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及其优势和要求]

    时间:2018-12-23 19:51:4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整合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和研究性学习,是传统研究性学习的补充。它一方面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师生交互、小组合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创设了仿真模拟环境与虚拟模拟环境,为学习成果提供了新的展示平台;另一a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网络环境 研究性学习 优势和要求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兴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时代呼唤创新人才。创新的人才需要创新的教育来培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必须进行改革,以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的要求,研究性学习作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被寄予厚望。经过几年的教育改革实践表明,以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和自主性为主要特征的研究性学习在传统教育模式下,进展缓慢,效果不明显。随着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一种新型的研究性学习――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出现,为解决传统研究性学习难于解决的问题提供了一些参考。
      
      一、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根据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定义比较典型的有两种。一种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2]”。显然,它可以渗透于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或者以某种专题的形式展开实施。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一门课程,作为课程,“研究性学习是为了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具体地讲,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有利于学生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3]”。无论是一种课程形态还是一种学习方式,关键都是要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基于计算机网络研究性学习,是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其基本含义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出发,利用计算机网络收集、处理信息,确定研究主题,分析研究任务,自主地开展探究与小组合作,并在网上发布、交流、评价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这一方式旨在以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为技术支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的能力、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处理能力。由此也可看出计算机网络在研究性学习中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提出,并非要取代传统模式的研究性学习,而是对研究性学习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的丰富。
      
      二、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优势
      
      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学习方式。网络连接的是巨大的知识与信息的资源库,能为学习者提供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计算机智能化、交互性强的特点,使学习者可以控制和改变信息组织过程,更容易激发学习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网上丰富的资源与多媒体网络环境,能为实施研究性学习提供更充分条件。
      (一)网络环境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在研究性学习中,无论是选题、论证课题还是实施研究等阶段,信息资料的获取都是非常重要的。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具有无损使用、无损分享、不可分割、积累性、公平性等特征,为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论证课题、实施研究等提供了大量关于自然、社会、生活和科学、艺术、道德等方面的资料。随着情境问题的产生和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学习者需要进一步获得不同的具体信息,这些信息往往不可能预先准备,甚至对学习者来说还十分陌生。为了尽快地解决问题,就需要学习者通过各种途径尽快地获得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计算机网络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计算机的联网,更是人类知识的联网,是全人类智慧的联网。这种变化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图文并茂的信息资料和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以科普知识为例,目前国内外有许多优秀的科普网站,如中国科普网、中国科普博览、背景科普之窗、苏州科普之窗等。这些网上的虚拟博物馆,内容包括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物理、化学、人文社科等等各个学科,使研究性学习的信息搜寻变得更加方便、快捷,提高了学习效率。计算机网络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是网络时代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不可或缺的载体。
      (二)网络环境为研究性学习的师生互动、小组合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传统的教学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充足的时间能参与师生互动,尽管班级之间会有交流,但在一个课堂上,只有不到10%的交流机会[4]。基于网络的学习形式的出现,能够为解决这样的问题提供参考。网络的数字、多媒体与虚拟现实技术能为师生的平等互动提供良好的交互界面,如即时聊天工具OICQ、MSN等,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教师与学生在线或非在线的交流和资源共享。基于网络环境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更加自然的学习、互动场所。教师可通过电子邮件、BBS对学生进行指导、讨论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足不出户在互联网上查找信息,依据信息展开对问题的分析研究,平等地与教师和同学讨论、交流,通过Blog展示成果等等,大大丰富了学习的内涵,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小组合作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更多的学习者共同去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增强合作意识。传统课堂教学使学生已经习惯了独自面对问题,少有交流。应试教育的阴影把给学生投进了残酷的竞争,学习者之间互相对立,一方的成功是建立在另一方的失败之上,因此造成的心理压力较大,而时代精神也需要人才的合作意识。网上协作的研究性学习中学习者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它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它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协作学习的基本模式有竞争、辩论、合作、问题解决、伙伴等[5]。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借助计算机网络提供的渠道及时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使学习效果最佳化。这样的协作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可以展望在未来社会,以每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与独立自主为前提的学习共同体,将有可能取代班级授课制和传统课堂教学而成为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三)网络环境为研究性学习创设了仿真模拟环境与虚拟模拟环境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就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景,把创设情景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计算机及网络环境能够创设仿真模拟环境与虚拟模拟环境,通过创设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会逼真的情景效果,拓宽学生的感知空间和时间,把与学校教育隔离的现实问题搬进课堂。如:当我们遇到无法重现或过于危险的实验而又必须向学生演示时,模拟型课件是最好的帮手。网络、多媒体技术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大量应用,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使学习变得不再单调乏味,更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如布鲁纳的设想:如果找到合适的方法,我们可以把任何知识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学生。
      (四)网络环境为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提供了新的展示平台
      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既有有形的成果,也有无形的成果。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选择适当的课题成果表达方式。有计算机网络的支持,使得学生在选择成果展示方式上又多了一种选择。网络环境为学习者提供多种技术支持,学生可通过Web网页技术、Flash动画、Word文字处理、PowerPoint幻灯制作、Excel电子图表、E-mail电子邮件、BBS论坛、实时聊天、News新闻组、视频交流等,以多种媒介方式表达、展现自己的观点和结论。通过网络提供的展示平台,将学生的成果予以展示,从而使他们获得成就感、自豪感的体验。这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充分肯定和鼓励,而且也是对他们积极参与科研活动,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认可。
      
      三、基于网络环境的研究性学习的要求
      
      在实施研究性的学习时,网络环境应该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的实施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与探讨。
      (一)对教育者的挑战和要求
      网络时代的到来,也给教育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从教育者外界工作环境到内在的教育观念,从教师的专业地位到教师工作方式等,几乎全方位提出了新的要求,甚至是挑战。教育者也是学习者,必须终身学习,适应时代要求,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善于利用网络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素养。但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家长和教师计算机网络意识与观念还比较落后。有的家长和教师甚至不会使用计算机,根本没有接触过网络,不会上网。很多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甚至不如学生,因而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时显得束手无策、力不从心。在现代社会中,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由于其提供与享有的不平等性与不对称性,将会进一步加大教育者发展水平的差距。在知识经济来临的今天,教师养成终身学习的理念,充实生活内涵,提升生活品质,才是生存和发展之道。
      (二)对学习者的挑战
      网络信息资源极其丰富,但也良莠不齐,致使学习者不知道哪些是自己所需的,应怎样整理自己所需的,甚至出现“网络迷航”的状况。据调查,我国有60.7%的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玩游戏,有34.1%是找朋友、聊天,有29.2%是关注影视文艺动态,有27.5%是看新闻,24.3%是发送电子邮件;而美国一家电视广播公司的调查显示,美国67%的学生上网是为了获取信息,48%是利用它开展研究和从事创造性活动,46%是下载网上有关资料当作学习资料[6]。从美、中两国的对比中可以明显看出,我国学生上网学习的意识还很淡薄,在他们的意识中,没有把上网查资料作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而只是把互联网看成是一种休闲娱乐的工具。解决这种现象的根本策略在于培养正确的网络意识,提高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培养他们搜集、选择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这是一项亟需培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江泽民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392.
      [2][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4,35.
      [4]邹尚智.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263.
      [5]赵建华.协作学习及协作学习模式[N].http://czdj.省略/yjzy/llyj/lkdlw/llkdlw4.htm,2006-04-28/2007-11-30.
      [6]杜兴义.对加强我国中小学教育网学生学习功能的思考[J].中小学教育,2001,(3):39.

    推荐访问:计算机网络 研究性学习 优势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