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弗吉尼亚伍尔夫传_浅析“意识流”在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品中的应用及其优点

    时间:2018-12-28 03:32:5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意识流”兴起于20世纪早期的西方文学创作,是一种建立在现代哲学,特别是现代心理学基础上的新颖写作手法。“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从理性和逻辑推理解释世界和人的传统观点,利用其独有的特点展现了当代世界和人的复杂景象。通过分析在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如何将“意识流”应用于自己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 “蒙太奇时空”、“内心独白”、“奏鸣曲式”等方法运用所带来的优势,有利于学习在写作中处理表现人物的内部世界和心理活动的技巧。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作品 意识流 应用 优点
      
      一、意识流的起源与发展
      
      20世纪早期,一种名为“意识流”的新兴写作手法在传统小说情节中脱颖而出。“意识流”原为一种心理术语,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和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威廉・詹姆斯所提出。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法进行的,而是一种流,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和“意识流”的方法进行的;人的意识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非理性和无逻辑的,因此人的意识是由理性、自觉的意识和无逻辑、非理性的潜意识所构成。同时他还认为人的过去的意识会浮现出来与现在的意识交织在一起,这就会重新组织人的时间感,形成一种在主观感觉中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时间感。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强调并发展了这种时间感,他强调过去的经验对现在的影响,以及两者的有机统一,提出了心理时间的概念。他们的学说对意识流方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发展了詹姆斯关于非理性、无意识的观点,肯定了潜意识的存在,并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他的关于潜意识的观点,以及他的用自由联想医治精神病的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观念。弗洛伊德认为,人是充满自相矛盾的生物,矛盾的根源在于人的欲望和人与社会的矛盾。弗洛伊德提出的一整套心理分析的理论,促进了意识流写作方法的形成和发展。上述现代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打破了从理性和逻辑推理解释世界和人的传统观点,展现了当代世界和人的复杂景象。面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复杂性,一些作家认为过去写实主义的方法及一定环境一定性格的单一方法不足以表达已经被认识到的复杂性,需要寻找一种表现这种复杂性的恰当的文学形式。意识流的写作方法就是在这样的探索中形成的。
      1917年,英国杰出的意识流代表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Wirginia Woolf,1882―1941)与丈夫伦纳德・伍尔夫共同创办了霍加斯出版社,在传播现代派作品、推动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从19世纪20年代起,霍加斯出版社开始将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分析的理论著作转译成英文版本,并承担此些理论著作的出版任务,使其论著思想在欧洲各国广泛传播。作为出版商之一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出生于伦敦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父亲莱斯利・斯蒂芬是一位不可知论哲学家、传记作家和出版家,是当时英国学术界的一位名人。从儿童时期开始,伍尔夫就经常接触许多维多利亚时期的有名作家,成人后很自然地便从事写作职业。随着心理学的逐渐发展,以及在出版弗洛伊德相关书籍的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心理分析理论,伍尔夫开始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思想与感觉,及其形成根源。受到以上种种因素影响,在1915年发表的著名文章《现代小说》中伍尔夫提出:“生活不是一连串左右对称的马车车灯,而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的意识的半透明层,人们的头脑接受千千万万个印象――细碎的,奇异的,转瞬即逝的,直到用利刀镂刻一般的。这些印象像无数原子一样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这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历事物的真正方式。伍尔夫主张打破传统小说题材的限制,把描写重点从社会移向个人,从外部移向内心,着重表现人物的内部世界和心理活动,而意识流正是为现代社会
      和现代人的复杂性找到的一种恰当的文学表现形式。
      
      二、意识流在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品中的应用及其优点
      
      在写了两部以传统形式塑造得相当笨拙的小说后,伍尔夫开始将“意识流”运用到作品中,敏锐地探讨问题,逐渐发展了自己的写作风格。以下就来探讨一下“意识流”在伍尔夫作品中的应用及其优点。
      (一)时间与空间的处理
      最初,伍尔夫探索在行动和沉思之间转换、在时间上的具体外部事件和意识流动的描绘之间转换,以及意识中的活动在过去与将来之间来回转换的可能性。经过上述技术上的试验之后,伍尔夫第一部成功的新风格小说《达罗卫夫人》于1925年问世。小说包含两条并行不悖的线索,详尽地记述了一位英国议员的妻子达罗卫夫人和一个名叫史密斯的精神病患者从上午9点到午夜时分约15个小时的生活经历。六月的一个早晨,阳光和煦,空气清新,英国上层社会的家庭主妇达罗卫夫人为准备家庭晚会上街买花。年过半百的达罗卫夫人虽然过着优裕富贵的生活,但却寂寞无聊,整天生活在一种莫名的孤独与焦虑之中。她从住宅到花店一路上触景生情,浮想联翩。那欢快地冲上蓝天的云雀,使她想起30年前一个同样阳光明媚的早晨,她和当时的恋人彼得之间的恩恩怨怨。与此同时,小说的另一位主要人物史密斯在妻子的陪同下也在街上游荡。下午,达罗卫夫人与她30年前的恋人彼得相会,经过时间的洗刷与岁月的风化,昔日的恋情已经荡然无存。晚上,达罗卫夫人家贵客盈门,一位当医生的客人带来了史密斯自杀的消息。聚会直到深夜才曲终人散,而达罗卫夫人则无限惆怅。
      在《达罗卫夫人》一书中,伍尔夫在对小说时态的把握上,打造了一种时空共时的“蒙太奇”效果。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译音,原本是建筑学上的用语,意为装配、安装。蒙太奇作为技巧和思维之存在,有着根深蒂固的人类心理学基础。后人将其广泛运用于电影拍摄、制片剪接,以及文学写作中。在《达罗卫夫人》中,伍尔夫则将其作为摆脱叙事文的线性结构、突破物理时空限制、操纵时空的技巧,巧妙地将横跨30年的种种浓缩在一日的回忆中,创造了一个个三维立体的人物形象,也创造出绘画般的空间结构。
      所以她还以为自己仍在圣雅各公园中与彼得辩论着,仍旧在坚持自己是正确的。还有一点,她最好不要和彼得结婚。因为一旦结了婚,两人就要朝夕相处,住在一所房子内,而两人之间必须有一小点特权,一小点独立自主性。这――理查德倒是给了她,她也给了理查德。……终于那可怕的时刻到来了。那是在音乐会上,有人告诉她,彼得在去印度的一只小船上跟一个女人结了婚!这一切她永远不会忘记!冷酷,无情,假装正经,彼得责备过她。她永远也不能理解,他何以这样对她。但那些印度妇女可能做了些愚蠢、轻薄的傻事。她对他的体谅,纯是浪费。因为彼得本人倒是很愉快的。他要她相信,他是十分幸福的,虽然他从来没有做一件事是经过他们两人讨论的。彼得的整个一生都是失败的,这更加叫她生气。
      不知不觉,她走到公园门口。她停了一会,看着皮卡的里大街上过往的车辆。[1]65
      在该段落中,伍尔夫运用了时空蒙太奇手法。达罗卫夫人当时正准备为即将到来的晚宴购买鲜花。她从别人口中得知,自己的初恋情人彼得将从印度回来。这个消息勾起了达罗卫夫人许多回忆,并深深地为自己的情绪感到困惑。因此,当达罗卫夫人在大街上漫步时,她的思绪飘回到从前她与彼得在一起的日子。从伍尔夫对达罗卫夫人所产生的思绪描写中,读者可以知道他们过去相处的点点滴滴。这对恋人最终分手,彼得娶了别的女人,这使得达罗卫夫人相当不愉快。从本段最后一句“不知不觉,她走到公园门口。她停了一会,看着皮卡的里大街上过往的车辆。”可以看出,突然间,达罗卫夫人的思绪又从过往重新回到当下。在短短的一小段描写中,时间在过去与宴会当天之间相互转换,而空间也从过去的威斯敏斯特(Westminster)转换到圣雅各公园,时空蒙太奇手法得以应用。
      类似上述的片段,在书中数不胜数,而弗吉尼亚・伍尔夫正是采用了该类手法,通过对人物意识流动的描写,成功地向读者交替展示了宴会当天和30年前发生的各种情况。从人物思绪的起伏中,达罗卫夫人与其他人物的复杂关系、故事的高潮,以及达罗卫夫人的内心世界在读者面前都被一览无遗。在伍尔夫后来的作品《到灯塔去》及《海浪》中,时空蒙太奇的写作手法逐渐趋于成熟。
      (二)人物内心独白的处理
      在作品人物内心独白的处理上,伍尔夫勇于探索人物眼中所见的与心中所想的差别,巧妙地唤起读者对时间的感觉,并通过各人眼中所看到的差别,揭示生活本身带来的不同感受。
      我们仍然以《达罗卫夫人》为例。正当忙于准备晚宴时,达罗卫夫人突然惊恐地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环绕着她。是什么令到达罗卫夫人产生这样的情绪?
      她内心总是感到,哪怕再活一天都是非常非常危险的。这并非她认为自己聪明,比一般人有什么了不起。她是怎样靠着家庭女教师丹尼尔给她们的那一小点浅薄的知识度过一生的,这点她是难以想象的。她什么也不懂。不懂语言,不懂历史。她现在很少专门读一本什么书,除了在床上看回忆录。对她来说,读回忆录能使她全神贯注。她想的全是这个。……她不愿讲自己,我是这,我是那[1]65。
      从上述文字不难看出,事实上,达罗卫夫人既不通晓天文,也不熟知地理。从作品中描写的种种可以看出,达罗卫夫人唯一的天赋在于她几乎是出于本能地能够认识别人。要是你让她与某人在同一屋里,要么她会生起气来,要么她会表示愉快满意。德文大楼、巴斯大楼、那装饰着中国白鹦的房子,她曾经看到过它们灯火辉煌;还想起西尔维亚、弗雷德、萨莉、塞顿这样一大群人;通宵地跳舞。以上就是达罗卫夫人每天的生活。当她听到自己的初恋情人彼得将要从印度回来的消息,无数的回忆涌上心头。事实上,达罗卫夫人并不爱自己的丈夫――理查德先生,情感上她更倾向于彼得,但倘若嫁给后者,也意味着达罗卫夫人将失去舒适的生活。在伍尔夫的笔下,达罗卫夫人总是试图做些什么,但最后往往都不成功。
      听到树枝爆裂的响声,感到马蹄踏进树叶阻塞的树林深处。自己的灵魂从未得到满意,从未感到安全。因为那粗野的怪物――她心中的恨,会随时骚动起来;……废话,废话!她暗自叫起来,推开花木商马尔贝丽的转门。[1]69
      正如书中所写,达罗卫夫人常常莫名其妙地感到孤独、迷茫,似乎所有的事情都毫无原因地不合她的意。伍尔夫通过意识流的应用,在成功地展现故事时间和空间上的跨越后,也成功地描绘出人物的感受、印象、联想和回忆,展现了达罗卫夫人的整个生涯。伍尔夫笔下的达罗卫夫人虽生活于荣华富贵之中,但精神上却无限空虚,对婚事她怀疑“当初的决定究竟是否正确”;她渴望生活,但又感到在消瘦、衰老,时时处在死神阴影的笼罩之下,最后发现自己只是一个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生存的小妇人。
      在其写作生涯中,伍尔夫一向反对一些作家,如阿诺德・本涅特和约翰・高尔斯华绥身上的被她称作的“物质主义”,而追求更精妙地反映意识的某些方面,因其认为人类经验的真理真正存在于意识方面。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在1915年发表的著名文章《现代小说》中伍尔夫提出:“生活不是一连串左右对称的马车车灯,而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的意识的半透明层,人们的头脑接受千千万万个印象――细碎的,奇异的,转瞬即逝的,直到用利刀镂刻一般的。这些印象像无数原子一样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这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历事物的真正方式。[2]伍尔夫恰恰是将意识流作为连接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复杂性的一种恰当的文学表现形式。在伍尔夫的作品中,意识流并不只是附着在故事情节上,而是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意识流陈述了故事的整体内容,即小说的情节。另一方面,意识流同时又揭示了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情感。而在这两者中,伍尔夫又更为注重后者的描写。
      (三)艺术形式的应用
      如果说伍尔夫早期的作品已经带有一点她个人特点,那么后来的两部小说《到灯塔去》和《海浪》则称得上是伍尔夫最具风格的作品。在这两部作品中,伍尔夫不仅用诗意精心变调的流动来反映“意识流”,更将某些韵律和抒情诗的意象带入小说。其中最具特点的是,伍尔夫将“奏鸣曲式”(sonata form)和人物思绪飘动相结合,以反映主题思想。
      奏鸣曲式是欧洲18世纪下半叶以来各种大型乐器体裁中最常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曲式。奏鸣曲式有三个主要部分:呈示部、发展部和再现部,通常表现为ABA’形式,其结构大致如下:1.呈示部。在引子之后,往往出现两个性质不同的曲调,称为“主部主题”(又称“第一主题”)及“副部主题”(又称“第二主题”),两个主题之间富于对比性,如一个是雄壮的,另一个则是温柔的;一个是悲伤的,另一个则是欢乐的;一个是粗犷、有力的,另一个则是优美、抒情的,等等。2.展开部。它和呈示部的各主题材料有密切关系,但可以作较大的调性转移及音形变化,好比一场动人的戏,音乐的力量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乐曲感情的高潮往往也是在这一部分。3.再现部。“再现”就是回到“呈示部”开始的音乐形象,它综合了前面主题对比与冲突,得到结论。[3]
      为更好理解奏鸣曲式结构,我们可以观看下图:
      
      伍尔夫作品中,第一次应用“奏鸣曲式”的典型例子是《到灯塔去》。《到灯塔去》一书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窗”,第二部分为“岁月流逝”,第三部分为“灯塔”。小说描绘的是拉姆齐一家和几个亲密朋友在苏格兰西北沿海岛上度假的一段生活。小说的主人公拉姆齐夫人是一位贤妻良母、热情好客的主妇和生活中和谐与统一的创造者,她以自己的品质和作用向人们展示了从混乱烦恼中求得安宁快活的可能性。小说中,拉姆齐夫人的慈爱美德是第一主题,而母亲与孩子之间、丈夫与妻子之间、朋友与主人之间及孩子与仆人之间的复杂矛盾,和拉姆齐夫人是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则是小说的第二主题,第一部分“窗”向读者展示了这两个主题。第二部分“岁月流逝”则是小说的展开部。该部分回忆了拉姆齐一家在过去十年经历的风风雨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儿子安德鲁在法国被炸死;女儿普鲁死于难产;拉姆齐夫人暴亡;这个海滨别墅变得破落、荒凉。第三部分“灯塔”则为再现部:十年前计划的灯塔之旅得以实现,拉姆齐先生和孩子们到达灯塔。
      在许多“意识流”小说写作中,很多时候要涉及人物的潜意识与意识方面的内容。由于人的意识是复杂的,且杂乱无章,作者往往很难把握好作品结构的紧凑性,从而影响了读者对于作品的理解。伍尔夫将“奏鸣曲式”应用于作品结构中,有效地避免了松散的文章结构,并清晰地表达了主题思想。在随后的《海浪》一书中,伍尔夫更是将意识流与“奏鸣曲式”的结构发挥到极致,并融合抽象的理念,探讨了生与死,逻辑与理性,以及种种传统规定等问题。
      在意识流小说产生之前,传统小说结构往往有被大众认知的固定模式。首先,作者需要构思好一定的情节;其次,作者需要找出一个途径,使得读者能够通过这个途径来了解故事情节;最后,就是作品本身的完成。传统小说的叙述载体通常只有两个方面。首先,是故事的时间。作者只能通过倒叙、顺叙、地点的具体转换或某些事件的插曲来表现故事时间的变换。其次,是一个或多或少都要受到限制的视角。作者对问题的看法,只能通过人物角色的变化,不同人物的受到局限地对事件的了解等方面来告知读者。出于对文章结构编排或读者的理解等方面考虑,时间、空间、作者的观点表达,以及作品主旨的表达,都往往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然而伍尔夫对意识流的应用打破了这些传统创作方法所带来的约束。时空蒙太奇的运用,使得伍尔夫成功地实现了行动和沉思之间的转换,实现了在时间上的具体外部事件和意识流动的细腻描绘之间的转换,同时也实现了意识中活动在过去与将来间来回转换。在传统小说中,作者往往只能描述到叙述者的感受,而在意识流小说中,伍尔夫利用人物思绪的流动,展示了所有人的不同思考方式和对他人的不同感觉,巧妙地唤醒了读者对于时空变换的认识,也唤醒了读者对作品人物性格及生活本身的认识。与此同时,伍尔夫又使用了“奏鸣曲式”的结构,成功地使作品的结构不再受人物思绪无规律地流动的影响,形成了紧密的ABA’式结构,也更加利于读者对于作品的理解。
      
      三、结语
      
      不同于现实主义作家对于故事情节的追求,伍尔夫在写作中更为注重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的描写。在伍尔夫所处的时代背景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给芸芸众生带来了巨大无比的创伤。战争中,大批无辜青年充当炮灰,白白丧生。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浩劫的西方社会,出现了对传统理性秩序和价值观念的普遍怀疑,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造成了广泛而深刻的危机,物质文明的膨胀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精神世界的空虚和不平衡。在此情况下,传统的小说情节已不足以表现人物内心的复杂性,而伍尔夫具有鲜明个人特点的意识流小说创作,则给战后的读者带来了一个更为真实的人类内心世界,而这恰恰是传统现实主义小说无法做到。
      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枷锁,在创作中获得对时空的主宰权利,可以说是每一位现代主义作家的梦想和追求。伍尔夫在实验探索中,形成了与他人相似但绝不相同的时空观念和表现方法:大胆抛弃物理时空,开掘心理时空的无限空间,通过“重要的瞬间”这种形式,实现了对传统文学时空认识的革命。同时,融合了精美的诗歌旋律,紧密的“奏鸣曲式”结构,伍尔夫巧妙的艺术处理将战后英国人民的迷茫、恐慌,尤其是女性的地位及她们所遭受的压抑完完全全地表露在读者面前,引起了大众的共鸣。正如伍尔夫好友爱・摩・福斯特在评价她一生对文学事业所作的贡献时所言:“她在黑暗之中把英国语言的光辉更向前推进了一步。”
      
      参考文献:
      [1]李乃坤.伍尔夫作品精粹[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65-69.
      [2]张鑫友.英国文学史及选读学习指南[M].湖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521-522.
      [3]汪义群.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四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54-56.

    推荐访问:弗吉尼亚 意识流 浅析 优点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