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试析中国外交的价值取向

    时间:2021-07-12 12:00:3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关键词] 中国外交;价值取向;独立平等;民主和谐
      [摘 要] 中国主张尊重世界的多样性,不把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国与国之间应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友好相处;革命不能像商品那样输出和输入,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不以意识形态“划线”,也应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关系;努力实现各国之间的独立平等,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这是中国外交的基本价值取向。正是这种价值取向为中国外交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政策导向。
      [中图分类号] D8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257-2826(2008)10-0037-0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坚持正确的方针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就,研究成果丰硕。但是支撑中国外交的价值取向是什么?迄今为止研究较少,但值得关注。中国外交的价值取向,是在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基础上,经过几十年的探索,逐步形成的。它涉及中国外交和国际关系的三个重要问题,即如何正确处理国家间关系中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因素、如何正确处理坚持社会主义理念和发展国家间正常关系的矛盾、以及中国外交价值取向的主要内涵。
      
      一
      
      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的因素:国家利益、综合国力、对外关系、意识形态。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最大限度地谋求自己的经济、政治、安全、文化等方面的利益。但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还要同本国的综合国力相适应。如何量力而行,依托有限的综合国力,参与国际事务,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而更加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利益,同时也更加有效地维护世界和地区的和平、稳定,是一个国家制定和实施外交政策的重要原则。一个国家对外关系的基本状况、发展趋势,也决定着这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基本走向,即该国与其对手、盟国、朋友的相互关系都制约着该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也是国内政治在对外关系领域的延续。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上述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国家利益是制定和实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综合国力是其基础,对外关系是其条件,而意识形态则是其灵魂。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国家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国家的内外政策都会以这种意识形态为主导。一国外交政策是其国内政治的延伸,其制定和实施,都不可避免地受该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意识形态在国内和对外关系中的表现形式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外交政策的意识形态不可能违背国内的意识形态,但由于外交战略所涉及的是一个国家同其他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地区组织之间的关系,要遵循相关的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还要面对不同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所以不能简单地把意识形态照搬到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
      由于意识形态与一个国家的社会政治制度、民族文化传统密切联系在一起,而且具有长期性、不妥协性、排他性。也就是说,不同意识形态国家之间,很难就意识形态问题进行妥协、让步、达成共识。而且,政府和政界人士为了标榜自己绝对忠于并坚决捍卫现行的社会政治制度,往往在意识形态问题上表现得超常强硬。同时,由于意识形态自身的特点,对任何主流意识形态的界定与诠释,都难免因人而异、因政府换届有所变化,从而使意识形态又具有相对的模糊性和主观认知性。因此,在处理国家间关系时不能把意识形态因素放在首要位置,更不能将其作为处理国家间关系、国际事务的主要准则,否则,就会因意识形态分歧、敌对而造成难以逾越的障碍,使国家间关系恶化,地区乃至国际局势紧张。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是这个国家内部事务,也是这个国家历史发展的产物,其他国家无权进行干预。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是处理国家间关系以及国际事务的指导方针,不能直接或间接反对乃至颠覆其他国家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这是公认的国际法准则。然而历史上不少国家尤其是大国、霸权国往往把自己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强加于其他国家,把本国的外交当作推行这种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的手段,从而破坏正常的国家关系和国际秩序,甚至引起国际冲突和战争。
      因此,能否正确处理意识形态问题,将其摆在一个适当的位置,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外交政策成败、相关国家间关系好坏、地区乃至世界局势走向。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从此,国际政治舞台上就出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政治制度的并存、竞争和斗争。这一竞争和斗争一直贯穿于90余年的历史进程,深刻地影响着国际关系和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由于西方国家把苏联当成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最大威胁,加以敌视、遏制和围攻,妄图改变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铲除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致使它们与苏联的国家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直到法西斯势力猖獗,占领大半个欧洲,英国处于存亡边缘,太平洋战争爆发,西方大国才迫不得已“超越”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与苏联结成反法西斯联盟。该联盟的建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直到联合国的建立,是不同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国家求同存异发展关系、进行合作,乃至结成联盟的典范,也是国际关系史上光辉的一页。这说明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是可以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建立、发展正常友好关系的。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欧亚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美苏之间以及东西方国家关系逐渐恶化。1949年美国等西方国家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该组织打着集体防御和维护区域安全的旗号,实际上是遏制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的军事集团。它的成立加剧了欧洲及全球的紧张局势。1954年,美国同日、澳、新、韩、泰、菲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签订军事同盟条约。次年德国正式加入北约。这样,西方国家就建立起一个针对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的军事包围圈,不仅严重威胁到这些国家的安全,而且进一步加剧了国际紧张局势。面对这种形势,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也以条约的形式加强了联系,1955年苏联等国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至此,欧洲和世界就进入冷战状态,形成了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以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两极格局。冷战是由多方面、错综复杂的因素造成的,包括法西斯这一共同敌人的灭亡、国家利益的冲突、地区和全球力量对比的变化、各国战略的调整等,但最重要的是东西方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对立加剧。美国等西方国家害怕、敌视并妄图扼杀苏联和新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扩张为借口在世界各地掀起反苏、反共浪潮。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则不得不进行反击。几十年来,苏美、东西方关系尽管有时相对缓和,但是由于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西方对于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立场和大战略并没有改变。冷战局面也一直延续下来。直至苏东剧变,苏联解体并放弃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冷战才结束。
      但是,冷战结束了冷战思维却依然存在。冷战思维的核心就是以意识形态作为分析和判断国家间关系和国际形势的出发点和归宿。西方国家把冷战做法及其攻击的目标转向了中国等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千方百计地利用民主、人权、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分化和西化中国。其冷战思维模式,包括基本立场和大战略都没有实质性变化,只不过具体的手法和形式有所改变。西方国家推行其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包括通过媒体、网络、文化教育交流等多种渠道宣扬西方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也包括使用强制乃至战争的手段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迫使这些国家接受西方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

    推荐访问:价值取向 中国外交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