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飞越杜鹃巢》中的“死亡―再生”原型]飞越杜鹃巢

    时间:2019-01-05 03:29:1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在《飞越杜鹃巢》这本小说中,肯・凯西借用《圣经》中的死亡再生原型,通过主人公麦克默菲和齐弗之间完成的死亡再生这个轮回,以完成对现实世界的理想救赎。   关键词: 小说《飞越杜鹃巢》 “死亡―再生”原型 理想救赎
      
      一、引言
      原型批评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创。该理论是借鉴和运用心理学和人类学的成果来考察文学作品中的神话和心理等因素,研究文学叙事中的集体无意识,从而探索文学现象与古代神话,以及原型之间的联系。按照弗莱的观点,神话是文学的结构因素,文学是“移位”的神话。这样在欣赏文学作品中,读者要“往后站”,要借助特定的文化语境,深入分析作品中的神话隐喻和象征,才能真正把握有关作品的思想内涵。
      发表于1962年的小说《飞越杜鹃巢》是肯・凯西的代表作。在该小说中作家主要对当时美国工业社会进行了强烈的批判。也正是因为他的批判,肯・凯西取得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如果我们按照原型批评理论“往后站”来欣赏该小说,会发现作家不仅仅是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批评,同时他也为拯救这个社会提出了解决的办法。那就是借用《圣经》中耶稣死亡再生这一神话母题来完成作家对于现实世界的理想救赎。
      二、死亡―再生原型
      死亡再生原型这种古老的母题形成的心理根据是什么?人类是唯一有死亡意识的动物,死亡意识伴随着人类,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强大动力,潜在地催生了各种宗教和哲学等意识形态。正是在这种死亡意识的观照中,早期人类形成了灵魂不死或再生的观念。
      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广泛收集了遍及五大洲的材料后断言:“灵魂不死的信仰是处于所有进化阶段的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信仰,可以当成一个毫无疑问的真理,很难说有哪一个野蛮人的部落完全没有信仰。”灵魂不死,最后进入另一个世界获得再生,在世界各国神话中非常广泛地存在着。古埃及人的木乃伊无疑就是这一观念的典型的物化符号。
      在西方的神话体系中,最能体现这种死亡―再生叙述的神话,莫过于《圣经》中耶稣的死而复生。耶稣的死亡复生不同于弗雷泽《金枝》陈述的“神王”或“渔王”的死亡。“神王”是由于精力衰退,人们将其杀死而代之以另一个身强力壮的继承者,而“渔王”是借助圣杯的力量来达到自身繁殖能力的复活。相比于“神王”的取代关系和“渔王”的借助外力,耶稣的死亡有更深层的意义。耶稣的死亡并不是因为神的腐朽,而是出于对人类的救赎,而耶稣的复活则是实现救赎人类意图的必要过程。没有耶稣的复活,人类的赎罪就无法实现。因此,没有超越死亡的复活,耶稣本身的受难与死亡也就毫无疑义。
      在《飞越杜鹃巢》中,肯・凯西“移位”了耶稣的死亡再生,他把一个人的死亡再生替换成两个人之间的交替更迭。而这种模式在美国文学史中又是比比皆是。洪增流教授称这种模式为“双角色人物模式”,它们的一个共同点是后者在前者活着的时候就对前者有认同的倾向,在前者死亡的时刻,认同达到新的高度,后者因此实现了自身某种意义的超越,成为前者的化身。(洪增流:25)麦克默菲就属于前者,而齐弗就是后者。也就是在齐弗为了减少麦克默菲痛苦而杀死他的同时,齐弗完成了对前者的继承。这样,两个人物的生命最后融合在一个实体――齐弗的身上。
      麦克默菲是一个精神正常的中年人,为了躲避教养院的责任,他假装异常而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在他的心中精神病院就是逃离丑陋工业社会的伊甸园,就像公关先生吹嘘的一样“这是多么令人愉快的地方啊,不是吗?……你们想想过去的日子吧,想一想那肮脏的环境,粗劣的食物,以及各种残酷的治疗手段,你就会明白我们已经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就。”最初麦克默菲也承认:“这里的床铺是睡过的最舒服的,而饭菜的丰盛也是令人赞叹的。”但他很快发现物质生活的优越抵消不了自由的受限。精神病院单调、枯燥、折磨人的生活,使健康无病的麦克默菲难以忍受,头脑发胀。一天,他终于冲进病人不该进的护士办公室,想提意见,但他被护士长“请”了出来。后来在趁领药之际,恭敬地向护士长提出放低喇叭声的要求,但遭到了拒绝。于是麦克默菲开展了一系列反权威反控制的斗争。他纵容病友赌博,把女人和笑声带进了病房,病人开始活跃起来,病院也有了欢声笑语。麦克默菲本可以自己逃离精神病院,但他没有那样做,他要带所有人离开这里。从这个层面上看,麦克默菲就是一个“救世主”。他来疯人院的目的就是带领大家走出这个非人道的病院。在矛盾的冲突中,麦克默菲被捉住,头部动了手术,成了一个瘫痪的人。最终齐弗为了减少他的痛苦,走到他的床前用枕头闷死了他,然后自己逃出了精神病院。麦克默菲完成了自己的死亡,但是他未被打败。他的精神依然存活,只不过存活在他的继承人齐弗身上。齐弗的逃离意味着麦克默菲的胜利――战胜了“大个儿护士”为代表的专制制度。
      肯・凯西的救赎世界的本质是宗教性质的。其实这是西方文化体系中对抗现代文明异化的有效武器之一。基督教认为人不能靠自己得救,必须借助于救世主。生活在精神病院中的人其实就是现代社会中人的象征,他们丧失了自我、灵魂,他们的救赎也必须借助于一个英雄。(卞慕东:104)而在小说中麦克默菲就是这个英雄。他是一个耶稣式的救世主。他牺牲了自己,换来了他人的觉醒和奔向自由。(常耀信:358)
      齐弗是小说中的叙述人,也是另一个主人公。正是他继承了麦克默菲的精神,完成了麦克默菲在他身上的再生。小说的结尾处齐弗坚定地用双手抱起沉重的水泥墩,砸坏了医院的铁窗,跳出窗户,迎着暮色,向着远处跑去。齐弗是麦克默菲在精神病院遇到的第一个病人。他被认为是病得最重的一个,长期精神恍惚,对外来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完全失去了自我,失去了走出去的勇气和希望。正是这样一个丧失自我、勇气和希望的病人,在麦克默菲带领大家反抗的精神的鼓舞下,在与麦克默菲长时间的接触下,一步步重新找回自我,找回了勇气。当他们第一次见面握手时,齐弗感觉到了这种影响:“他的手指粗大强壮,几乎把我的手指覆盖了,我的手开始有异样的感觉,似乎他的手在我的那截胳膊上开始膨胀开来,就好像他把他的血液输到我的手里来了,让他澎湃着热血和力量,胀得和他的手一般大,我记得……”他同样也憎恨“大个儿护士”,但是他也看到了麦克默菲失败的原因――不能自控,太感性。他从麦克默菲的身上不断地吸取着营养,逐步完善着自我。也就是随着麦克默菲力量的减弱,齐弗的能量渐渐变强,结尾处麦克默菲的死亡意味着他的能量已经完全转移到了齐弗的身上。在他们计划逃离精神病院的时候,他们有如下一段对话。
      齐弗对麦克默菲说:“……你比我强多了。”
      麦克默菲:“为什么这么说。你像树干一样强。”
      齐弗说:“我父亲才是真正的强……”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齐弗对自己还没有信心,他还没有达到他父亲那种强,也就是强到能站出来与专制对抗。但是结尾这一段对话就不一样了。齐弗走到麦克默菲的床边,呼唤着他:“现在我们可以逃跑了。我现在觉得自己强得像座山。”这时的齐弗已经完成了自我的恢复,完成了对麦克默菲的完全继承。他有力量、有能力按照他的方式去继承麦克默菲未尽的事业。
      三、结语
      肯・凯西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作家,他在以自身对抗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实践中同时也拿起笔来把他那种救世思想反映在小说中。工业化社会中人的异化需要一个救世主。《飞越杜鹃巢》中的麦克默菲和齐弗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而生。肯・凯西借用《圣经》中耶稣死亡再生这一救世良方,在这个没有上帝的现实世界中依靠两个人之间的死亡再生接力来完成对人类世界的救赎。他的这种救赎方式是相信人的力量在信仰丧失的状态下可以走向重生。
      
      参考文献:
      [1]Ken Kesey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Penguin Classic,2006.
      [2]卞慕东.现代化与反现代化思潮的冲突[J].美国研究,1999,(2):98-112.
      [3]常耀信.精编美国文学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358.
      [4]洪增流,姚学丽.双角色人物模式的原型与移位[J].外国文学评论,2004,(4):24-31.
      [5]刘意青.圣经的文学阐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推荐访问:杜鹃 原型 飞越 再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