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从招呼的语言看中法礼仪文化对比】 招呼礼仪

    时间:2019-01-06 03:36:1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礼仪是人际关系中和个人实现社会文明价值的行为中所体现的道德行为准则的总和。文化之间的情景因素和社会规范存在差异,语言使用规则自然因文化和社会不同而存在差异,差异的存在不仅是普遍的,而且往往是巨大的。中国人受集体主义思想影响,法国人追求个人主义思想,因此在跨文化交往中,要了解差异的存在,面对差异,既要欣赏,又要学习、了解和尊重。
      关键词: 中法礼仪 打招呼 文化对比
      
      礼仪在人类摆脱无知状态后产生,起源于祭祀,诞生于原始社会。在当时,人类进行祭祀活动来表达对神明和祖先的尊敬并且向他们祈祷。之后,一点一点地,祭典从对祭祀祖先,到对长者致敬,一直到区分辈分和社会阶级。最后,不同的礼仪就产生了。到了奴隶社会,由于经济繁荣及社会文明的发展,礼仪进入了日常生活领域,为人类服务。
      礼仪是人际关系中和个人实现社会文明价值的行为中所体现的道德行为准则的总和。概括地说,就是为了“在他人眼里”有“好的举止所需要做的”。更简单的定义,礼仪实际上是为了遵守社交、心理及尊重的原则,通过在社会上模仿或者通过直觉所获得教育的结果。礼仪受民族构成和含义的要素影响。在不同的国家,相同的意义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同样,相同的表达方式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每个国家都有独特的文化,代代相传并且不断发展变化。即使是在同一个国家,由于漫长的历史进程和广阔的地域环境,文化的内涵也复杂多样。礼仪的主旨不外乎传递这几个简单的含义:例如如何表达尊敬、友谊、祝贺、招呼、道谢等,但是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方式。例如,打招呼就有很多种方式:可以用语言表达,也可以用姿势握手鞠躬、拥抱等姿势。人们尊重礼仪规范,并且把它们看作神圣的财富所敬仰、守护着它们。
      在法国,在到处都会听见bonjour或者salut。在法语中,当孩子们开始学习与人交流,特别是与大人进行交流的时候,“bonjour”是他们最初学会的几个单词之一。孩子一天天长大,生活习惯也一天天发生变化,但是一句“bonjour”一直是区分好孩子和坏孩子的标志。“bonjour”代表父母对传统的眷恋,因为这个词来源于十三世纪,由bon和jour组成,意味着“美好的一天”。
      如何问好呢?
      “Bonjour,Monsieur ou Madame!”在bonjour之后加上先生或者夫人,每个音节都发得很清晰,给人以拘谨且严肃的感觉。
      “Bonjour,Monsieur Dupont!”bonjour后加上名字,给人很亲切的印象。
      “Bonjour!”只有一个短短的bonjour,可以提醒人注意,给人以心情不错的感觉,听着也很时尚。短短的bonjour可以夹带着各种心情:疑问的、匆忙的、活跃的、搪塞的、悲伤的、暴躁的、惊讶的等。
      在街上或者在走廊里遇见某人,你可以不停下脚步和这个人打招呼,这个时候一句简单的bonjour就足够了。但是如果是成年人,最好说bonjour madame或者bonjour monsieur。
      如果和医生或者牙医打交道,要说bonjour docteur,向律师或者公证人问好,要说Bonjour ma?�tre。
      和朋友打招呼,可以更亲切地说salut,如果和一群朋友问好,就说bonjour tout le monde,特别注意不要在madame或者monsieur后面加上姓氏,例如bonjour madame dumont。只有商人为了和顾客表示亲近才在后面加上姓氏。
      在乡下的商店,一些顾客进门的时候会说一句Bonjour messieurs dames,这种特别热情的打招呼方式,在城里很少见。
      在问好之后,法国人经常会问关于健康的问题,例如Comment allez-vous?或者更简单的Comment ?�a va?
      傍晚开始,用bonsoir打招呼,睡觉之前就说bonne nuit。
      如何与人告别呢?
      在法国,会根据遇见的人而选择Au revoir madame/monsieur/docteur/ma?�tre!等。
      在朋友或年轻人之间,说salut或者ciao。
      在一些地区,有时会听见A dieu,但是在通常情况下告别用这个词比较过分且决绝,因为这意味着永别。
      为了告别,法国人经常会这样说:
      “Cela m’a fait plaisir de vous rencontrer/de vous revoir!”或者“Je dois vous quitter...”;或者更加亲切地说“Bon,allez,je vous laisse!”。
      如果是匆匆告别,可以说“Excusez-moi,je dois filer!”,短短一句“Je me sauve!”或者“Il faut que j’y aille!”意味着要迅速离开。
      如果在告别时表达不久再见的意思,经常会加上:
      “A bient?�t!”几天后可能会见;
      “A la prochaine/A un de ces jours/A plus tard/A un de ces quatre(familier)!”在不确定的日子见;
      “A tout à l’heure!”在一天稍后的时间见;
      “A tout de suite!”几分钟之后见。
      如果确定再见的时间,特别是定约会的时候,经常会说:“A demain!”、“A ce soir!”或“A lundi matin!”等。
      通常在一天之中,也可以用表达祝福的方式告别:
      在上午或者下午开始的时候说“Bonne journée!”;
      下午开始的时候说“Bon après-midi!”;
      在傍晚的时候说“Bonne soirée!”;
      睡觉之前或者在夜深的时候“Bonne nuit!”;
      周五晚上或者周六说“Bon week-end!”;
      这时可以如此回应:“Merci,vous aussi!”或者“Vous de même!”。
      如果对方向你谈论他的麻烦,也可以用“Bon courage!”表示祝福。
      如果对方向你谈论他的计划或者你打扰了他正在进行的事,可以说“Bonne continuation!”。
      如果对付正在着手一个困难或者冒险的事情,或者要通过考试,可以说“Bonne chance!”。
      如果想要向一个关系普通的人表达祝愿,可以说:
      “Mon meilleur souvenir/Mes amitiés à votre femme!”(传统说法);
      “Embrasse Jeanne pour moi!”(亲切说法)。
      如果要和刚认识的人告别,可以说:
      “J’ai été heureux(se) de vous avoir rencontré(e)!”
      “Au plaisir de vous revoir!”
      “Ravis d’avoir fait votre connaissance!”
      在汉语中,也存在着打招呼的礼节。
      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你好”和“再见”和法语的“bonjour”和“au revoir”一样,使用得非常频繁。无论在朋友还是陌生人之间,无论是在商店还是饭店,不管是写信还是打电话,都可以用到这两句话。在中国年轻人之间,常常会说“嗨”或者“拜拜”,这样听起来很时尚。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Bonjour”和“Bonsoir”在汉语中翻成早上好和晚上好。起初,中国人经常用“早上好”或者“晚上好”和外国人打招呼。但是伴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来自国外的打招呼的语言,例如“早上好”、“晚上好”,逐渐地被更短的“你好”所代替。今天,中国人更多地用“你好”和外国人打招呼,甚至,喜欢中国文化的外国人也用“你好”和中国人打招呼。
      今天,“你好”在口语中越来越普遍,因为这更简洁且清楚,但是,很多中国人总是认为“你好”比较生硬且缺少热情,更喜欢传统的招呼方式,更多地用一些特别生动的句子。当两个很熟的人相遇,他们互叫名字,然后,根据他们相遇时的特定的环境,互相问一个问题,接着,他们回答,对他们要做的事作一下说明。
      例如:
      早上,王先生在路上遇见去上班的李先生。
      王:李,去上班吗?
      李:是的,去上班。
      中午,午饭后,王在散步时遇见了李。
      王:吃过了?
      李:是的。
      下午,下班后,王遇见邻居李太太,手里拿着篮子。
      王:李太太,你去哪?
      李太太:去超市。
      但是如果中国人问法国人“你去哪”,就会引起误会。
      这是因为语言是社会的行为,它必须受制于社会规范,如同人们的社会行为必须遵守社会规范,人们的言语行为必须遵循其社会或群体所共享的言语规则或者言语使用规则。不同文化之间的情景因素和社会规范存在差异,语言使用规则自然因文化和社会不同而存在差异,差异的存在不仅是普遍的,而且往往是巨大的。
      中华民族被誉为“礼仪之邦”。礼仪文化代代相传。礼仪在中国文化历史演变中扮演了非常积极的角色。在孔子之前,已经有著名的一些礼仪规范的书,例如:《礼记》、《仪礼》、《周礼》,都是传统礼仪规范的重要书籍。孔子是中国首位礼仪专家,他主张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将道德规范作为管理国家的必要基础。孟子将道德规范作了划分:仁、义、礼、智。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另外,良好道德规范、社会交往礼仪、生活规范,在历史发展的数千年中形成,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指引中华民族精神所向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西方文明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是不断探索礼仪演变的历史。为了保持和发展在血缘关系之外的不同关系,人类发明并且发展了有效的礼节来避免“争斗”或者“战争”。在文艺复兴之后,西方礼仪有了新的发展:从上流社会的繁冗复杂的礼仪,到二十世纪中叶盛行的高雅举止,一直到适应社会各个阶层的简单礼仪规范。西方礼仪在十七、十八世纪法国宫廷中形成,受法国思想的影响,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自由、平等、博爱的观点。
      在法国,口语中打招呼是非常普遍的,到处都可以听到:在商店买东西的时候向售货员打招呼,向住在同一栋楼的邻居打招呼,等等。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在家庭成员之间,打招呼也非常重要。但是中国人见了父母,不会说“你好”,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中,通常没有互相打招呼的形式,这让法国人看起来非常惊讶。
      此外,在中国,打招呼的使用范围非常有局限性:中国人认为,当进入商店时,或者不认识对方时,没有必要和对方打招呼。通常来说除了在官方场合,在日常生活中,只有在认为非常有必要时,中国人才会说“你好”。例如,中国人买东西付钱的时候,不会向收银员说“你好”。因为他们认为,即使不打招呼,他们还是可以买到东西。但是如果他们在公证处做公证的时候,不向公证员问好,他们就会被认为是没有礼貌的人,可能拿不到公证。因此,在中国,打招呼也有体现人们社会地位的作用。
      中国人是在集体主义思想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倾向于先认识社会现实,再根据社会现实构架自己的思路,而这一切都是和现实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而法国人向往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受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思维方式偏向于先来理清思路,再根据思路构架社会现实。他们追求平等,打招呼与否的依据不是对方的社会地位,而是个人必须做到的。他们强调个人自由,认为在交往中,无论是在言论上还是行动中都要尊重个人自由,个人权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如果中国人向一个法国人问:“你吃了吗?”法国人可能会认为要请他吃饭;如果问:“你去哪?”法国人会认为他的隐私被侵犯了。
      事实上,上文那样的中国式打招呼方式来源于独立小农经济社会的大众语言。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食物供应不足,吃饭是生活中最大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在一个村子里的人,当他们相遇时,经常会问“吃了吗”来表达好意。另外,邻居们彼此都非常了解,他们关系走得很近,个人活动没有必要保密。为了表示与他人的非常亲密的关系,他们用“你去哪”作为打招呼的方式。在现代生活中,不论是“你吃了吗?”还是“你去哪?”,都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仅仅是为了向其他人表示好意不需要回答得很具体。
      在与不同国家的人交往时,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不同的礼仪文化,特别注意对方的社会文化、教育背景,了解差异的存在。同时,全世界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促进了不同礼仪文化的融合,礼仪规范已经不是一个国家的事,也属于世界上不同的国家。面对差异,既要欣赏,又要学习、了解和尊重。一句话,就是:入乡随俗。
      
      参考文献:
      [1]方仁杰.法语社会语言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11.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何浩然.中外礼仪.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0.
      [4]秦启文.现代公关礼仪.四川: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6.
      [5]鲁宝元.汉语与中国文化.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
      [6][法]奥蒂勒・格朗-克莱芒编著.胡洪庆译.与法国人相处,怎么做?怎么说?.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12.

    推荐访问:看中 礼仪 招呼 语言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