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诗歌教学不妨多点“留白”】诗歌留白

    时间:2018-12-26 03:35:3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有着悠久的传统和历史。正因为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在文学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在长期发展的进程中,古代诗歌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今天仍有着无可比拟的美感教育作用。也正因为如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歌,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表明古代诗歌的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语文课本收录有课内外古诗89首。一个中学生如果能认真学习这些古代诗歌,背诵这近百首古代诗歌,积累语言运用材料,提高语感和领悟的能力,那么他的语文修养一定能达到一个很高的程度。
      可是,纵观我们目前的古代诗歌教学,往往陷入了一个死胡同:简单地分析讲解,机械化地背诵记忆,使古代诗歌完全失去了它的美感教育作用。那么,该怎样进行有效的诗歌教学呢?笔者认为:教学古代诗歌不妨多点“留白”。
      “留白”本是绘画里的一个术语,是让欣赏者有信马由缰的想象空间。北大温儒敏教授在《对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中,针对当前的语文教学特别指出:语文教学不应是完全拒绝“满堂灌”,但要注意技巧,课堂上应带给学生更多的“干货”,要多点“留白”。应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结合本人正在加入开展的国家级课题《新课标下的诗歌教学设计的实施与评价》的研究,笔者有了新的感悟:教学古代诗歌不妨多点“留白”,那将会使我们的古代诗歌对于学生来说,不再是雾里看花、水中观月,她将会以更真实的面目展现在学生面前,这将会让我们的古代诗歌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具体来说,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诵读,启发想象“留白”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红楼梦》中,林黛玉教香菱学写诗,就告诉她:“要读熟杜甫诗一两百首,再读熟李白诗一两百首,再读王维诗两百首,也不愁成为诗翁了。”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在回忆读辅仁大学期间最大的收获时,他觉得就是跟教授读台词,四年期间,逐字逐句读《莎士比亚》台词。由此可见,古代诗歌教学中诵读的重要性。可是,这种读不是机械地朗读,要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必要处加以点拨,使他们更好地领悟出古代诗歌的语言美和艺术美。
      中国古代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语言如同绘画的颜料,这个画面再美,也要靠语言来涂抹它。诗歌的语言概括力强,准确精练,生动形象,不断地诵读才会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如著名语言学家周汝昌在给学生讲解《清明》这首诗时,就是这样来指导学生诵读的:
       清明时节雨纷纷(“雨纷纷”不同“雪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不同“旅人”)
       借问酒家何处有(“酒家”何处)
       牧童遥指杏花村(“杏花村”不是酒店名)
      抓住“雨纷纷”、 “行人”、 “酒家”、 “杏花村”几个关键词语,启发学生去想象当时的画面,理解诗歌的情感,再去诵读,就能够读出诗歌的韵味和情感,也就能够读出诗歌的语言美。
      中国古代诗词是最讲究形式的。在长期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步形成了各种格律,各种体制,再结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使得古代诗歌在形式上有一种音乐美和建筑美,诵读起来,抑扬顿挫,规整和谐,能给人更悦耳的美感。诵读过程中,在读法上,教师可给予适当的指导,但不必拘泥于固定的读法,只要能理解诗歌的情感,读出韵味,读出情感,大可由学生自由发挥,不必拘泥模仿。在读的过程中,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和思维空间,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读是心眼口并用的方法。”读的同时,诗歌的内容不知不觉就化为自己的东西。
      
      二、感悟欣赏,注重艺术“留白”
      
      古代诗词歌赋讲究“含蓄”,其实“含蓄”也是一种艺术的“留白”。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艺术,无论从形式到内容上都具有无可比拟的艺术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诗歌的顶峰,唐诗宋词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在形式上达到了难以超越的高度,在内容上,作者们以广阔的胸襟,伟大的抱负,忧国忧民的热情,结合个人的坎坷经历,或歌、或颂、或叹、或惋、或喜、或悲,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瑰宝。因此,引导学生对这些古代诗歌进行感悟、欣赏,对于培养学生的淡雅、闲适的文学气质,提高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因此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欣赏,要注重艺术“留白”。重在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古代诗歌的意境美,从而发挥诗歌的美的熏陶作用。
      所谓“意境”,“意”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指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意境”就是指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有时意境相似,表达的情感却不同,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前者画面雄浑壮丽,描绘大漠风光;后者画面开阔苍凉,渲染战争的紧张气氛,两句诗意境相似,表达的思想感情却不同。这时就要引导学生从两首词的创作背景入手,去感悟欣赏。
      诗词重意境重感情,但日常教学中,往往疏忽这一点,古代诗歌教学似乎枯燥无味。教者简单地把诗词用现代白话翻译出来,学生根据译文死记硬背,对诗词的意境与诗词所表达的感情的理解似乎不那么深刻,味同嚼蜡,淡淡无奇。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者在教学时,要注意学生随时都可能迸发出的思想火花,加以引导、点化,去深入思考识记,就不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了。如学习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有的学生在词中看到了一个忠诚为国的志士形象,有的学生看到了一个英武有为的猎者形象,学生感受到了粗犷豪迈的“阳刚美”。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学习苏轼的另一首词《浣溪沙》,学生又深深感受到了清新素雅的“阴柔美”。
      古代诗词的意境所呈现出来那种美的形态,是反复的,是多方面的,它是以多种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同的人读书,体会的意境美是不一样的,是丰富多样的。如果教学时注意到了这种艺术的“留白”,就会无形中充分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既传授了知识,又对学生的思想感情进行了熏陶。
      
      三、运用实践,训练上重“留白”
      
      教学的最终目标“不是学一套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教师的任务是指点什么摹仿什么,怎么模仿,检查学生的实践是否正确,是否熟练,技能的获得要通过学生的活动”(吕叔湘)。学习古代诗歌重在引导学生感悟欣赏,但是适当的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训练方式要灵活多样,比如开展和诗歌有关的语文活动,写作训练等。
      和诗歌有关的语文活动形式多样,比如七年级上册的《探索月球奥秘》,我们可以收集关于描写月亮的诗歌进行展示;八年级下册的语文活动《古诗苑漫步》中,我们就可以组织一次唱古诗的比赛;九年级上册的《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中,我们就可以借助诗歌来展现这些诗人的文学才华。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更能体会中国古代诗歌的博大精深,更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而推进学习的进步。
      写作训练也不失是诗歌学习的一种好形式。只要学生有感而发写作出的小诗,即使看似稚嫩,也是诗歌教学的一种收获。这其中也有不少优秀之作,如学习了《渔歌子》,就有了学生的一首《渔歌子・春去》(孙晨):
      花落香残已去春,东风挥泪欲销魂。难弃舍,觅离痕,韶华亟待及时珍。
      学习了《忆江南》,就有了下面这首《忆江南・赞神六》(范治文):
      飞白雪,神六啸长天。喜遨环球五日夜,中华风采几千年,赞誉满人间。
      当然也不乏形式严整的格律诗,如《自珍》(吕振涛):
      韶华易逝如流水,夜去晨来须自珍。
      油尽灯枯终不悔,劝君当作惜时人。
      古代诗歌魅力无穷,古代诗歌教学上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还有很多,如果我们在教学时能多点“留白”,相信这将是作为一名教师送给学生的最好的礼物。正所谓精确的课堂才是好课堂,注重“留白”的课堂将会精彩无限。

    推荐访问:多点 诗歌 教学 留白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