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异曲同工什么意思【异曲同工】

    时间:2018-12-23 19:51:5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死水》与《帆》这两首诗歌是中西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它们都是诗人矛盾的人生开放出来的心灵之花,使读者在静观之中看到诗人对希望之光的渴望。本文通过比较研究《死水》与《帆》,从而领略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而更深刻地理解诗人。
      关键词:闻一多 莱蒙托夫 诗歌 象征
      
      闻一多和莱蒙托夫都是世界文坛上有名的诗人,他们的诗《死水》与《帆》是人类有缺陷的世界放射出来的理想之光,使人产生永远追求的力量,是矛盾的人生开放出来的心灵之花,使读者在静观之中看到诗人对希望之光的向往与渴望。这两首诗写作的历史背景及写作手法既有相似之处,同时又因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而具有各自的特点。
      
      一、《死水》与《帆》从表面上看都是描写自然景物,实际上是当时黑暗社会放射出来的希望之光。
      
      “诗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任何一首诗都可以看作是意象的组合。《死水》是闻一多1925年写成的一首新格律诗。它以一沟死水象征当时那个粘滞的流不动的、沤得发臭的完全丧失生命力的社会现实。相比而言,莱蒙托夫的《帆》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则显得更接近现实些,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摹仿和再现。全部诗歌由三段组成:
      蔚蓝的海面上雾霭茫茫,
      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求什么?
      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
      桅杆弓着身在嘎吱作响。
      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
      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
      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
      仿佛在风暴之中有宁静之邦!
      表面上看《死水》、《帆》展示出的是自然景物的画面,但是当我们深入到诗的意境中以后,就会深深体会到这两首诗实际上是作者本人主观情感的形象传达和象征表现。首先,《死水》这首诗创作于国内军阀混战的年代,祖国满目疮痍的情景令他心痛和愤怒。闻一多出国前对中国社会的适应和对祖国文化的景仰在异国他乡转化为一种深深的爱国之心和自尊。可这种自尊和爱国心在回国后被军阀的刺刀刺破了。回国后的闻一多由于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的极端不协调而感到无比的痛苦和失落,他一改前期歌颂的口吻,转而去痛诉心头的绝望,无助和愤怒的情绪,因而才有了《死水》的诞生。所以说《死水》是诗人与社会现实水火不相容时迸发出的痛苦的火焰。钱理群先生认为闻一多“他的诗歌里正充满了矛盾的张力”,这是切中肯綮的创见。总之,《死水》的字字行行所含的深刻寓意,都可归结为诗人所处的那个“黑暗社会放射出来的希望之光”。
      《帆》这首诗歌表现出的则是莱蒙托夫对上层社会生活的厌倦及对自由的新生活的向往与追求。1828年莱蒙托夫进入了莫斯科大学附庸的贵族寄宿中学读书,1829年没读完寄宿中学便考上了莫斯科大学,当时赫尔岑,别林斯基,奥加辽夫,冈察洛夫等都在这所大学读书。学校里追求自由与进步的思想很活跃,这对莱蒙托夫产生了很大影响。为了对自由思想的追求,这年夏天他愤然离开了莫斯科大学,来到了冷落、凄凉潮湿的异乡彼得堡。当他站在彼得堡波罗的海岸边,望着大海中独自漂流的帆儿时,立刻就联想起了自己的身世,于是创作出了《帆》这首诗。在第一段诗中,莱蒙托夫实际上把帆儿人格化了,使其具有了人的特点,从而更加鲜明地烘托出诗人自己的孤傲。第二段诗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暗示出19世纪上半叶俄国反动势力的猖獗,以及诗人自己不顾反动势力的强大与威胁而执着的追求自由和进步的坚定信心;第三段诗揭示出了诗人此次出行的真正原因在于对上层社会生活的厌倦及对自由的新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可见,《帆》这首诗正是莱蒙托夫充满矛盾的人生开放出来的一朵心灵之花。
      
      二、《死水》和《帆》在写作手法上既有巧合或相似之处,又有各自的独特之处。
      
      首先,两首诗都采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清代陈延焯说:“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所谓诗的象征,就是借一个具体可感的形象,来代表或暗示含义相当或超越这一形象。《死水》一文的问世正是如此。据新月社诗人、闻一多的诗友饶孟侃称述,一日,闻一多偶见北京西单二龙坑南端一臭水沟,触发诗情而著《死水》。因此,死水并非是平平常常的一条臭水沟,而是渗透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的寄托物。臭水沟指的正是当时中国的黑暗现实,这是作者深层的寄托之情。与闻一多不同,莱蒙托夫的《帆》的景象是现实世界中实际存在的景物。而《帆》的整体象征,既有对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射,亦有诗人自我孤独伤感情绪的代表物“帆”。诗人是以孤帆在雾海上的航行,象征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所进行的一种傲世不群的追求。《死水》与《帆》在象征手法运用上的差异实际上体现出的也是我国古典诗歌与俄罗斯古典诗歌作品创作上的差异。
      其次,《死水》与《帆》作为抒情诗都具有意象性特征。但《死水》作为一首新体格律诗,它的意象比之《帆》更具张力。诗歌能用简练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内容,就是因为诗人善于用最有特征的意象来表现全体的缘故。《帆》这首诗充溢着孤独感,诗人点拨了全诗的主题。这只孤帆不贪图平静和安逸,它所寻求的是充满斗争的激情,风暴中的寄托。《帆》是诗?是画?诗人是帆?还是帆是诗人?很难把这浑然一体的意象再区分开来。《死水》的意象较之《帆》更丰富。闻一多在《冬夜评论》中说,一首好的诗,必须有“�丽繁密而且具体的意象”。《死水》中,作者从一开始就用许多具体的意象:死水、桃花、绿酒、珍珠、青蛙,令人目不暇接,直至终篇。围绕“死水”的呆滞,肮脏和霉烂,诗人又创造出一系列丑恶的意象,破铜、烂铁、剩菜、残羹、油腻、霉菌,表达了诗人对丑恶世界的厌恶。闻一多在运用意象寄托诗情时不仅用了死水清风的实指意象,而且运用虚拟的意象:破铜、烂铁、剩菜、桃花等等。虚拟意象的出现,不仅拓开了诗的意境,加深了诗的情感含量,而且使诗的寄托更加隽永,深远。
      再次,两位诗人都喜欢通过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自己的追求和志向。在《死水》中的对比主要有两种:意义的对比―美与丑对比,状态的对比―静动的对比;莱蒙托夫则把“孤帆”放在“大海”、“风”和“浪”的背景下来衬托出“众与寡”的冲突与较量,可见两位诗人又有着不谋而合的创作心理。但是从《死水》与《帆》的对比中还可以发现,《死水》中的对比兼具中西诗学美学原则。在写污秽的死水时,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出现了一对对丑美对应的意象,把铜绿铁锈,写成晶莹剔透的翡翠、粉嫩灼灼的桃花、柔滑的罗绮,这给死水增添了几分鲜明、绚烂。诗人运用相反相成的艺术法则,抓住死水的表面鲜明、绚烂来力透出污秽、灰暗的现象,作了强烈对比。而从《帆》这首诗歌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在表达自己心声之时,使用的对比手法较《死水》要逊色些,《死水》与闻一多其他诗歌一样,都不同程度地借鉴西方诗人的一些表达法和意象,而莱蒙托夫被称为是“普希金的最近的继承人”,所以普希金的创作对莱蒙托夫的影响之深可想而知。而普希金在他的一生中,对中国是有着很大兴趣的。可见,中国古典诗歌作品与俄罗斯诗歌作品的创作是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可能性的,而莱蒙托夫的《帆》是否体现出的就是诗人对中国古典诗歌创作手法的一种借鉴呢?这是通过对《死水》和《帆》进行的赏析比较给我们带来的一个很有趣也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研究视角。
      
      参考文献:
      [1]闻一多文集[C].海南: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
      [2]余振.莱蒙托夫抒情诗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3]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俄国文学史[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5]陈延焯.白雨斋词话[M].洛阳:河洛出版社,1978.
      [6]陈均.闻一多[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4.

    推荐访问:异曲同工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