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德育价值实现之探索:学校德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时间:2018-12-23 19:44:5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在价值多元化的形势下,中学德育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新的要求。本文旨在从中学德育课程的建构、德育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开放型德育网络的建立及德育生活化的实践诸方面,探索中学德育新课程的价值实现途径。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中学德育课程 价值实现途径
      
      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价值多元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新的形势下,中学德育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新的要求。一方面,青少年求新、求知、求助的需要,迫切要求德育课程内容鲜活、容量加大,形式活泼,成效显著;另一方面,教育价值观的转变,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把德育课程的价值及其实现放在中学教育的突出位置,切实改变学校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状。本文旨在从中学德育课程的建构、德育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开放型德育网络的建立及德育生活化的实践诸方面,探索中学德育新课程的价值实现途径。
      
      一、挖掘课程资源,完善德育课程体系
      
      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没有丰富的地方特色课程资源,无论是国家课程的地方化、生活化实施,还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构建与实施,都只能是纸上谈兵,德育课程也不例外。根据空间分布之别,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两大类。
      从校内课程资源视角来看,各校应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形成学校的德育特色。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背景、内外在条件,这些条件的综合就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办学传统和校风。如我校是首批“全国绿色学校”,学校以此为契机把“环境教育”作为校本德育,在学生中建立“环保协会”,创建“环保助学基金”,构建“自主管理、自主创新、自主实践”的环保德育教育模式,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参与到环境教育中去,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养成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的良好行为;同时,校本课程开发的根基应定于学生的个性特征上。任何一个学生都有他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情绪情感体验、个性的“闪光点”,以及潜能发展的“生长点”,开发校本课程就是开发学生主体,找到作为发展的“机灵点”,要充分重视学生个性的经历和体验价值,将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纳入到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之中去。
      从校外课程资源的视角来看,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物产特点、民间风俗等都是各地的优势和特色,因此,在开发以校外资源为主要内容的地方课程时,应尽可能就地取材,发挥优势,把握特色。通过地方课程的开发,让学生了解家乡、社区、地方的实际,形成爱家乡、爱社区、爱国家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以及对国家对社会的使命感。如南通是中国近代第一城,张謇是近代伟大的实业家和教育家,在南通留下了大量的德育教育基地,可以作为社会德育实践基地,让学生增进对家乡的亲近感和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改革德育教学,注重学生品德自构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设计特定的情景”和“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积极磋商”,是促进建构性学习的两个主要途径。长期以来,学校德育满足于道德知识的传授,无视学生道德能力、道德品质的形成,灌输式、说教式的方法和手段,使德育实效微乎其微。因此,必须改革德育课程教学,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景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新三中心”德育理念,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喜闻乐见的形式、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在这一过程中,情境教学法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它是一种心验的形式,是主体在积累了一定的亲身阅历和感受的基础上,借助所遇情境、他人表达和自己的想象去领悟表达者生活阅历、生存状态及其人生意义。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生活问题、实物演示、画面再现、音乐渲染、语言描述、表演体验等方式进行。例如,在学校召开的运动会上,我班由于没有体育生,得分列于全校最后一名。许多学生以此为耻,班级士气一落千丈。尽管这是一次失败的教训,但却是一次德育的良机。以此我们开展了“运动会我们赢得了什么”的主题班会,学生们通过回忆运动会上的情景,总结出我们在入场式上的步调一致、投稿中的面广量大、长跑比赛中的坚持到底、同学间的相互鼓励加油、宁愿零分而绝不作弊的诚实守信等诸多优点,点点滴滴的交流讨论,让学生们感觉到我们班集体的闪光之处,也由此树立了正确的“荣辱观”。
      
      三、力织德育网络,形成多重教育合力
      
      教育是一种社会性活动,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才能达到多赢的目的。德育尤其需要整个社会氛围,否则就会出现“2大于5”的尴尬局面。为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保证德育活动课程的效果,必须从学校、家庭、社会整体考虑,合理配置,努力优化学校、社区育人资源,学校要主动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加强与社会和家庭的横向联系,积极引进校外教育力量,建立开放型、多元化相结合教育网络,形成学校、社区、家庭教育一体化。学校还要与社区密切合作,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使之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形成教育合力。
      为此,应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建立以学校组织或学生自我设计的实践活动为中心的活动式德育课程,活动坚持宜“小”不宜“大”,宜“近”不宜“远”,宜“活”不宜“乱”,宜“实”不宜“虚”,使学生得以丰富体验、锻炼意志、践履道德,在亲身体验中健全人格,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和思维能力,促进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实施活动式德育课程也需树立大德育观念,活动不应仅仅局限于狭小的校园,而应消除学校与家庭、社区间的界限,让学生进行广阔的社会生活,获得完整的道德经验,促进道德的全面发展。江苏在2008高考方案中强化了学生在德育实践活动中的要求,让学生在假期中为社区服务一段时间,这在德育实践活动中迈出了积极的一步。
      
      四、直面鲜活生活,强化德育实践价值
      
      一直以来,学校德育课无视五彩斑斓、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脱离现实生活实际,拔高了德育要求,德育内容过于纯洁化、理想化,没有准确、充分地反映和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久而久之,学校德育处于“假、大、空”的尴尬境地。据报道:43%小学生、82.1%的初中学生、81.7%的高中学生对学校德育课程不抱喜爱态度,认为学校德育与现实不合拍。而处于信息时代的中学生思想活、观念新、信息灵,迫切要求课程内容新鲜,容量大。为此,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德育课程建设,把反映中学生学习生活及社会现实问题的优秀作品编入教学内容,把他们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有选择地纳入教学内容,把学生喜欢的校园文化生活引入教育内容。以课程改革为契机,积极探索德育课程体系。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教育的过程,也是德育课程在校外、课外的延伸拓展。生活化德育实践应根据目标、内容和条件等因素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活动类型,给学生创设获取各种经历、各种体验、各种感受的机会。善于在家庭生活中体验,使学生认识在家庭生活中的责任和义务,增进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在学校生活中体验,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相互教育、自我管理,在“自尊、自律、自主”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社会生活中体验,让学生获得生活经验,提高学生实际生活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自主;在大自然体验中,使学生体验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推荐访问:德育 探索 价值 中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