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内隐社会认知与情绪稳定性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我的情绪小怪兽绘本ppt

    时间:2019-01-03 03:32:1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本文采用采用教师评定法挑选被试,以偏好组词测验和情绪稳定性量表为实验材料,探讨情绪稳定性与内隐社会认知中的攻击性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相对于外显的攻击行为,存在着内隐的攻击性倾向;(2)攻击性行为被试比亲社会行为被试更具有内隐攻击性;(3)青少年在情绪稳定性和内隐攻击性上并不存在性别的差异;(4)青少年攻击性行为受其情绪稳定性影响较大。
      关键词: 内隐社会认知 情绪稳定性 攻击性行为
      
      1.实验动机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向成熟发展”,包括生理的成熟和心理的成熟。初二学生正处于这样转折的重要时期。初二是青少年身体发育的高峰,然而心理的成熟却落后于生理的成熟,身心发展不平衡,从而产生许多问题,攻击性行为便是其中之一。
      1.1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通俗地讲就是以打架、骂人等用语言或暴力伤害他人的行为。对攻击性行为的界定有很多。L.D.Eron将攻击性行为定义为:“是一种经常性有意的伤害和挑衅他人的行为。”在韦氏词典中,攻击性被界定为:“好斗的准备状态或进攻能量;武断的,令人不快的唐突或轻信的自信。”[1]社会学习理论把攻击看作一种习得的行为,并将行为的获得与表现视作两个相互独立的过程。保存在潜意识中的攻击性倾向无论来自本能还是后天习得,在适当的条件下,都会被启动或激发。
      1.2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以往探讨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有很多,一般都认为是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对儿童的攻击行为起作用。它包括生物遗传原因、环境原因、家庭原因等,对于心理原因的探讨也有很多,例如角色的认同与攻击性、自卑与补偿、自尊心受挫等。20世纪90年代中期,A.Greenwald和M.R.Banaji等研究者提出了内隐社会认知(Implict Social Cognition)的概念,人们开始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角度研究攻击性行为。1996年,S.A.Chen、杨治良等采用偏好判断与再认测验匹配等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考察了攻击性行为内隐社会认知特征。结果表明,被试在攻击者的偏好率明显高于被攻击者,从而证明攻击行为内隐与外显社会认知上存在显著的实验性分离,人类的攻击性更具内隐性。
      1.3内隐社会认知
      内隐社会认知(Implict Social Cognition)是指在缺乏意识监控,在意识状态不明确的条件下,认知主体对社会刺激的组织和解释过程。在这一过程,虽然行为者不能回忆过去的经验,但这一经验潜在的对行为者和判断产生影响。[4]内隐是相对于外显而产生的。内隐社会认知具有间接性、积淀性、无意识性和启动性的特征。[5]张东宁、王有智采用IAT测验应用于内隐攻击性的研究也承认内隐与外显攻击性之间两者是相互独立的。叶茂林、彭运石[2]的研究也表明内隐攻击对人们的影响是以一种自动化的方式进行的,且对攻击性量化研究的最佳方式是间接测量。高桦(1998)用图片投射测验,考察了在押犯人的攻击性内隐心理特征,结果发现:在押犯人与常人的攻击性在内隐心理状态下表现接近,不具有显著差异,从而得出罪犯产生攻击性犯罪行为是由于对攻击性冲动的管理、控制无效而造成的,并非罪犯与常人在心理深层上存在着攻击性差异的结果,即外显的攻击性与内隐攻击性无关,而与人类的心理情绪的稳定性有关系。
      1.4情绪稳定性
      情绪稳定性是个体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是指一个人能积极地调控自己的情绪,在短时间内没有大起大落的变化。[7]一般认为,情绪稳定者的心理自控水平较高,对于自己的情绪能够有效管理,遇到挫折不易发起攻击性行为,而情绪不稳者心理自控水平较低,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挫折容易发起攻击性行为。
      综上所述,以往研究表明人类存在内隐的攻击性,内隐攻击性与外显的攻击性行为两者都是独立的过程,并不存在一致的联系,但是这个一般都是以成年人为研究对象,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朱婵媚、郑希付等的研究表明,未成年人存在内隐攻击性,且在内隐状态下,个体的身体攻击倾向性显著高于语言攻击倾向性,并且具有较高的性别一致性。[6]因此本文的一个目的就是研究未成年人的内隐攻击性与外显攻击行为二者是否有一致的关系。高桦(1998)对在押犯人的攻击性内隐心理特征研究认为,罪犯产生攻击性犯罪行为是因为对攻击性冲动的管理、控制无效而造成的,并非罪犯与常人在心理深层上存在着攻击性差异的结果,即与情绪稳定性有关系,所以本文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通过情绪稳定性量表,探讨情绪稳定性是否与攻击性行为有关系,二者关系到底有多大。
      2.实验方法
      2.1被试
      被试选自锦州市某中学初二年级,通过“教师评定法”评定出有攻击行为的学生80名,亲社会行为的学生60名,共140名。
      2.2实验材料
      2.2.1情绪稳定性量表
      情绪稳定性量表的全部题目取自两个成熟的量表:一为艾森克的EPQ,其中的稳定性维度的题目,共13道;二为卡特尔的16PF中的因素C即稳定性维度的题目,共24道,总共37道题。
      2.2.2内隐攻击性―词语偏好测验
      首先请20名大学生自主写出尽可能多的攻击性词语,然后从中挑选出身体攻击词10个和语言攻击词10个;再根据主流字挑选20个词频与所选词语词频相近的中性词20个,用来与攻击性词配对,词语中的一个字与配对的攻击性词语中的一个字相同。为了识别随意作答,另增加20个干扰字作为词干的被选项,所有答案项目采用拉丁方序列呈现。练习用词2对,与实验内容不相干但形式相同。上述所有词均由2个字组成。
      2.3实验程序与设计
      实验与测验均在多媒体教室中进行。
      首先做情绪稳定性量表,收取量表后做词语偏好测验。
      词语偏好测验实验材料通过多媒体呈现给被试,首先呈现目标字和探测字,然后让被试选择。实验前发给被试每人一张答题纸,要求被试快速在目标字中选一个字与探测字组成词语,并把所选字的编号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划“√”。刺激呈现时间为2s,间隔为2s。实验为团体施测。由主试呈现并说明具体要求,首先进行练习,然后开始正式实验。
      2.4数据处理
      情绪稳定性量表经题总相关、多因子分析和Alpha(α)检验,去处无效题目6个,共获得有效题目31个,内部一致性信度α=0.7650,信度较好,比较有效。
      参加实验被试140人,剔除漏填或选填干扰字的数据,以及情绪稳定性量表中漏填的数据,最后获得有效数据124人,有效率为88%。
      3.实验结果与分析
      攻击性词与中性词偏好比较,差异显著(t=2.909,p0.05;t内隐攻击性=0.777,p>0.05);情绪稳定性、内隐攻击性与外显攻击行为之间存在相关(r(情绪稳定性,内隐攻击性)=-0.305,p

    推荐访问:攻击性 认知 稳定性 情绪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