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浅析明清晋商的教育价值观:价值观是什么举例说明

    时间:2019-01-01 03:25:1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明清时期晋商“重商轻学”,形成了“学为商之用”、“学而优则商”的教育价值观。本文对晋商这种教育价值观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明清时期晋商教育价值观
      
      山西的民风,从春秋战国以来的“尚武”到隋唐之后的“文风极盛”,直至明清时期的“由文入商”而最终形成了晋商一贯的“重商轻学”的风气,这种风气深入人心,因而晋商将其培养出的最为优秀的子弟大多投入经商贸易之途,从而在对待教育的问题上形成了“学为商之用”、“学而优则商”的教育价值观。
      
      一、“学为商之用”
      
      商人与教育之间有着不能忽视的密切联系。晋商兴起后,山西出现了明显轻学的倾向。这种倾向主要发生在下层民众之中,他们对于科举不寄希望,在经过基本的知识教育之后,便将子女送出业商。与此同时,晋商又有重学的一面。商业有了一定的规模,商人从实践中体认到学对商的重要助益作用,因而对学转而十分重视。如乔、常等商业家族,就十分重视对子弟的教育。盐商张允龄在外经商,非常关注子弟的学习,他常常“购诸子传疏义及史汉诸书,车载之”(明张四维《条麓堂集》卷30)。他们重视对子弟的教育,最重要的原因是认识到了读书对于经商的重要性,为经商服务是其教育的最终目的。我认为,晋商对教育功能的认识是从外部、内部两个方面的需要出发的。
      (一)商业经营对教育的需要
      很多晋人在经商的过程中,依然坚持读书学习。这其中有个人的兴趣,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他们可以多闻博识,增强搏击商海的能力,“以心计阜通货殖”。晋商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并自觉地加以利用。晋之俗谚有云:“十年寒窗考状元,十年学商倍加难。”晋商认为在商业活动中商人作为活动的主体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需要各种知识:谋略、兵法等),而这种素养的修习甚至比高中状元还要难许多。商人只有综合运用所具备的各种知识才能,才可能准确分析变化莫测的商场形势,运筹帷幄,取予进退之间不失时机地作出最优选择,获得厚利。高的文化素养必须依靠教育,所以说,教育为商业活动的展开和辉煌提供必要的智力和人才支持,是最为基本的。受过比较好的教育和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有一定修习的人,在商界往往也能胜人一筹,例证比比皆是。
      (二)商人内心对教育的渴求
      中国悠久的“抑商”传统形成了人们一贯的“轻商”、“贱商”思想,商人往往处于一种尴尬的失衡境地:在拥有巨大的财富和强大的经济实力的同时却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民众的肯定。晋商对于这种“富可敌国”的财富和“卑微低贱”的社会地位之间的极度失衡是不甘心接受的,晋商由于社会的不公评判而产生这种认知和情感,并由此而引起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希望能改变社会的失衡评判,得到社会认可和肯定。
      但是怎样才能改变这种失衡的状态呢?社会主流意识长期为“荣宦游而耻工贾”,为了赢得尊重,重要手段就是借助教育:首先,他们通过教育来提高自身素养,结交文士,以期在知识上与士阶层缩小距离,在心理上与士阶层达成沟通,同时使自身的经商品位有所提升,赢得上层社会的理解和认可。因此,在晋商商帮中,不乏学识渊博、文采风流的商人,连自视甚高的的清朝举人刘大鹏都不无赞叹地说:“余于近日在晋接触周旋了几个商人,胜于十倍,如所谓鱼盐中有大隐,货殖内有高贤,信非虚也。自今以后,愈不敢轻视天下人矣。”(刘大鹏《退想斋日记》)其次,他们在经商成功之后,积极从事社会公益事业,而重心就在教育事业上。晋商家族在延名师以课子侄的同时,还不忘投资资助或开办私塾、义学乃至书院,匡助了家乡的教育事业,为没有能力受教育的青年俊秀提供了良好的受教机会。这些惠及桑梓的教育活动,实现了商人作为社会一分子的对地方文化生活的实质性参与,以某种具体的形式显示出自己在地方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的自身价值,即可以“显亲扬名”、“光耀门楣”,重塑和提升其在民众间的形象和地位。
      晋商的这种教育价值观,正好表明了:商人不再仅仅局限于治生获利这种较低层的需要满足了,而是诉求于更高层次的道德追求和精神向往――商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社会中包括上层社会和普通民众的认可,满足了商人内心对肯定自身价值的一种渴求。
      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儒家一向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个人完善、修养的一个最完美的过程。“尽己”之后而能“及人”,属于仁德的范畴,这种观念深深根植于晋商的精神血液之中,他们在拥有了财富之后,“尽己及人”的传统观念让他们不会将财富全部据为己有,而是通过种种“散财”的义举来达到“及人”的目的,表达对社会的关怀。对教育的投资是晋商“尽己及人”的最重要方式,他们捐资资助、兴建的义学、书院等惠及当地贫寒子弟,为他们提供了正规学校教育。这种深入骨髓的传统观念,在晋商心中形成了一种对教育的渴求――将自身经商所得财富通过投资教育惠及他人,切实践履儒家“尽己及人”的观念。
      
      二、“学而优则商”
      
      “学而优则仕”是长期以来封建社会教育的最高鹄的,也是人生的唯一价值标尺,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具备一种符合儒家思想的理想人格,并进而入仕作官,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主要价值取向。然而就在这一背景下,山西商人在经商的同时介入教育,将商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渗透到教育领域,冲击了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带来了一些新的气息。
      (一)晋商对传统教育价值观的改造与突破
      山西商人深懂得:“得人者昌,政界固然,商界何不然!”于是,他们以过人的勇气,超人的胆识,打破了数千年形成的“学而优则仕”的金科玉律和“士农工商”的传统职业定律,树立了“学而优则商”的新观念。他们重视教育,但其教育的目的更明显地指向了商业。培养经商所需的优秀人才,成为他们教育的重要目的。
      晋人视商为本业,不再只是把经商看作迫不得已的选择,他们往往读几年书就去经商了,很平淡又很自然。如果说少部分人弃儒经商或许为境遇所迫,那么大部分人经商则主要是对人生事业的一种选择。榆次富商常氏,以商起家,八世后便兼儒贾以传家,有清一代其家族不绝于科举,但绝不轻视商业,而且一改“学而优则仕”为“学而优则商”,子孙恪守“吾家世资商业为生计”的祖训。将最优秀的子弟投入商海,并非只有几家如此,这对晋商来说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
      (二)晋商教育价值观中的“重商”与“重仕”
      重商,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晋人在重商的同时同样重仕。这是因为传统的重仕观念仍有影响,更重要的原因则是着眼于入仕对于商业的益处,以官来保商、兴商。家族中有做官的子弟,不仅能直接得到经济上的好处,而且能为其商业提供政治上的保证。他们所更看重的是官位给经商带来的实际益处。
      晋商对于经商和入仕二者的态度,总的来说是“厚利而薄名”,这种价值观缘于晋人务实不尚虚名的传统观念,“有儿开商店,强如做知县”(张正明:《晋商兴衰史》,第304页)、“买卖兴隆把钱赚,给个县官也不坐”……在“名”与“利”的取舍上不仅明显地倾向于利,而且可以看出他们把从事商业而取利作为人生的目标和寄托。
      原本是中国传统教育目的的功名官位,已被晋人当作经商的手段。对儒贾观的改造,是晋商的一个大胆创造,同时又与明清时期的“实学”思潮相一致。他们巧妙地消弭了儒与贾之间的对立,使儒贾相通,为他们的商业活动提供了思想上的支持。这种观念的变化包含着他们在道德评判和价值取向上的变化。从晋商的儒贾观来看,他们重儒又重贾,甚至在取舍上更倾向于贾。既然经商被他们看作是最佳选择,以商业作为其教育价值的指向也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文献:
      [1][明]沈思孝.晋录.四库全书存目存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
      [2][明]张四维.条麓堂集.山西大学图书馆馆藏.明万历二十三年张泰徵刻本.
      [3]葛贤慧.商路漫漫五百年:晋商与传统文化.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4]李希曾主编.晋商史料与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5][日]寺田隆信著.张正明等译.山西商人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推荐访问:浅析 明清 价值观 晋商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