣.教育价值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9,6.�
      [2]刘永芳.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条件、过程、规律初探[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3]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132.�
      [4]拉思斯.价值与教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5,36.�
      [5]杨小微.教学中的价值引领与价值商谈[J].教育科学研究,2004,10.

    推荐访问:未成年人 价值观 行为能力 培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