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回医药学关于人类生命的思维

    时间:2021-01-23 00:00:1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回医药学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中国回族中本土化的医药学科。回医药学通过参悟天地万物的造化,对生命渊源进行追溯性推理,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以气、火、水、土为“四元”,以金、木、活类为“三子”的“七行”思维体系。表现在对人类生命的认知上,回医药学既关注人的“形而下”的器质性病变,又关注人的“形而上”的生命动态。回医药学的七行气化说和七行纲维说,引导回医通过“察有形”而“知无形”,“察大世界”而“知小世界”,从而认知生命的奥秘,是医学上的一种宏观、动态型的理性思维模式。
      关键词:回医药学;人类生命;思维;方式;认知
      中图分类号:R29“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86(2015)01-0115-09
      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同属东方文化体系,千百年来相互融合、认同,形成了中国本土化的回族伊斯兰文化。中国回族穆斯林在语言、文字、服饰上基本是中国本土化的。这是一种阿拉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汇通的典型的社会现象,它促进和繁荣了中国的天文、地理、数学、医学。以明末清初马注、王岱舆、刘介廉为代表的伊斯兰“金陵学派”,开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汇通的先河,“以儒释教”,被中国知识界称为“回儒”。清代礼部尚书王泽弘这样评价刘介廉的《天方性理》:“自刘子而有书,吾儒绝学,有刘子而可与共学也已!岂非世道之大幸欤?”王泽弘以国学视角认同刘介廉关于人的性理的认知,反对西方只局限于形体的认知——“并其性而留滞之,此泰西之不合于圣人者也。余之不取西学以此”。就是说,西方人把一切性命的道理只局限在有形的身体上,这就是它不符合圣人的地方,故不可取。
      在医学上,回医药学源于阿拉伯-伊斯兰医学,自从进入中国,与中国传统中医同属宏观、动态思维体系的学科,在探求自然规律和人体生命规律及医学思维上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与中国传统中医中药合璧,形成了最初的回回医药学,促进、繁荣了中国医药学,后来,便渐渐融入中国传统中医药中。但回医药学在对天体自然、对医疗主体——人的生命认知以及思维方式上,仍然保留自己的特色,并且由于《古兰经》启示的影响深远,这种特色将会永久保持。这是回医药学与中医药学“和而不同”的地方。回医药学也将继续以其独到的视野为中国医药学作出贡献,尤其是回医药学关于人类生命的思维方式,渊源于天启《古兰经》,十分独特。
      一、回医对人类生命的认知
      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动态的学科,生命科学是人类的最尖端科学。生命,现代泛指一切依赖水而生存的生物,在中国古代则是对“性命”的指称,多指寄存于人类形体中的性(人性)、灵(灵魂)、智(智能)。《周易本义》说:“物所受为性,天所赋为命。”回医认为“理象相属,性命以位,理象附形,妙用以呈。”意思是生命的规律与动态征象相互归属时性命就有了位置;性命的理象依附于形体时会显现神奇的功能。到目前为止,人类可制造航天飞机等等,却制造不出生物大分子,更不要说制造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对于人体这个神秘的不可随意打开的“黑匣子”,回医药学和中医学一样,有一套独特的思维体系。
      回医药学认为人是形神合一、高贵于万物的被造物,是造物主由物质属性的土上造化了形体,由神性的光上造化了“若哈”(灵魂),当形体被吹人灵魂时,人就有了生命:“我确已用黑色的成型的粘土创造了人。以前,我曾用烈火创造了精灵。当时,你的主曾对天神们说:‘我必定要用黑色的粘土塑造人像而创造人。当我把它塑成,而且把我的精神吹入它的塑像的时候,你们应当对他俯伏叩头。’”(《古兰经》15:26-29)
      回医药学在对医疗主体——人的认识上,与中医学有所不同。简要地说,一是回医药学认为,人是源于土的物质性肉体,又是与神性的灵魂融为一体的“被造物,是形神合一”的;二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唯人也,独秉元精,妙合元真,理象既全,造化成矣”。当人的灵魂依附于形体,便呈现出生命的征象及智能之灵妙:“理象附形,妙用以呈。”因此,回医诊病重在看“元真”“元精”,略同于中医所说的“精、气、神”,但含义更深。回医药学重在观察患者的动态迹象,宏观把握人的生命征象。至于西医,则是在微观、静态的分子细胞水平上的研究。
      回医药学认征识病,重在体察无形的动态征象,既重视可见的“形而下”,同时更重视不可见的“形而上”。《易经·系辞》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者,真理,亦即宇宙万物之规律。可见,在回医药学的思维体系里,既重视人体“形而下”的“器”(器质形态),更重视“形而上”的“道”。这是因为,人体毕竟不是随便可以打开、拆卸查看的机器,虽然造物主赐给人类最高智慧,但人的认知毕竟是非常有限的:“除他所启示的外,他们绝不能窥测他的玄妙。”(《古兰经》2:255)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是的,你具备了五官,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但这五种感官是有其限度的,例如听声音,只有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范围内的波长才能听到……我是一位研究科学的人,我深切地知道科学只能证明某种物体的存在,而不能证明某种物体不存在,譬如若干年前我们不能证明核子的存在时,假如我们当时贸然断定核子不存在,则今天看来不就犯了天大的错误了吗?因此,今天科学没有把神的存在证明出来,是由于科学没有发展到那种程度,而不是神不存在。”因此,回医药学既重视人类感官(包括现代理化检测手段)所能及的人体器质形态的研究,更重视人体动态的、不可见的功能性生理病理观察。通过这种观察,能够在古代无法随便“剖而视之”、现代技术需要“剖而视之”,但又看不出任何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即可分析患者的症状,对症治疗、辩证施治。这是不打开人体这个生命“黑匣子”而解读“黑匣子”的一种系统的思维方式,在现代来说也是一种超前的、先觉的思维模式。
      “形而上”是对无形生命征兆的宏观审视,就是用抽象(理性)的思维方式去观察生命的动态,在回医药学上,就是用这种抽象的思维方式来了解和判断人体的功能性的病变。这是回医药学的特点之所在。在这方面。《天方性理》对性的论述非常详细:“人之所以然,独称之日性者,何也?性则其灵觉者也。称其灵觉,以别于物也。性者,人之所以然也,而人性大概之品有九。”在这里,明确指出了人的“灵觉”“灵性”是区别于动物的要点。与回医药学关于生命的认知相比,西医的分子、细胞、器官层面所反映的,只是人或者一切生物所共有的“形而下”的特点。例如中国争论了几千年的性恶、性善论,在回医药学来说,孟子的“性善说”是指人神性的本性是向善的;荀子的“性恶说”是指人的肉体(动物)属性的私欲是本恶的。孟子、荀子的两种相反的观点都是正确的。因为两位思想家是站在人性两个不同侧面论述的。而伊斯兰是宏观的、整体的视角,认为如果神性的“阿格里”(理智)能驾驭物质属性的“乃夫斯”(私欲)则是向善的,反之,如果理智追随私欲则是向恶的。因此,伊斯兰倡导“节制私欲”,与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同理。

    推荐访问:医药学 思维 人类 生命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